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rdq
心理中心 关心你的小???? 一个多月前, 历经漫长的居家隔离, 我们第一次迈出家门, 空气中弥漫着自由的香甜, 奶茶火锅可乐炸鸡…… 巴不得和小伙伴一天全都吃完, 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 一个多月后, 现在的我又开始被Deadline支配, 熬夜刷手机、打游戏、追剧嗑CP的快乐甚至让我忘记了自己之前为什么那么想去学校了, 呆在家里睡到自然醒也不错呀…… 诶?等等! 我怎么又过上了和隔离期间一模一样的生活? 我不是一个追求自由、不甘束缚的向上好青年吗? 自由,曾是我心心念念的向往, 而当我获得之后,却又想逃避它了。 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是指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且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当婴儿与母亲连接的脐带被剪断的那一刻,虽然脱离母体,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生物实体,但在其后相当的长时间内,仍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归属感和附着感。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Fromm,-)将这些联系称为“原始纽带”,他提出“只要个体尚未彻底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的‘脐带’,他便没有自由”[1]。 为了追求这种自由,我们开始不断地学习成长:从出生后的18-24个月能够区别你、我、他,到青春期恨不得告诉全世界“我已经长大了”、“我什么都明白”,再到高考后迫不及待想要摆脱父母的唠叨,奔向全新的大学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但由于尚未成熟,缺乏判断力,不足以做出恰当选择,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来自家长、老师、前辈的指引与教导。我们渴望摆脱自己所依附的力量,渴望成为独立的个体,但好像又无法完全离开“原始纽带”所给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直到某一天,我们开始真正关心“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才发现当初听从他人的建议,也许放弃了自己的爱好,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太喜欢的专业,做了一份别人眼中的好工作,自由好像从未真正属于我。于是,我们想终于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道路,开始争取转专业、跨专业考研、换工作。终于,以为自己勇敢地冲破藩篱将要迎来曙光之时,竟发现自由也需要代价! 努力在不停地付出,外界的压力不断袭来,结局是否确定仍是未知,自由的另一面意义——它所赋予人的责任开始浮出水面。为自己的一切行为担负起责任,有时候并不容易,这种担当很多时候意味着成长,伴随着无声的隐忍与痛苦。若还没有准备好,对自己命运的焦虑与不自信导致的软弱感就会悄然滋生。甚至为了遏制分离焦虑的出现,不敢与他人建立联结[2],导致事事无助却又孤立无援,忍受着无尽的孤独感。在这样的处境中,人们往往既追求自由,又想逃避自由,这是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指出的,现代人在自由问题上普遍拥有的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3]。 有的人因为不堪于忍受这种焦虑与孤独,选择逃避自由,开始一次次的屈服。要么回到原始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把做决定的权利重新交给别人,这样他人就要为我的不幸负责任,换言之“如果成功了,算我的成功;如果失败了,是你造成了我的失败”。要么建立新的“第二性纽带”,找新的靠山[4],在虚拟游戏、网络平台中寻找归属感,最终逐渐丧失自我。然而,如若不幸真的降临,除了自己实实在在地承受后果,又有谁能真正代替呢? 而有的人放下心中的执念,不在“自己是否在依靠别人而活”的问题上纠缠不清,而是跳出问题去追求积极性的自由。网络上很多人向往李子柒田园牧歌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猫狗相伴,虫叫鸟鸣,没有市井喧嚣,没有人际纷争。但如若真的让他们彻底切断与外界联系的‘脐带’”,像弗洛姆所说的那样,又可以真的做到吗?断舍离、遁入空门、归隐山林,也许在很多人痛苦时都有这样一闪而过的念头,但真实做到的寥寥无几。 我们依旧在这个烟火气旺盛的人世间体验着爱恨交织,太多东西无法割舍。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我们需要通过他人的镜映,去感知自己的存在。在形形色色的关系中建立自我,形成自我,反思并完善自我。因此不得不承认,作为社会动物,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剪断“原始纽带”,获得“纯粹的自由”。但我们可以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前寻找到一个平衡,这个平衡点也许对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我们的牵绊与限制中,它依旧可以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追寻积极性的自由呢? 01耐受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弗洛姆在《对自由的恐惧》中提到“这个世界与某个个体存在相比,显得绝对强大有力,导致个体的软弱感和焦虑感”,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由的本质上带有摆脱限制与束缚,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失控的”色彩,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现象。在打好这个心理预防针之后,我们来提高自己应对焦虑情绪的能力。 焦虑分为有现实基础的焦虑和无现实基础的幻想焦虑,也分为当下的焦虑与未来的焦虑。往往和未来相关的焦虑会跟我们的想象相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自我暗示,未来还未来,未来也总会来,未卜先忧不见得总是明智的,那就等来了再说吧。 