第61期人文史话

第九屯村:神聊细侃和谐村

田鑫

潺潺洋河水滋养了怀安北川肥沃的土地,沿岸密布的村屯,每一个村屯都记录着悠远的故事。从第一屯到第十屯,总共10个村屯,是明朝在怀安(当时包括万全的沿河村庄)洋河沿岸设立的重要的屯兵驻地。其中,第九屯,是当地人口耳相传神聊细侃的和谐村。

按照《怀安县志》记载:第九屯村,明朝洪武年间(——年)建村,驻军屯田,序列为九得名。清雍正五年(年)筑堡。但是,紧挨第九屯村的第十屯村,村北曾有会河堡遗址,是当年金元会河川大战古战场。《怀安县志》记载: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再次南下攻金。败金军于会河川中部(今南新屯至第十屯一带),败退至会河堡(今第十屯村北)被元军围击,全军覆没。这场决定性决战,金朝大伤元气,由此也埋下了最终灭亡的命运。因此,既然第九屯和金朝时的会河堡相距不远,当时的会河堡绝不是“孤城”一座,四周也应当有军队的驻扎地。所以,从这个角度,第九屯村至少在金朝时候就建有村屯。并且,洋河两岸是天然的生存栖息之地,从洋河沿途出土的文物和发现的历史遗址看,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追本溯源,第九屯村的历史应该非常悠久。

当沿着柴左公路旧路前行,第九屯村口路南边有一棵六百年的老杨树。树身有一搂粗,树皮斑驳,如同岁月老人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小村悠远的故事。遒枝婆娑,新条与老树干交错,依然勃发着无限生机。当地的第六屯乡政府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做了防护栏,并且构筑成堡门门洞形状,上面醒目地写着“第九屯村”。

村里78岁的张智魁介绍说,这棵杨树可有年头了,祖辈相传,说是这棵杨树的根和邻村店沟以及隔河相望的岸庄屯村的杨树是相通的。以上两村最早也有类似的杨树各一棵。遗憾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砍伐了。正因为这个原因,三村从来就是友好和睦相处,三个村庄之间从来不发生矛盾。尤其是店沟和第九屯村,田间浇地全是利用洋河的天然水,从来没有因为争抢水源浇地发生纠纷,一直是互相礼让,这种和谐风气一直延续至今。更有意思的是,三个村屯过去都是有逢年过节唱大戏耍社火习俗,各自组建文艺表演队,友情访问演出,三个村屯轮流进行,热闹整个正月。由此,三村和谐关系更加加深了情感,亲密无间,是和谐的典范。

与老杨树相对的北边偏东处,是大型文化广场,有健身器材和各种体育设施,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广场南边有个人工凉亭,原先有棵大柳树,是年大跃进时栽植的“倒栽柳”,可惜枯死了。在柳树根脉处建起木质凉亭,成为村民小憩之处。几个老人围坐,正在谈天说地,老人个个面色红润,心态平和,神采奕奕。

眼前是一座破败的古庙,张智魁介绍说,庙是清朝修建的。所谓“明朝建村、清朝修庙”就是这个道理。第九屯村的庙宇很多,以现存“破庙”为中心,依次有“冤王庙、佛爷庙、五道庙”等。并且说,眼前的“破庙”为“佛爷庙”。老人的介绍,是以当地人的习惯说的。“佛爷庙”其实就是观音庙,老人也详细介绍了昔日神像庄严,坐在莲花宝座上,手持净瓶……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古往今来就是老百姓最朴实的愿望,也是和谐理念最直接的体现。

说到村屯文艺表演,张智魁老人来了兴致。他讲了一个民间传说。

村内一张姓人家盖房子,事先请阴阳先生问了“时辰八字”,人家再三叮咛,等到白鸽从屋顶飞过,就立即上梁搭顶。如果这样,张姓人家就可以出皇帝。岂料,干活的人等不及了,并且有个绰号叫“二愣子”的,来了高兴劲。他心想,玉皇大帝管天上的事,姓张;地下最大的灶王爷也姓张,人世间还没有姓张的皇帝,如果有,就是和天地抢“权”,而且,皇帝也有烦恼,倒不如平民百姓洒脱,于是就用纸做了个白鸽风筝,放了出去,人们没有仔细观察,就动工了。结果,这户人家没有出皇帝,反而是因为放飞假“白鸽”,村子里的人男男女女爱唱戏,扮演皇帝的人不在少数。于是就流传下了一句谚语:“第九屯村,没有真皇帝,人人都是假皇帝”。

故事很精彩,透过故事,其实也有一种和谐理念在!做洒脱的平民百姓,一样是快乐的。反而当烦心的皇帝,不和谐,不快乐。朴素的和谐观念总来源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民间故事就是最直接的百姓心声的表达。

