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简介 http://m.39.net/pf/a_6171976.html

南宋抗金名将刘世勋

     泗阳刘岳

在泗阳的历史上,有许多爱国名人,长期被人们口头流传着,例如刘世勋就是其中之一。县志上虽有刘世勋的记载,但记载不全,甚至有误。有的文章虽然也有写刘世勋的,但都只是互相抄书,没有到实地去调查研究,以致以讹传讹。为了还刘世勋的真实面目,增加我县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对全县人民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我们特抢救、挖掘、整理、校正他的珍贵史料。在县政协张浩副主席和文史委田诚主任直接关心指导下,我们到刘世勋原籍和后来居住的地方,采访了那些尚存记忆的老人,和政协领导骑着自行车到刘世勋墓地实地观看,查阅了刘世勋后人刘立才为我们提供的家谱,参阅了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政府收藏家李后亮同志提供的珍贵历史资料,以及13本相关刘世勋的历史书籍,经过我们一年多的辛勤努力,终于整理成文。

 学文习武,立志报国

刘世勋,生于北宋,卒于年。字叙甫{《巩县志》,(明)嘉靖34年()刊本。民国24年()开封泾川图书馆重印此书。卷八遗文载:刘世勋,字叙甫},号真君,南宋太尉,原籍宋淮安府桃源崔镇(今江苏省泗阳县程道村人)。刘世勋幼怀大志,从师学文习武,立志报效国家。长大后为乡里会首,办事严谨公正,仗义疏财。他联络豪杰,组织团练,聚义抗暴,扶正抑邪。为人刚直不阿,扶危济困,仗义疏财,排难解纷,助人为乐。他耿直无私,平易近人,卓识远见,使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真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乡邻对他十分尊重。

国家危亡,随岳飞转战南北

时值北宋王朝,国势日衰,东北女真族日益强盛,金兀术起兵南犯,宋军节节败退。年,徵、钦二帝被掳,造成了“靖康之难”,北宋京都开封陷落。南宋(年-年)是宋朝的继续,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在北宋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仓促登基,继承皇位,后南迁绍兴、临安,史称南宋。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西边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年,厓山海战,5岁的宋幼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宋朝彻底灭亡。公元年,当金兵攻陷北宋首都,大好河山沦于敌手时,国内仁人志士不甘如此,纷纷揭竿而起,保家卫国,尤其抗金元帅岳飞更显突出。年,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江西九江筹划“联接河朔,收复中原”的雄谋大略,派人到淮河、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联络爱国志士和地方武装,以合力抗金,收复国土。岳飞得知淮河以北崔镇(即泗阳县程道村)人刘世勋,为人恭谨,武艺出众,富有爱国热情,遂亲自修书,派人送达,鼓励刘世勋练武抗金。刘世勋得到岳飞的支持,爱国热情高涨,加紧训练民团义军,抗击金兵。   

刘世勋本来就有满腔爱国热情,他接到久已敬仰的岳飞元帅的书札,万分激动。立刻高举抗金救国的旗帜,倾其家财,招兵买马,日夜训练。由于他能够礼贤下士,身先士卒,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组织一支能攻善守的民团义军。两军对阵,他立马跃戈,冲锋在前,毫不畏惧,所以在战斗中,刘世勋的义军,不断取得胜利。岳飞元帅看到刘氏的民团义军培训有素、勇敢善战,内心十分高兴,深得岳飞器重,遂将其编入岳家军,并委任刘世勋为参谋官。刘世勋被编为岳家军后,更加尽心尽职,随岳飞转战南北,打击金兵,不断取得胜利。特别在河南省朱仙镇具有决定性的战役中,金兵仗着骑兵的优势,组建“拐子马”,用成千上万的骑兵向宋军轮番进攻。宋军主帅岳飞,名将刘世勋都亲自上阵,一面指挥,一面带头冲杀,并不断依据新的情况、总结新的经验,确定新的战略、战术,其中之一是:秘密布置兵力,在有利地段,挖掘纵横深坑,改进武器,选派精兵强将,伏击于此,诱敌深入,待敌冲入深坑阵地,即用长柄快斧、长矛大刀,狠砍马腿,猛杀金兵马背,并兼用弓箭对付“拐子马”。此法,十分有效。岳军得此妙法,如虎添翼,更加奋勇杀敌。鏖战中,只见枪刀剑戟,寒光闪闪,战情异常激烈,金兵人仰马翻,宋军愈战愈勇。在连日战斗中,岳军利用熟悉的地形地物,一会儿集中兵力与金兵正面较量,一会儿分兵猛击敌兵侧翼,夹击敌人。用这种战术,金兀术的“拐子马”发挥不了快速进攻的威力,十万金兵大败,死伤两万之众。金兀术哀叹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取胜,今已矣!”意思是说:“我自海上起兵以来,取胜全靠铁浮图和拐子马,现在可完了!”

