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东邪

如今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许多地区的人在膳食上不再只是追求饱腹,而是追求平衡健康。对于减肥和健身人士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食谱比一般人要更为固定,而且更为清淡,基本都是蔬菜、瓜果和鸡肉等补充蛋白质的肉。即使是不健身的人,平时的食谱里一般也有肉,但我们的肉通常来自家禽和家畜,而这些动物基本都是食草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回顾人类近一万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的食谱上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既包括植物类食物,也包括动物类食物,这是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但有研究发现最早的人类并不是杂食性动物,吃肉的时候也并非只吃食草动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的食性变成了不爱吃食肉动物呢?自然界的食肉动物也有这种规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人类的食性是怎样演化的?

要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人类的食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根据进化论的观点,现代智人是由非洲古猿演化而来,它们原本生活在非洲东部地区的森林里,后来那里发生了地质活动,导致森林地面逐渐演化成草原地貌,一部分古猿不得不到地面上生活。这个时期的古猿已经是杂食性的了,它们除了吃植物之外,还会吃一些小昆虫来充饥。

古猿下地后发现地面存在许多生命威胁,而且食物资源减少了,但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与食肉动物竞争,但由于缺乏攻击力,古猿只能避开食肉动物的锋芒,等它们吃完后捡剩下的食物吃,因此这个时期的古猿增加了一种饮食习惯——食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古猿为了寻求生存机会走出了非洲,去到欧洲和亚洲。

然而欧洲和亚洲地区也有各自的食肉动物分布,为了生存下去古猿开始走上进化道路,首先是它们的脑容量不断增大,然后是学会使用工具。脑容量的增大导致古猿人已经不能只靠采摘果实和食腐来提供能量,因此它们开始利用群体的力量进行狩猎,捕捉一些小型动物作为食物,这个时期的古猿人已经开始吃食草动物了。

后来人类形成聚居区后,他们也开始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物来源,因此人类的食性基本已经固定下来,即吃蔬菜瓜果的同时也会吃肉,而这个肉一般出自食草动物身上。和食草动物相比,食肉动物的体型往往要更庞大一些,所能提供的肉量更多,为什么人类主要猎杀的捕食食肉动物,而是食草动物呢?

原因一:吃食肉动物的代价过高

首先捕猎是有危险的,尤其是捕杀食肉动物。古猿最早从树上下到地面上生活后,就一直受到食肉动物的威胁。考古研究发现,那个时期非洲地区出现了一种名为“恐猫”的食肉动物,它们专门以古猿为食。因此可以推测,类似恐猫这样的生物在早期就给古猿留下了恐惧的印象,这种认知逐渐刻印到基因中并遗传给下一代。

古猿人开始捕猎后,他们和食肉动物就形成了竞争关系,一方面他们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jb/13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