当我们聚焦于当下有现实基础的焦虑时,一方面是提高我们的控制感,计划和持之以恒地行动往往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的控制感,当事情不断地有进展,焦虑自然会得到缓解。另一方面是耐受不确定性。俗话说“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感,无异于刻舟求剑,变化是生活的常态,既然无法改变它,就尝试接纳它、适应它,与不确定性共存,也许当你有了几次随机应变的成功经历之后,你就会获得“脱敏”的能力了。另外也可以做渐进式肌肉放松练习、冥想等缓解焦虑;或者加入中心的“情绪觉察”团体辅导进行深入具体的学习,在以往的文章中为大家分享了更加详细的小技巧,快去复习一下吧(“十招和心绪不宁saygoodbye 科普小文”见文末链接)。 02提升自我觉察,明晰个人化的自由定义 我们上文提到追求自由往往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自由的背后也是一个人慢慢明晰“于自己而言,什么才是自由”的过程。因此它离不开个人化的具体目标与自我觉察的能力。为了自由而追求自由,只会让我们迷失其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要去往何方,朝着目标前进不会让我们轻易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甚至愧疚,也更愿意承担选择的后果。若在还没有实现个人化的前提下,就摆脱了外界力量的束缚,此时的我们无异于一匹脱缰的野马,过着没有意义和方向的生活,自由又变成了与怀疑相同的东西。我们常常说“自律者自由”就是因为自律者往往目标清晰,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知道什么对我是重要的、发展个性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与学习,小编建议可以多与专业人士交流,例如参与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选一门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正规的职业测评网站做测试(本中心平日开放的“自我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欢迎大家噢~)。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即对自己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与行为习惯的敏锐觉察。例如好友几个小时没有回复我的消息,我可能会想ta是不是因为前几天的小事在故意与我闹别扭,然后会感觉既委屈又愤怒,等好友终于回复后我要专门等几分钟才回复ta。在这样的情境中,我是否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凭空猜忌,是否能及时发觉自己的情绪背后有着想要好友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的诉求,是否会发现自己后来的行为是非理性认知与强烈的负面情绪导致的,需要调整。这种自我觉察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做到自我决定,选择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处于自由的状态中。 03勇于承担责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因为我们所追求的那个平衡点、那份自由是独一无二的,就一定会与外部的想法与期待有所冲突。但既然我们铁了心实现自由,就要让担心我们的重要他人看到自己敢于担当的勇气。比如我不想要在家乡找一份小而稳定的工作,而是想趁着年轻去大城市打拼,因而无法按照父母的期望生活,父母可能会感到失望、进行批评教育,此时我不是必须要去否定自己,而是要展现出敢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的决心,以及不会被压力与失败压垮的强大内心,让父母真切地感受到并放心。而这种勇气自然离不开个人硬实力的支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总是要从口号变成实际行动滴。 “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这句歌词的背后是Beyond乐队十年的挣扎与呐喊,是黄家驹摒弃当时香港音乐过度商业化的模式,毅然追求创作自由的不羁。为了追求这种自由,乐队前景迷茫,他也为自己的坚持感到怀疑与彷徨甚至痛苦,终在日本一个寒冷的雪天唱出了内心的炙热与坚定,可惜就在日文单曲《海阔天空》发行的前一天,黄家驹意外逝世……他的意外让大家始料未及,倍感惋惜和遗憾。但这首歌也化作了很多人追求自由、创造自由的力量!虽然现实中他的意外去世会让大家跟歌词中的“跌倒”有直观的联想,但是小编认为“跌倒”有更广阔的隐喻内涵,他想告诉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要承受很多不确定性、焦虑、压力、挫败、低谷、迷茫、考验与磨难,甚至可能不会到达我们的理想,但是他鼓励我们不仅热爱,更要勇敢! “背弃了理想, 谁人都可以, 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参考文献 [1]Fromm,E.[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许合平,朱士群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王益明.().透视焦虑——焦虑本质的哲学心理学探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3]Fromm,E.[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杜丽燕,尚新建.().弗洛姆论逃避自由:心理学视角.求是学刊,39(1),37-41. END 作者:宗志颖、王巍欣 排版:祝莹 审稿:王巍欣 排版审核:喻赛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精彩 MakeEveryLifeWonderful 华中师大心理中心 心理中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jb/5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考研榜样十八政法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