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养牛人的生活颇有些惊心动魄:疯狂的玉米,躁动的大豆,高涨的牛价以及不确定的未来。

如果有比成本上涨更惊心的事,那一定是持续的成本上涨。

养殖成本上涨的逻辑豪横上涨:近一月玉米平均价格涨了元/吨全国玉米价格从7月7日的元/吨涨到8月7日的元/吨,(大部分地区采购价超过元),一个月上涨超元/吨,上涨势头宛如脱缰的野马。玉米在奶牛饲料中所占比例大约在30%左右,这意味其涨幅将会导致饲料成本直接增加45元/吨左右。目前各省玉米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平均价格已创下5年来的新高。据悉,山东玉米最高报价已达到元/吨,河北地区玉米价格主流报价元/吨。8月7日部分地区玉米收购价格来源:天下粮仓网国内玉米产需缺口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玉米价格上涨趋势。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玉米饲料及加工需求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玉米的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受蝗虫、草地贪夜蛾威胁,加之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强降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多重因素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近两周北方雨季来临,华北多地将发生大范围降雨天气,在一定程度上会继续阻碍玉米的上量速度。未来玉米价格将继续受供需紧缺状况主导,恐难有实质性回落,今年临储玉米拍卖高溢价的成交价格也为后期玉米市场价格提供支撑,总体将继续上行趋势。躁动上涨:豆粕震动上涨趋势不变7月以来豆粕价格回升,上涨趋势显著。截止7月28日,豆粕市场均价元/吨,较7月初价格上涨7.62%。尽管近两日豆粕价格稍显弱势,但长期来看上涨趋势难变。图片来源:生意社豆粕价格震动上涨,受利多因素支撑。一方面,尽管进口大豆数量港量大幅增加,但豆粕市场需求强劲,供应压力仍在,终端生猪产能恢复,水产养殖正值饲料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替代品玉米价格强势支撑豆粕行情。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较高,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价格涨跌。基于豆粕供给压力仍在,后市或保持振荡上行之势。玉米和豆粕的价格上涨趋势,也带动了其它饲料原料的上涨,同时饲料禁抗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饲料价格。由于饲料中促生长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禁用,饲料企业不仅要从生产工艺上改进,还要增加一些替抗添加剂产品的使用。据悉,饲料禁抗后,60%以上的饲料企业成本普遍上升元/吨以上。高涨的牛价:超出2.5万元/头据悉,进口牛年的报价已经超出2.5万元/头,相比年前1.4万元/头,每头牛上涨了1万多元,让人可望不可追。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年1-5月份我国进口活牛11.53万头,同比增长38.8%,5月份国内进口活牛为4.14万头,增长76.6%,国内养殖热情加大了对种牛的需求。牛缺导致牛贵,进口牛的来源国为数不多,主要来自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这几个国家,但进口牛的国家在不断增加,越南、中东、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也在进口种牛,缺牛已呈当下常态。加之上半年疫情全球蔓延导致选牛、抓牛和运输等都有所延误,对我国今年下半年的种牛进口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预计未来受供需关系影响牛价还会持续上涨。