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城的主人——王保保

文/马效忠

今天是周末,专程再考察了一下传说中的“王保保古城”。古城已经没了,城墙也没了,留下的也只是即将拆迁的一点点遗址。六百多年的王保保古城,风雨侵蚀破坏是在所难免的,可人为的破坏真叫人痛心!大部分古城是在文革期间破坏的,剩下的最后一点“遗址”也快被大名鼎鼎的元森地产“开发”完了。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前几年王保保城遗址上住着的近三百户人家,如今还剩不足百户人仍然居住在王保保城遗址上。

历史上的王保保城在黄河北(今元森大道以西,兰州市二院以北,北塔山公园以东,朝阳村以南)。曾经的王保保城依山面河,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元末时河上无桥,王保保城确是易守难攻。兰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兰州在王保保兵败退回蒙古的途中定有这么一笔。据史书记载,王保保城建于洪武二年(年)十二月至洪武三年四月之间。建城的目的在于屯兵镇压日益扩大的南方“暴乱”。明军驻于黄河南,元军驻扎黄河北王保保城,隔河相峙两年左右。后王保保城的主人王保保奉北元昭宗之命,赴漠北任职。

相传明初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元军王保保城,久攻不破,恰逢元宵节,徐达命军士做成又粗又长的鼓,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以大旗为号,里应外合,终于攻破了王保保城。为了纪念这场胜利,这种鼓被命名为"太平鼓",“击鼓”表演遂成为兰州社火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太平鼓常有,而王保保城不常有。想一想,兰州其实很悲哀。兰州作为甘青宁三省枢纽,是丝路重镇,按理说兰州的历史遗迹应该不少,可让人遗憾的是保留至今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古迹文物的破坏都发生在近半个世纪,我登上王保保城遗址,市区景色尽收眼底,面对滚滚河水,王保保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扼腕叹息……

(一)人生无常,上下浮沉

王保保祖籍河南,父亲是河南汉人,母亲是蒙古人。后来他的母亲孀居在家,将他过继给了他的亲舅舅察罕帖木儿,从此,他就奉察罕帖木儿为父。此后,王保保随同察罕帖木儿转战南北,立下军功无数,是察罕帖木儿帐下最得力的一名将领。扩廓帖木儿是惠宗(元顺帝)给王保保的赐名。也就是说,他一个人两个名,一个是蒙古名扩廓帖木儿,另一个是汉名王保保。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王保保所在军营的将士都是私募的,大家只对察罕帖木儿一人效忠,后来察罕帖木儿被谋杀后,一时间人心惶惶,军心浮动,军队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局面。正在危急关头,军中有一个幕僚叫白瓚,在军中大声说道:“大帅奉朝廷之命来此平定叛乱,讨伐逆贼,现在大帅虽死,但朝廷之命不可以就此终止。大将王保保身为大帅养子,朝廷又赐名扩廓帖木儿,我们如果立王保保为王,那么大帅遗志也算后继有人了!”说罢,请出大将王保保,率先跪倒磕头,以示效忠之意。其他将领看到王保保为“帅”,人心遂安定下来了。

王保保为帅的消息传到惠宗(元顺帝)那里后,惠宗也同意王保保继续统率察罕帖木儿的军队,并且任命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省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太子詹事。王保保接到惠总的正式任命后,马上调集军队,镇压“叛军”。王保保比起他的养父,更是个擅长打仗的人物。他一直担任察罕帖木儿军的先锋,冲锋陷阵,作战勇猛无比。王保保不象养父那样旷日持久地打仗,他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办法,先让围成部队在外面佯攻,吸引守城部队注意力,再派一支敢死队挖地道入城。敢死队入城后,打开城门,大军一拥而入。就靠这种方式,他竟然平定了山东全省的叛乱。

就在红巾军“叛乱”风起云涌之时,元朝宫廷内部也在翻江倒海。太子与母后奇氏携手逼迫惠宗(元顺帝)内禅,而惠宗当时刚刚三十多岁,再怎么说也不可能是老而无用之辈。而元王朝所依赖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的两人之手,孛罗帖木儿是惠宗的岳父,自然站到了惠宗一侧,而王保保虽然不是出于本心,但最后还是被太子“绑架”站在了太子一侧。

