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荸荠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2.《本草备要》:“荸荠甘微寒滑。益气安中,开胃消食,除胸中实热。治五种噎膈,消渴黄胆,血证蛊毒,能毁铜。 3.《日华子本草》:“开胃下食。” 4.《本草便读》:“荸荠甘寒退热消痰食,冷利除风毁顽铜,肺胃之丹毒堪除,胸膈之郁邪可解,能行血分,善达肠中。” 5.《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6.《本草撮要》:“味甘寒滑,入足太阴阳明经。功专消食攻积,除胸中实热。治五种噎膈消渴,黄胆血症虫毒,能毁铜。得陈海蛰煎汤服,消胸中顽痰,通大便,小儿口疮,炙灰敷之良。性凉不可多吃.孕妇大忌。” 7.《滇南本草》:“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 8.《本草分经》:“荸荠甘寒而滑,消食攻积,除胸中实热,能毁铜。” 9.《本草汇编》:“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 10.《本草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11.《得配本草》:“荸荠甘,微寒。滑。入足阳明经。消坚积,止消渴,疗黄胆。除胸中实热及五肿膈疾,误吞铜物。得烧酒浸,封贮,治赤白痢。配海蜇煮食,治痞块虫积。入雄猪肚,瓦器煮食,治腹胀。捣汁和酒温服,治便血。烧研酒服,治妇人血崩。” 12.《本经逢原》:“治酒客肺胃湿热,声音不清。” 13.《滇南本草》:“味甘。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又能化铜。” 14.《北砚食规》:“荸荠粉:清心,开翳。” 15.《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藏血。” 16.《食疗本草》:“荸荠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若先有冷气,不可食。” 17.《饮食须知》:“荸荠味甘,性寒滑,即地粟。有冷气人不可食,令腹胀气满。小儿秋月食多,令脐下结痛。” 18.《玉楸药解》:“荸荠味甘,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下食消谷,止血磨癥。荸荠甘寒清利,治热烦消渴,化宿谷坚癥,疗噎膈黄疸,解金石蛊毒,医吞铜便血,止下利崩中。攻坚破聚,是其所长,但寒胃气,脾弱者食之,则脐下结痛。” 19.《冯氏锦囊秘录》:“荸荠味苦、甘,气微寒,无毒。甘寒能除热而生津,故主消渴,苦能泄,故下痹热下丹石,消宿食治黄胆,腹胀下血,五种膈气,除胸中实热也。” 20.《顾松园医镜》:“荸荠善化误吞铜物,能除腹满胀大,消宿食,理黄胆,止便血辟蛊毒。孕妇忌食。” 21.《全国中草药汇编》:“荸荠球茎甘,平。清热止渴,利湿化痰,降血压。用于热病伤津烦渴,咽喉肿痛,口腔炎,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小便不利,麻疹,肺热咳嗽,硅肺,痔疮出血。 地上全草苦,平。清热利尿。用于呃逆,小便不利。” 22.《中药大辞典》:“荸荠甘,寒。主治清热,化痰,消积。治愠病消渴,黄疸,热淋,痞积,目赤,嚼喉肿痛,赘疣。” 23.《中华本草》:“荸荠主治清热生津;化痰;消积。主温病口渴;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目赤;消渴;痢疾;黄疸;热淋;食积;赘疣。” 二、现代研究 1.成份:含一种不耐热的抗菌成分-荸荠英。一般成分含水分68.52%,淀粉18.75%,蛋白质2.25%,脂肪0.19%,灰分1.58%。 2.药理: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不耐热,不溶于有机溶媒,不被动物炭吸附。用瓦伯氏仪测得,它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呼吸达80%(10小时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yl/13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古今研究黑豆黑豆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