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统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统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战疫热点丨年语文写作最新素材积累及范文详解话题合集统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3月整理)统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3月整理)统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3月整理)中考语文知识汇总(3月整理)班主任、家长学习资料汇总(3月整理)(点击文字,即可查看)大家好,最近很多读者说收不到伊人频道的推送,那是因为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例(·成都A)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B.志怪者也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D.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起

B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项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的意思。解释正确。B项句意: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的意思。不正确。C项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解释正确。D项句意: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用马鞭驱起。解释正确。故选B。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以物喜

C.而伯乐不常有温故而知新D.其真无马邪帝感其诚

A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辨析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介词,“到”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到”的意思。B项,前者是介词,“凭借”的意思;后者是连词,“因为”的意思。C项,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承接。D项,前者副词,难道的意思;后者是代词,“他,指愚公”。故选A。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注意句中重点词语:苍苍,深蓝色;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疑问词;极,尽头。另外,句中两个问句之间表示选择关系,共同构成了选择疑问句式,意思是“……,还是……的意思。故选C。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鵬”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写法的理解辨析能力。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要摆脱精神束缚,结合“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这里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力大无穷、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的形象,是作者所赞扬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激发了人的豪情壮志,故“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B。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例(·四川内江)阅读《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完成第1—4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共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周亚夫军细柳三军可夺帅也B.上自劳军劳其筋骨

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侧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D.军中不得驱驰遂许先帝以驱驰

C

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驻军”的意思;后者是“军队”的意思。B项,前者“慰劳”的意思;后者是“使……劳累”的意思。C项,前者“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于是,就”的意思。D项,前者“纵马奔驰”的意思;后者是“奔走效劳”的意思。故选C。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以备胡(用来)B.已而之细柳军(往、到)C.天子且至(将要)D.天子为动(为了)

D

本题考查辨析词义的能力。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辨析词义。经分析对比,其中D项有误,句意:皇上因此而感动。为:被的意思。故选D。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其中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B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正面描写周亚夫。

C.汉文帝开明、识大体。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汉文帝,“群臣皆惊”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

D.本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揖”是拱手行礼,“拜”是跪拜,“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其中B项表述有误,都是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故选B。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被敌人偷袭并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

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曩,先前。若,像。固,必,一定。另外,本句是反问句式,需要翻译的时候注意表达出这种语气特征。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告辞离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做中尉。

例(·四川达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5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请广于君推而广之广开言路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轻而易举平易近人易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擒故纵畅所欲言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名遐迩

C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A项,“请广于君”中的“广”是扩大的意思;“推而广之”中的“广”是扩大的意思;“广开言路”中的“广”是广泛的意思;“大庭广众”中的“广”是多,众多的意思。B.“以大易小”中的“易”是交换的意思;“轻而易举”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平易近人”中的“易”是性情或态度谦逊的意思;“易如反掌”中的“易”是不费力的意思。C.选项中的“欲”都是想、要的意思。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是听到、听说的意思;“闻风丧胆”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闻鸡起舞”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闻名遐迩”:中的“闻”是有名气的意思。故选C。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终守之/已面之细柳军B.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不以物喜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

D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A项,前者代词,指代国土;后者动词,到的意思。B.前者是助词,表示祈使语气;后者是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因此,因为。D.均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土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廷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ry/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