王保保奉惠宗之命进城护驾,太子和奇氏却一厢情愿地认为机会来了,两人均希望能够借助王保保的军事势力逼惠宗禅让。而王保保却不这样想,他希望做一个忠于惠宗的人,于是婉拒了太子和奇氏的非分要求。命令自己的部队在距离大都三十里的地方分散驻扎,不许进城,而自己亲自护送太子进城,并面见了惠宗。王保保想当然地“忠君”做法,既得罪了太子及皇后奇氏,同时也让惠宗猜疑忌惮。王保保深知自己唯一的依靠就是手中的军队,于是主动请缨平定江南的“叛乱”。惠宗顺势批准,在至正廿五年(年),封王保保为河南王,总领天下兵马,专门负责剿灭红巾“叛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王保保受“小人”所欺,不仅自己的功业未竟,而且还丢了兵权。当王保保率军离开大都后,他帐下的两位汉人幕僚孙翥、赵恒给王保保献上了毒计。就对王保保说:“想要战胜对方,必须先整肃自己的部队,让大家保持统一。也就是先做好攘外必先安内的工作”。王保保听了孙翥和赵恒的“好”主意,没有及时南下消灭叛军,而是发动了对元朝自己部队的战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内战打了百余次。王保保既没有取胜,也没有被打败,内战双方出于相峙阶段,但这种做法严重贻误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时机。

惠总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派出了左丞相袁涣、知枢密院明安帖木儿为使者前往王保保处督办:一是停止内讧战争;二是要求王保保立即率军前往南方平叛。让人遗憾的是,王保保再次上了小人孙翥、赵恒的欺骗。“我们现在处于功败垂成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听从中央旨意停止进攻。来传诏书的左丞相袁涣是个贪赂之辈,我们只要贿赂一下,他一定在朝中替我们说话。”王保保再次听信了小人之计,对袁涣赂以重金。袁涣果然表示:“……不妨暂时不要依照诏书执行命令,先攻下李思齐等部队,然后再向惠宗认错不迟”。于是王保保继续内战,但还是不能快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小人袁涣、赵恒又出主意:“征调留在河南的元朝部队,一起合力进攻关中李思齐部”。王保保第三次受小人所骗。河南留守部队的将领接到王保保的命令后商量:“我们都是元朝官军,王保保身为总兵,让我们去南方打仗平叛,这都在情理之中,现在却让我们去陕西作战,李思齐也算是官军,让我们自相残杀,这算是怎么回事!”于是将领们发动兵变,一是向大都惠宗禀报军情,二是向王保保的军队发动袭击。由此引发了元军新一轮的内战。

惠宗见王保保出任总兵后,引发诸多矛盾,只得在至正廿七年(年)十月命太子立大抚军院,总领天下兵马,下诏免除了王保保的兵权,让他以河南王的身份安置汝州,所领军马由各个将领自己指挥。

王保保贵为元朝总兵,统领“天下”的官军,他是权高位重、炙手可热、红得发紫的人物。在军事方面,真正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没有正确把握机遇,受小人所骗,不仅影响到了元王朝的长治久安、盛衰命运,也造成了自己的不幸——败军、失地、丢官……王保保浪费的大好机遇,被朱元璋及时抓住了,明军马上发动了北伐的战争,向大都逼近。

(二)中流砥柱,昭宗中兴

洪武三年、也就是元至正三十年(年)四月,惠宗(元顺帝)驾崩蒙古应昌。朱元璋强调惠宗是“知顺天命,退避而去”,故惠宗又被内地人称为“元顺帝”。惠宗病死之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终于登基,即元昭宗,以次年为宣光元年(年),在漠北重建汗廷,俨然有中兴气象。

元代后期朝廷最严重的问题是朝纲不正,元军为了争权夺利,无休止的内耗使国家腾不出手来集中力量解决南方的“叛军”,致使明军北上,如入无人之境。昭宗登基后,立即下诏拜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为相,表示愿与王保保放弃成见,重新合作,王保保遂成为北元朝廷第一位汉族大宰相。从王保保来看,他刚刚经元至正廿九年(年)沈尔峪(今甘肃定西)战役的失败,旧部死伤严重,士气受到影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保保修建了兰州的王保保城,与明军对峙在黄河两岸。双方相持了整整两年时间。对于王保保来说,他在甘肃一线阻挡明军的攻势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势。比较而言,他选择重新与昭宗携手合作,显然要比自己独力支撑战局要好很多。