张智魁老人越发来了兴致,他讲起了村内的独家戏曲剧种“软秧歌”,软秧歌,已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软秧歌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及洋河岸,兴起于光绪年间,其表演艺术中揉进了晋、冀、蒙三省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唱腔舒缓,特点较“软”,被认为不能敬神,当地艺人就把“秧歌”前加上一个“软”字,故称“软秧歌”。软秧歌剧目原有四十余出,流传至今的有《字差》、《四玉带》、《五玉带》、《七人贤》、《借冠子》、《锁王束》、《吃盒子》、《猪八戒成亲》、《打一棒》、《破挂》、《吃瓜》、《白花过年》、《李三娘推磨》等二十六出。软秧歌,唱的是身边事,演的是身边人,表达的是真善美,倾诉的是和谐关……

当离开小村时,文化广场热闹起来了,尽管今年开春受到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取得疫情防控决定的胜利,小村人情绪丝毫不减,开心的欢笑声和张智魁老人矍铄的神态,交织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啊,第九屯村,神聊细侃和谐的话题,永远说不完!

作者简介:

田鑫,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张家口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张家口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怀安县诗词协会会长。有30多副楹联作品被风景区永久悬挂,擅长辞赋创作,多次在全国辞赋征文中获奖,散文、游记散见各类报刊,现为怀安县地方志编辑。

散文河

难忘野菜情节

余艳广

四月最后一天,我定居的小县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于降到了二级响应,五一假期一到,便急匆匆地像匹脱缰的野马奔到田野寻找食物——挖野菜。这种习惯我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今年也没有因疫情例外。

小镇的春天来得比农令节气迟一些,北京早已杏花怒放了,我们这儿的柳枝才略透新绿。野菜就更迟了,一般在四月底五月初才陆续出土,新嫩的叶儿芽儿挥着手,招惹着春风。一般情况下,我习惯一个人奔赴田野,偶尔一两次带女儿出来。总觉得一个人扑进大自然,像整个世界属于我一个人似的,心彻彻底底地放松了。除了挖野菜,侧耳静听流水鸟鸣,俯身抓拍花草蜂蝶,仰头凝眸雁逐云追,所见所闻都化成诗句,在我血脉里汩汩流淌。

现在可挖的野菜不是很多,田间大都喷洒了农药,田埂也便不放心,只有到荒地荒坡上才能挑一些。不像儿时,雨水多,一踏进田野满地都是的,一片接一片,像刚放学冲出校园的小学生,欢天喜地一堆堆似的。思虑间,双足已踏进了田野,眼前野菜似乎散发着儿时故乡泥土的味道,叶尖儿荡悠着点滴回忆,历历在目,难忘野菜清香。

在我记事时起,我是跟妈妈学认野菜的。也是春末夏初时节,妈妈一手挎着箩筐,一手紧握我的小手,一步便跨进了田野。那时雨量充沛,田埂、地头、河畔到处都是。妈妈把找到的第一株蒲公英轻轻地放在我手心里,金黄色的小花,灿烂地和我对笑着,我便记住了它的名字。可食的野菜还有甜苣菜、灰灰菜、苦荬菜、车前草、马齿苋等等。可以在地里当下吃的有酸溜溜、野葡萄、马奶奶、小野蒜等,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我最喜欢吃的是马奶奶了,形如母马的奶头,脆甜可口,有白色汁液,像妈妈的乳汁一样甜。原来世间万物被造化之时,注定有酸甜苦辣,我们都会不经意地邂逅品尝。当我每次看见妈妈弯腰挖野菜的时候,总觉得她就是一株葱茏的蒲公英,会打开好多好多的伞,一直保护我长大。

后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秋后多打些粮食,父母几乎每天都要去地里干活,春夏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只好跟四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去地里挖野菜了。弟弟被大姐领着不能乱跑,我却可以自由地寻找野菜。自己找自己挖,是很有成就感的。起初没经验,后来愈发顺手了,半响就能挖满一大筐。野菜不像菜地蔬菜清晰可辨,他们都是杂草丛生的。有的在枯枝败叶下,要掠去杂草;有的在瓦砾碎石间,要挑开石头;有的在灌木丛中,却要匍匐探头进去;有的站在崖头上,需要攀爬上去;有的蹲在水塘边,需要人叉腿跨在斜坡上。最后两个地方的野菜姐姐们都不敢去挖,只有我这个“男子汉”能尝到冒险的甜蜜。那时候我们挖的最多的是甜苣菜,这种菜总是一簇一簇的,都生长在横卧土里的主根上,手牵着手,心连着心。我们姐弟六个一起挖野菜,这不就是一簇簇清新的甜苣菜吗?