“铁浮图”是金兀术的特种骑兵,人马都披上厚重的铠甲,以三骑为一队,做为正面冲锋队。每向前推进一些,就用障碍物堵塞后路,只许进,不许退。

“拐子马”指的是左、右翼骑兵,全部是由女真人组成的。作战时,配合“铁浮图”从两面包抄,如同围墙和铁幕一般。人们把“拐子马”解释为“穿着铁甲的连环骑兵”,即连环马。岳飞发现很难对付的“铁浮图”马腿没安铁甲,只要马腿被砍断,骑在马上的士兵自然就要跌下。因此,他机智地指挥将士手持马扎刀、提刀和大斧三样武器,与金军对阵,上砍骑兵,下砍马腿,金兀术所依恃起家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就这样被岳飞所破。

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收复朱仙镇的战役中,刘世勋表现得非常突出,他的军事才能与忠勇善战的智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获得了辉煌战果。元帅岳飞感到他不仅是一位有智慧、有谋略、文武全才的难得将领,同时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对他更加器重。于是奏报朝廷获准,刘世勋由参谋官晋升为太尉。朱仙镇在开封城南22公里,因相传是战国时魏国义士朱亥的故里而得名。明朝时为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因而迅速繁荣,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南宋初年,著名抗金英雄岳飞曾率兵在此大败兀术。

公元年,正当岳飞、刘世勋断续收复失地,准备率军北上直捣黄龙府时,奸相秦桧卖国求荣,诬陷岳飞有异心,南宋高宗赵构轻信谗言,竟连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飞罢兵回朝,致使战局突变,使复国大业毁于一旦。岳飞刚到临安,就被投入监狱,交大理寺审理。不久,又被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抗金的主帅、名将,虽然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面对昏庸无道的朝廷、贪生怕死的高官,特别对那些污蔑陷害忠良的无能奸臣,则无无可奈何,真是有法杀敌而无法对付小人啊! 