王保保与昭宗重新携手之后,北元政权被激发出了新的活力。昭宗首先恢复了王保保在元朝末年被惠宗褫夺的总兵、河南王两大头衔,同时委任元代行政系统中地位最高的中书省右丞相之职,在军事、行政两方面向昭宗负责。也就是说,王保保真正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兵、右丞相。就在这一年,名义上继续臣服于北元的高丽,收到了昭宗降下的诏书,诏书大意是说:“我大元遭遇兵乱,迁徙至漠北之地,现在已将王保保任用为宰相,中兴大业指日可待”。可见王保保上任,元朝廷对他寄予了多少希望和信任。

此时朱元璋也意识到,王保保与北元政府之间一旦放弃成见,转向合作,将会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朱元璋认为:“现在虽然天下重归一家,但仍然有三件大事没有完成。一是没有从元人手里夺得象征天命的传国玉玺;二是未能生擒王保保;三是尚不知顺帝太子(昭宗)音讯。”正因如此,朱元璋一方面给昭宗与元朝各地的官员,极力陈说劝降之意,另一方面他积极整顿军备,开始北征。

洪武五年,也就是北元宣光二年(年)正月,朱元璋认为时机成熟,不能坐视北元在漠北逐渐恢复元气,于是集中骑兵十五万人,兵分三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后患。

王保保与昭宗获悉明军北伐的消息后,做了一系列的精心准备。虽然明军势大,但草原辽阔。元军在暗,明军在明,而且地理条件有利于发挥元军的特长。故此王保保与昭宗定下了诱敌深入的妙计,只等明军钻进元军布下的口袋。明军向前推进的速度非常快。按照明军战报,明军在正月中出动,到了二月廿九日明军在野马川与元军相遇,元军“败退”;明军追至乱山,元军再次“败退”;至三月廿日,明军追到了土剌河一带,元军第三次“败退”而走,似乎明军占尽优势,稳操胜券,殊不知明军已经中计,开始一步步钻进了元军布置好的口袋。

明军的东路军也不例外,也钻进了元军布好的口袋,被右丞相王保保所率领的元军分割包围,元军彻底歼灭了明军的中路军和东路军两路大军“十万”多人,明军彻底大败。至于明军到底吃了怎样的败仗,明代史官对此讳莫如深,大量文献含糊其词。歇后语所谓“汉军出了野狐岭,狐尾变成帽樱子”即由此而起。《明史》也只是说两军胜负相当,但是请读者不要忽视中国内地史官的本事,他们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把坏事写成好事,被悲剧写成喜剧的本事。

尽管明军的西路军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洪武五年(年)的北征由于中路军、东路军的彻底失败显然没有达到原来的战略目的,反而是战场的主动权易手,明军从此被迫转向战略防守。明代史料中记载中路军、东路军班师的时间在洪武五年的七月,而到了八月,就出现了北元军队进攻云中,地方官同知黄里战死的战报。到了十一月,又有元军从辽东出战,袭击了明军在辽东的重要粮食中转站牛家庄,明军军粮被焚烧十万石,战死者有五千人之多。可见北元在战胜明军后士气大振,信心恢复,在局部地区开始转入反攻。站在明军这边看,从洪武五年后开始,直到洪武廿年的十几年中,明军再也没有能力发动类似规模的北征了。不管是明朝,还是北元谁也征服不了谁。双方因军事实力所限,只能互相对峙,雄踞南北。

(三)一代枭雄,爱憎分明

进入洪武六年,也就是北元宣光三年(年)以后,朱元璋充分意识到,只要王保保尚在,明军就很难把北元打垮。朱元璋听说王保保与北元君主昭宗之间有嫌隙,便想用离间计,看能否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再善加利用。早在王保保刚去北元漠北时,朱元璋就曾派出使者前往劝降。这一使者就是当年王保保的手下大将魏赛因不花,又名李保保。结果王保保见到魏赛因不花后大怒,认为本是自己的一员部将,却无耻厚颜投降了明朝,竟敢跑来劝降自己,于是用毒酒将魏赛因不花毒死。所以朱元璋又想继续派人劝降王保保,又担心派出去的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思来想去,朱元璋就派出了王保保的同乡、与王保保有宿怨的李思齐。李思齐与王保保一样,都是元朝的悍将,曾经各自率领着一只人马镇压反叛的红巾军。他们作为元朝的官军,本应互相救助支援。后来,在明朝著名将领徐达率军进攻王保保时,王保保多次向李思齐求救,却遭到李思齐的坚决拒绝,致使王保保数次大败。而后,李思齐部在明军进攻时,屡战屡败,最终投降了明军。朱元璋认为李思齐本是王保保的旧识,即使离间计失败,王保保翻了脸,杀了李思齐,不妨借王保保这把刀杀了李思齐,李思齐本不是自己的旧部,对朱元璋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还免承担杀死降将的恶名。李思齐当然也明白朱元璋的恶意,只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自己已非当年能够号令一方的诸侯,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也只好强作笑脸,悻悻上路。

