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事情是孩子的事情,并不是你的事情
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9/5608569.html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李雪 本文由|李雪爱与自由(lixuexinlixue) 授权发布 1不请自来的引导 朋友跟我分享了她和她儿子的一件事儿,我觉得特别经典。 儿子对妈妈说:将来我要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滑梯。 妈妈立即启用了她的逻辑思维,回应道: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我们首先可以上网搜索目前世界上的大型滑梯,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了解滑梯的物理学原理,大型滑梯的建造有哪些难点,如何建造才能保证安全和有趣…… 妈妈兴奋地说了一大堆,然后看到面前的儿子变得对大滑梯感到索然无味。2边界不清导致边界不清 很多父母总想要“引导”孩子,而那些“引导”往往是父母的共生幻想:父母妄图操控孩子的情绪认知。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认知越界,必然教会了孩子边界不清,以至于一些孩子幻想自己能用哭闹操控父母。 父母管住父母自己的嘴,孩子还有啥问题呢。 读者向尹建莉老师提问:尹老师,您好!我儿子今年8岁,在外面特别懂事。但是在家里的脾气特别大,爱哭,只要有不高兴的事情就哭,我该怎么引导他呢? 尹建莉老师答:就是平时引导太多了,总是要让孩子懂事,不给他任性的机会,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被控制太多,压抑太重,内在积累的负面情绪太多了。 到外面可以装一会儿,但情绪总得有出口,只好回家出。好在他还能哭能发脾气,否则得压抑成更重的心理问题。 孩子什么事都没有,家长放弃引导孩子的念头,把注意力放到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上。3全能的父亲 有位朋友,是个温暖有爱的爸爸,随时能够给到孩子 孩子自然整体上发展得很不错,只是看起来有点黏人,随时拽着爸爸做这做那,不像一般他这个年龄的孩子,跟撒欢的野马一样,有明确需求才回来找父母。 还能观察到孩子一些行为和语言的错位,比如,行为上孩子其实能够自己动手直接解决问题,但是语言上却会犹犹豫豫,跟爸爸说:这个我不行啊,不会啊,爸爸你来看看… 万事皆出有因,观察互动的细节,就能看到关系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父亲很有爱,希望力所能及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给孩子快乐童年。这里面藏着边界不清:父亲觉得自己可以努力做些什么,让孩子总是满足的、快乐的。 比如,孩子说好无聊啊。父亲立刻提议,你可以做这个,或者选择去找××玩,甚至教孩子如何去跟小动物互动。 这个爸爸提了各种建议后,孩子还是无聊,爸爸也没办法了。孩子开始跺脚,制造噪音和情绪。好像通过烦扰父亲,让父亲感受到孩子的痛苦,父亲就可以有神力,解决孩子的痛苦。 孩子处在“父亲有神力,父亲能够掌控我的感受”的幻想中,这个幻想正是边界不清的父亲带给孩子的。 在这个幻想中,孩子遇到问题,往往不去直接启用观察——感受——思考——创造的逻辑能力,而是进入幻想剧情——我不行的,父亲才是全能神,父亲可以解决一切。4孩子的现实 事实上“无聊”是孩子的感觉,如何度过无聊,也是孩子的事情。 这位父亲却立刻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解决,妄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一个“总是精彩”“不会无聊”的时光。 孩子感到无聊,可以去探索环境和关系。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这也是孩子的课题。 孩子可以请求明确的帮助,比如,让爸爸出钱买个玩具,这是爸爸可以做的。但“让孩子永远不会无聊”是爸爸逾越现实边界的自恋幻想。 再举个例子。 孩子跟父母提议:我想有个自己的小屋,属于自己的空间。 父母立刻面露难色:孩子,家里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用途,没有办法腾出一个房间给你,我不是不想满足你,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真的没有办法,也希望你理解下咱们家的现状… 这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的背后,是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是妄图操控孩子的感受:希望孩子不要感到失望,能够理解现状,理解父母的难处… 那现实是什么呢? 现实是,孩子想要一个独立的空间,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可以根据现实条件,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案。过程中,需要父母协助的时候请求协助,需要与人协商的地方与人协商。 于是这个孩子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阳台有块空间是闲置的,便跟父母协商,能否在这块空间里,允许我搭个小屋子,并请求父母协助,给自己买泡沫垫等材料。 这个事情就这么简单利落地解决了。5少年不是儿童,儿童不是婴儿 一些父母抱怨孩子黏人,需求多,缺乏专注力,不愿意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创造力十足的智者。因为父母边界不清,无法区分自己的事情与孩子的事情,关闭了孩子练习观察——感受——思考——创造的心智通道。 感孩子之所感,想孩子之所想,大部分注意力给到孩子——这种高浓度的母婴共生关系,对于刚出生一两个月的婴儿,是美好的。 客体关系心理学称之为:原始母爱灌注。 注意,即便是原始母爱灌注,也不是进入“我做了××,孩子就会××”的自恋幻想里。自体自恋地 正常是,父母有自己主体性,有现实边界,只是暂时放下个体的兴趣爱好。比如,生孩子之前,每天连续几个小时自己打游戏,但是作为新生儿父母,需要大量时间沉浸在和孩子的关系中。 一些人生了孩子依然沉浸在浪漫少年的角色里,无法进入父母角色。比如,孩子生下来扔给老人和保姆,小两口烫头化妆出去嗨。孩子的人生地基就不扎实。 一些父母能够进入父母角色,却一直跟孩子共生,把幼儿甚至少年儿童,当婴儿一样养。孩子的发展非常受限。 所以说:成为父母,不是人人应该做的事情,而是心理发育水平到了客体水平,才能在亲子关系中活出自己的主体性,给到孩子真实需要的回应。来源:李雪爱与自由(lixuexinlixue)李雪,心理学专家,著有畅销书《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详解童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原文标题《别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转载已获授权。编辑:可可往期走心文章·推荐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并不是一个麻烦 如果可以重新养育孩子,我一定不会再犯这些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的是什么?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做对了一件事 还在追着喂饭?这个坑娃行为危害太多,快住手! 孩子别养在鱼缸里,当如鲲鹏,入天空与大海。 父母们,这项能力才是孩子未来的生存之道 做更好的父母,从淡定的面对孩子的哭闹开始 父母有眼光,孩子才能把梦做大一点 真正好的教育,是“豆腐嘴,刀子心” 孩子觉得学习“苦不苦”的关键,在于你怎么教 这3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课外班,最多是“锦上添花”,绝不是“雪中送炭” 二胎中老大的心声:“我想被爱!我想被看见!” 父母的嘴,会“说”出孩子的人生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jb/7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列兵要和老兵ldquo比一比rdq
- 下一篇文章: 铁秀红旗H9是中国最有牌面儿的轿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