一缕魂追武穆王

岳飞被冤死于西子湖畔的风波亭后,刘世勋义愤填膺、日夜悲哀。他看破奸臣贼子们的阴谋,深感报国无门、回天无力,遂愤而解甲,回归故里。回故乡后,他把妻子老小由老家崔镇接到县城西门(今城厢联合村),置点田产,筑点房屋。因他一向尊崇精忠报国的岳飞元帅,就在县城东面的庙中设岳武穆遗像一尊,朝夕沐浴焚香,修身养性,顶礼膜拜。忙时躬亲耕作,闲时隐于县城东庙焚香念佛,并和庙中住持写字作画,吟诗作对。绍兴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正午,刘世勋正在岳王像前闭目膜拜,忽听庙宇上空,一阵銮铃,丝竹悦耳,空中传来洪厚声音:“刘…世…勋…,归…位……!”,住持一看,刘世勋站在岳王像前,双手合十停在空中,慢慢地舒展了额纹,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住持上前拉他,刘世勋的尸体已经发僵地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住持肃然起敬,连忙召集众僧,围绕在刘世勋周围,列队站好,双手合十,口念佛语。大约半个小时,刘世勋的尸体才在众僧的超度声中慢慢倒下。真是:“倾尽家财起泗阳,丰功伟烈史留芳。归旗望断中原日,一缕魂追武穆王。”刘世勋在岳王像前坐化后,因为东为上首,西为下首,岳飞不仅是刘世勋的上级,更是刘世勋最尊重的人,所以亲人们把他葬于东岳庙西侧,堆起了高高的土坟,当地人称之为“刘老墓”。“刘老墓”与岳王庙隔街相望,百姓更希望两位尊神保城厢街父老平安,子孙兴旺,经济发达。南宋忠臣韩世忠知道后,申奏朝廷,宋高宗为了表彰刘世勋的忠勇精神,敕封“真君”之号,封其为:“通天彻地刘真君”,并立庙祭祀。

 

乾隆御笔,亲书墓碑清朝乾隆皇帝南巡,驻跸桃源县陈家庄行宫时,询问地方官说:“此地有历代忠臣义士可资表彰否?”对曰:“有南宋太尉刘真君。”听到刘世勋的事迹,乾隆帝乃御笔亲书:“大宋敕封通天徹地刘真君之墓。”随从官员遂选精美巨石,琢磨镌刻成碑,立其墓前。刘世勋英雄事迹得到清帝乾隆敕封后,由国家公开颂扬。从此,刘世勋墓地成为泗阳的名胜古迹之一,每年的清明节,人们自发地到他的墓前焚香祷告,祈求平安,多财多福。   

人民心中,救难之神

人们也从此把他当做神来供奉,后来甚至传说有人还看到刘世勋经常显灵于庙。我们在《真君刘氏宗谱》第一页,看到山阴举人姚夔敬撰的《刘真君传》全文,文章不长,抄袭如下:余邑柯镇有东岳庙,威灵赫显。每诞辰,赛者盈数十万,胜会为天下第一。人但知岳帝之灵,而不知有真君辅其灵以为灵。噫嘻,余疑矣!夫岳帝之必以真君从祀也,余每旁搜广问,未享其由。顾何以确传于世以垂后人欤?意者,真君当日修真而以真显也,然又何以从岳帝以降灵,使天下人皆传为真君也?噫嘻,余愈疑矣!戊申冬,余客桃源,闻城有东岳庙,庙西侧有真君墓,斯时尚未知真君乃桃产也。即欲恭谒,以解宿疑,每以风雪间阻为恨。至已酉年二月,草木向荣,风景和畅,邑魏公创修县志,偕余策马遍访古迹。至东岳庙谒真君祠,但见祠侧马鬣荒凉,积水洋溢,不能登涉。慨然问曰:“斯何邱乎?”祝曰:“此真君墓也。余世守帝庙知真君甚祥。真君昔家崔镇,每日焚香跪拜,祈悟道元,固修真于兹庙,数年未偿稍懈一日,蝉蜕庙中,葬于庙侧。越数岁,大旱,祷布甘霖,遂以灵显,至今无异。其子孙尚繁衍,住崔镇。岁时拜扫。”余与魏公不禁慨然曰:“天下事不登诸记载,不询诸闻见底及当时,而灭没于后世者,岂少也哉?”遂告魏公,以真君之著灵於余邑,无一人知其由,而今后可释然无疑矣。魏公曰:“桃源距山阴千余里,焚修于此而何以显应于彼?”意者,山川虽远,真君视之,直咫尺耶。桃源东岳庙亦皆有真君,而何以著灵于柯镇?意真君爱柯镇山川佳丽而著其灵耶。若谓真君爱柯镇著其灵,何在桃之著灵亦如何柯镇耶?呜呼!柯镇之岳庙与桃源之岳庙,其地异庙不异也,柯镇之真君与桃源之真君,其地异其真君不异也。可以作异同观,亦可以作不必异同观焉。余又闻之,浙中有一岳庙必有一真君为护法。每遇烟祀之日,其有污秽淫恶亵渎岳帝者,谴责无少恕。一似有岳庙不可无真君。是当日之在桃源不过一真君,而今日之在浙中且千万真君也。余固当有传以志之,诗岂足以尽之哉。遂为是传,使余邑人知真君,并使天下后世人皆知真君也。也许是刘世勋的英勇精神能鼓舞抗金将士英勇杀敌,也许是刘世勋真的有神,所以每当宋军与金军激战时,偶尔有人急中生智,高呼刘太尉在此,军情随之振奋,敌畏而退。清代与民国版本的县志均载有:泗阳境内原有十多处刘真君庙,供有刘老爷擅香木雕像,当地人民纷纷前往烧香礼拜。每逢干旱年景,田园禾苗枯萎,该地群众成群结队把刘老爷檀香木雕像端放在八仙桌上,抬着四出求雨。可见这里人民心目之中,认为刘老爷永远活在人间,并成为救苦救难的神灵了。