王保保是何等聪明人,听说李思齐来访,马上就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了。此时北元刚刚打退明军的进攻,王保保正准备攻打雁门关,试图夺回山西。昭宗此时也正倚重于王保保,视王保保为左膀右臂,王保保并不担心朱元璋遣使劝降会让昭宗产生疑惧的问题,只是如何处理李思齐倒是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杀了李思齐,就遂了朱元璋的心愿,显得自己中了朱元璋借刀杀人之计,多少令人感到不快;如果不杀李思齐,有可能丧失了唯一的重要机会,还有可能会让昭宗产生猜疑。王保保权衡利弊,左思右想,终于有了自己的主意:待李思齐登门之后,王保保对于两人以前的宿怨只字不提,反倒是酒肉招呼,以礼相待。李思齐摸不准王保保的想法,不知所措,也不敢提自己的来意。两人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搞得李思齐异常尴尬。直到临行之时,李思齐才提起朱元璋的劝降之事。王保保假装没有听见,命一名亲卫带着李思齐回转边塞。行至两国边境的时候,李思齐刚要作别,这名亲卫对李思齐说道:“右丞相有命,昔日私怨不提,但国家败亡之际,遣使求救于将军,请将军助一臂之力。那时将军不愿相助,致使兵败陕西。现在请将军留下一臂,由我带回去向右丞相复命。”

李思齐这才明白,王保保终归是不愿放过自己,只是不愿他死在北元境内,让朱元璋的借刀杀人计得逞。眼见进退失据,无可奈何之下,李思齐只能自己抽出佩刀,将自己的左臂砍下,交给这名亲卫。回去后不久,李思齐因为失血过多,伤重而死。王保保就用这种方式既报了私仇,又没让朱元璋的如意算盘得逞。

朱元璋前后几次派人劝降王保保,均以失败而告终。朱元璋对此深表遗憾,他认为“天下”尽在大明掌握之中,天下英才也皆为大明所用,唯独王保保不肯归顺,未免美中不足,有些扫兴。朱元璋有一次对身边人说:“我一直希望王保保能够投降。如果他肯归顺,在我这里一定能够位至王侯,成为一代名臣。但是顺帝、昭宗都不是什么明君圣主,而王保保却死心塌地为他们效忠,如此不识时务,这不也太奇怪了吗!”无奈之下,只得放弃离间王保保与昭宗的计划,并在洪武七年,也就是北元宣光四年(年)放回俘获的昭宗之子买德里八拉。朱元璋后在给昭宗的信中,劝说昭宗放弃“中兴”的想法,两国遣使通好,停止战争,昭宗对此并未作出回应。在整个宣光时期,北元一直称国于漠北,与明朝遥相对峙,事实上是谁也奈何不了谁。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一代名将王保保在北元宣光五年(年)病死在喀拉那海(今科布多地区)的北元宫廷。

对于元昭宗来说,王保保之死无疑是北元“中兴”大业所遭遇到的最大打击。从至正末年开始,王保保就独力支撑着元朝的军事活动。在事关北元存亡的洪武五年(年)的战争中,北元更是几乎以王保保“一人”来对付整个明军。故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赞许他为“天下奇男子”。朱元璋对王保保非常敬重,王保保的儿子、妹妹都曾在战争中被明军俘虏,朱元璋给予了优待,把他的妹妹嫁给了自己的次子秦王朱樉。就在王保保死后第三年,元昭宗于北元宣光八年(年)死去,北元的政治形势开始急转直下,摇摇欲坠,北元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看着眼前的黄河,我想起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作者简介:马效忠,兰州人,是中国文史社出版的《马步芳传》、宁夏人民社出版的散文集《博文夕拾》的作者。

雅宁生活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jb/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