再后来,姐姐们陆续出阁了,家境还是不富裕,为了能填饱肚子,照例每年我都去挖野菜。一个人进入田野,不仅挖野菜,有时候还上树掏鸟蛋,下河捞鱼虾。记得有一次树上没收获,却在草丛里遇到了一窝鹌鹑蛋。兴奋地停住挖野菜,把鸟蛋连窝轻轻地捧进箩筐里跑回了家。回家后缠着妈妈煮了吃,香甜的滋味浸满了舌头,感觉比野菜更有风味。那个年代家家不富裕,人人都去挑野菜。在蒲公英、甜苣菜缺少的时候,贫瘠土地上生长的灰灰菜也是不二选择。灰灰菜不用铲子挖,只用拇指和食指对齐,靠紧菜的茎,轻轻地一掐便下来了。新鲜的可以凉拌,采多了晒干,装进尼龙袋子等冬天泡发食用,做饺子馅甚是好吃。这时总觉得自己就是那株灰灰菜,耐得住干旱寂寞,随处可以成长。

今年仲春的一个星期六上午,暖阳高照,和风吹拂。我领着女儿奔向了田野,一些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头。有一种叫苦荬菜的野菜冒出得最早,叶儿又窄又长,如少女的胳膊柔嫩,在春风中摇曳着,黄色小花似吹奏的喇叭,呼唤着小伙伴们快快苏醒。女儿采上苦荬菜向我炫耀的一瞬间,她简直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苦荬菜,清新丽质。

饥不择食的七八十年代,大自然丰富的野菜馈赠养育了我们一家,也养育了全国的农民。野菜是绿的,绿得发亮清新,吃了让人放心,有使不完的劲儿;野菜是嫩的、香的,老少皆宜,是农村人的救命菜;野菜是野的、杂的,野到遍地丛生,杂得品种繁多。而如今每走到一块地头,在地上横躺着好多农药空瓶,像僵尸一般,张牙舞爪地站了起来,令我毛骨悚然。一瞧到这些,我赶紧离开,去寻找一片没有被污染的田地。

野菜不仅有食用、药用、保健等功能,采撷过程更能开扩胸怀、愉悦心情、强身健体。而在我心里,却总有一幅幅昔日乡野情趣,一幕幕回放着挥之不去,总有一股股乡愁亲情,一股股流淌着孜孜不息。难忘啊,故乡野菜情结!

作者简介:

余艳广,笔名“青灯佛茶”,凤凰诗社上海阵线诗人。毕业于华北科技学院,河北怀安人,中共党员,纪检监察干部,业余爱好诗歌写作。心语:半世尘缘半诗梦,一壶佛茶一青灯。

诗歌风六月

张东标

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

那么纯真充满美好的向往

六月的传说闪动圣洁的光芒

幸福的暖流在心房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飞扬

那么神圣充满坚强的力量

六月的故事照亮澎湃的希望

自豪的情感在激荡

万花筒的世界七彩梦的天下

欢歌笑语中六月绽放花的海洋

迎风奔跑朝着未来的方向

儿歌唱盛世谱写生命精彩的篇章

爱玩耍的岁月没烦恼的时光

朝气蓬勃中六月沐浴爱的阳光

快乐成长展开绚丽的图画

彩笔绘宏图向蓝天放飞远大理想

行空夜话编者按

《行空夜话》是一部杂说集,包括语言、诗歌、文学、绘画等艺术视觉,也探讨人生、人性、人文、自然、思维等。内容丰富,语向开阔,文笔自如,思辨真伪,本刊将分期刊载相关内容,以飧读者。

诗歌就是让水从镊子的缝隙间流过。

假如还用万里长城作为御敌工程,显然是要倒大霉的。而我们的绘画艺术是不是还躺在万里长城的臂弯里寻求庇护?

没有新生就没有艺术,如同生命,在新生中延续。否则就是木乃伊的艺术,僵尸绘画。

艺术不只是对过去的记忆,而更是开辟未来的道路。

艺术是智慧的载体。

即使我们不是天才,但至少可以学习和模仿天才,在自己混沌的头颅外描绘一下奇异的画面。

沉默的痛苦,在于找不到一个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诗歌是人类最后的语言。剩下的就是沉默与死亡。除非语言新生或世界新生。

《文化怀安》征稿启事怀安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县”之称。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展示怀安人文历史,繁荣文艺创作,培养文艺人才,怀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怀安在外企业家商会协办,联合发行《文化怀安》,面向全国各地征稿。

一、稿件内容

怀安人文史话,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包括古体诗词、散文诗),绘画、书法、摄影,文艺评论等艺术作品。并重点征集怀安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人物纪实”相关内容。

二、内容要求

1.投稿作品须为原创,严禁剽窃、抄袭,文责自负;

2.作品须紧贴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tx/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