墓碑“文革”被毁,今又重立

对于清朝乾隆皇帝为刘世勋树的墓碑,历经二百多年,抗战前,墓碑仍巍然屹立,敦料于上世纪“文革”动乱中不幸被毁。墓亦年久失修,形成土丘。年6月10日,我同县政协领导去拜谒刘世勋陵墓,到城厢街西头,往北是高洼不平的土路,远远就看见一座高大的长满野草的土坟,通向土坟是两个鱼塘之间长满野草的窄窄的土路。走近古墓,我们看到古墓周围用水泥围起一圈墙,防止水土流失,土坟周围零星地挺拔着几棵意大利杨树,前后左右鱼塘环绕。墓地东西宽25米,南北长17米,高3米。我们还看到宿迁市人民政府年6月10日公布为:宿迁市文物保护单位,年3月,泗阳县人民政府把这个文物名称立碑于他的墓前。墓碑后写着,类别:古墓葬-----名人墓。年代:南宋绍兴十七年()。我们还在刘世勋的墓前看到一人多高的石碑,那是年4月4日刘氏宗族重立的墓碑,石碑净高2.2米,宽0.5米,厚0.17米。正面刻有:大宋敕封通天徹地刘真君之墓,并在墓碑后刻满了刘太尉墓碑重修记:南宋名领刘太尉,讳世勋之墓,曾是县名胜古迹。清朝乾隆皇帝南巡,驻跸桃源县陈家庄行宫时,御笔亲书:“大宋敕封通天彻地刘真君之墓。”由县令勒石制成巨碑,立其墓旁。县人及族人按时节前往祭扫,凭吊英雄爱国忠魂。此碑历尽数百年,战前仍巍然屹立。后在动乱中被毁,墓园亦年久失修。为存史育人,由族众集资重新修复,以垂永远。

江苏省泗阳县树强中学刘岳年1月14日

作者简介:刘岳,男,教师,本科,文学爱好者,偶尔有散文、诗歌刊登在市级报刊上。

《宿迁故事》由宿迁市民协故事专委会主办

        沭阳县民协协办

总顾问:颜士昌 (宿迁市民协主席)

委员(副主席):陈斯金(兼秘书长) 鲍宜龙 朱明波 陈子兵 张亚平 张红 沈佑莉 高恩奎 丁园

特邀顾问:李建(江苏省民协新故事专委会副秘书长、野马渡编辑部主任)

臧继骅(沭阳县民协主席)

主任:仲小冬(故事专委会主任)

编辑:鲍宜龙(兼)

年底,为了更好地展示宿迁故事创作人才,充分挖掘宿迁厚重的文化底蕴。宿迁市民协故事创作委员会在《新城文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zz/6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