多因素叠加,势必带来养殖成本的大涨,对于奶牛养殖者来说,生鲜乳价格还未实现高位增长,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月第最后一周的价格为3.67元/公斤,同比增长为1.7%。突如而来的成本上涨,对于刚扛过疫情劫难的养殖场来说,无疑是一道惊雷。据一位牧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豆粕,玉米,棉籽等原料涨价后,泌乳牛饲喂公斤奶成本涨幅至少0.05元,加上热应激损失,较4,5月来说公斤奶成本至少涨了0.15元。”他表示饲料厂承担了一部分,如果客户是自配料,那成本涨幅一定比这个还要高。近日央视报道,饲料企业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开始集体上涨,嘉吉、希望、漓源、大北农等饲料企业宣布涨价75-元/吨。养殖成本过高带来的后果市场风险加剧对于奶牛养殖业来说,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多数养殖户都面临资金难题。曾有养殖户表示,想建设头规模的奶牛养殖场,不算买牛的钱,最少需要投资万元。尽管财政对奶牛养殖有贴息贷款,但需要真正投产验收才能获取财政补贴,前期资金筹集面临很大的困难。很多私人牧场都是通过贷款高负载率发展起来的,可以想象在低奶价、高成本、环保压力、资金运转困难等多座大山压制下,一旦养殖成本过高,就很容易陷入亏损,甚至退养。春晖乳业负债停产命悬一线,82头活牛被拍卖的新闻仿佛犹在眼前,一朝荣光,一夕黯淡,多少因素最终都归结为“经营不善”,其实在市场的波动下,养牛人背负的压力很大。成本上涨加剧了中小规模牧场的市场风险。产业风险加剧今年以来,行业掀起一股牧场热潮,多家乳企布局奶源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新建牧场项目约20多个,涉及奶牛近万头。可这股热潮是否可持续呢?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热潮而来的还有风险。从奶价方面看,疫情后全球经济疲软导致乳品需求下滑,当前全球生鲜乳供应量仍在增长,供需失衡或许将导致未来国际生鲜乳价格步入下行周期,国际生鲜乳价格下降,或许在明年将带动国内生鲜乳价格下降。当前养殖成本一路猛涨仿佛一个小小的信号,要警惕风险。乳企奶源规模的扩张映衬出资本雪球的滚动,但雪球内部如果不是坚实的,那么其扩张路径上的风险也是成倍增加的,一旦黑天鹅事件发生,雪球瞬间就变“雪崩”。而一旦某一家大型牧业集团倒下,中国奶业的供应链将会更显脆弱。我们憧憬奶源之热,是可持续的发展之热。缘何落入“奶贱杀牛,牛少进口”的怪圈?奶价随着市场波动本是正常规律,但对于国内奶农而说,在奶价下跌,而又无力抵御成本上升时,唯有靠杀牛止损。当国内奶源紧缺,生鲜乳价格受供需因素主导而上升时,奶农开始买牛扩容,之后在一定因素影响下再面临滞销降价倒奶杀牛的事件。奶牛的饲养周期远比猪等畜禽长,养两年多才能产奶,存栏基数一旦下降很难恢复。循环往复伤害的是奶业的根基。究其深陷怪圈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奶业养殖成本,苜蓿、燕麦、大豆以及种牛多从国外进口,受制于高成本,如果奶价下跌,奶农很容易一脚迈入杀牛止损之路,不是奶农太脆弱,而是对外依存太高,成本难以自控。其次,产业链上下游话语权不对等,乳企和奶农之间利益联结机制较弱,一旦外界环境变化,乳企对生鲜乳限收限购,奶农没有任何保护网,只能被动淘汰。此外,奶农盲目扩张,争抢进口奶牛,但进口奶牛并不足以支撑国内需求,奶农势必要为高价和风险买单。国内奶业的韧性可以忍受一时的阵痛,但怕的是走不出这种“奶贱杀牛,牛少进口”的怪圈。疯狂的成本上涨正在逼迫中国奶业做出改变。从根本上来说,要推动内源性发展,加强饲草、饲料原料的自主供应以及良种培育,减轻对外依存度,降低成本,同时加强上下游的利益联结,真正构建出中国奶业良性发展的土壤。就当下而言,奶农莫要盲目扩张,养牛不是一哄而上之后就可以一蹴而就,修炼好内功,才能在风险来临时更具抗压性。

作者:sachi

往期回顾▼超形象漫画图解:喝牛奶,助强壮!农业农村信息速调系统奶牛养殖调查《中国乳业》8期《智慧奶业》专刊征稿启事图文编辑:夏千童、肖鑫鑫、魏舒责任编辑:王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pz/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