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雷香水梨的前世今生
香水梨 文/冯玉雷 梨树品种、典故很多,我只说香水梨。 母亲喜欢吃香水梨,很自然,我们也就喜欢了。 小时候,物质匮乏,香水梨与梨、杏子、苹果算奢侈品,稀缺。后来,家里有了院内院外两处园子,陆续栽上葡萄树、香水梨、巴梨、酥木梨、“黄香蕉”、“印度”、枣树、杏树、桑树等,与我们一起在父母呵护中长大。初中、高中暑假,大多时间到园子里读书、做作业,听鸟叫,吃夏苹果、西红柿、黄瓜。年,我和二弟高考得中,照全家福也以果园为背景。求学在外,常常怀念清香飘溢的园子。读萨迪《苹果园》,尤能激发思乡之情。 冬天,香水梨最诱人。香水梨又名香水、老香水、老梨、软儿梨、消梨,属波斯梨科果实,入秋清黄鲜亮,黄中带绿,青中泛红,皮较厚,果肉硬,味道酸涩,故别称“老果子”。通常要“出汗”——指香水梨被霜杀、冷冻,然后解冻,反复多次,成“冻梨”,通体变成褐色。“冻梨”不怕严寒,久存不烂,储藏方便,可以装于篓瓶罐中,也可堆放院外空地上。入冬后装箱,或在院内、房上用麦草盛装。食用时放在冷水中浸泡,果外褪出一层晶莹冰壳,待消透,打碎冰壳果子即可享受。春天,冰雪消化,冻梨通感,也融化,颜色转为棕黑色,果瓤化为汁液,留下少许果皮残核。“冻梨”化冻后糖分溢出,汁液丰沛,滋味清香,甜美如蜜,沁人肺腑,余味隽永。于右任诗赞曰:“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 年5月,偶然结识保护开发香水梨文化产业的什川人魏永波及不遗余力书写家乡文化的什川籍作家魏著鑫,知晓更多梨树栽培、嫁接、维护方面知识,也了解到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什川出名缘于香水梨,经大力宣传,兰州乃周边人都慕名游玩,春赏梨花夏纳凉,秋摘果实冬睡炕。年夏天,王炎林先生莅兰,我特意邀请到梨园。与任何地方旅游点一样,什川游人扎堆,必然对果园生态有影响。个别人为眼前利益,将树砍掉,腾出地方搞农家乐。后来,古树被国家编号保护。但维护梨树有一套程式,是技术活,很幸苦。老把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年轻人大踏步走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愿回过头来继承祖业。魏永波早年以跑运输进行原始积累,后来觉悟,转向古树保护、经营,通过保鲜技术,将以前只有冬春季节才能吃到的香水梨扩展到全年,并且通过保鲜技术,让“冻梨”冲破地域限制,走向东南沿海,走向世界,不但慰藉在各地工作、创业的甘肃游子,也能让各种肤色的人品尝到这种产在丝绸之路绿洲道上的美味佳果。 西北特产哈溪梨、鸽子鱼等都成为朝廷贡品,香水梨却未能进宫。究其因,主要难在运输。前些年,我写创作长篇小说《野马·尘埃》,查阅敦煌文献时,偶然“撞”见有关香梨之路的记载:因为吐蕃贵族喜食香水梨,专门有奇特的、弥漫着浓浓香梨味的商队源源不断从敦煌向南越野马南山,辗转前往拉萨。我将香水梨与进藏参加吐蕃僧诤的摩诃衍法师交融到一起写:“……与此同时,论悉诺纪录了反映摩诃衍法师自敦煌入藏地的《香梨之路》……队伍携带敦煌高层贡献圣王之香梨,沿途香气洋溢,法师遂谓之‘香梨之路’。据信使传告,圣王对摩诃衍禅师及罗克珊娜贡献之敦煌香梨格外喜爱,此次随文书再带去十二筐贡梨。基于保鲜考虑,仍走南山古道。敦煌百姓得知圣王与诸王妃、王子、大臣、高僧亲口品尝他们培育的香梨后,奔走相告,举行盛大庆贺仪式,并到各大寺院为悉补野王室书写祈愿文,盛赞‘香梨之路’……”“初五,回鹘、吐谷浑、粟特、党项商户代表携清酒、香梨及黑铁到子亭拜见大元帅,表示愿意预交五年税收,恳求继续保持各自民族服饰及风习。大元帅首肯。”“装盛净水的牛皮袋全被石头划破,而装满香梨的红柳条筐却完好无损。但香梨是献给赞普的贡品,谁都不能动……罗克珊娜揭开驼轿帘布,探出头说,万不得已的时候,大家随便吃香梨解渴吧。”“将陈四娘、埃布果园里出产的香梨送到逻娑,敬献赞普——呵呵,当年,我偷了她们的香梨送到野马南山,赞普吃了后赞不绝口。我实话实说,告诉他香梨是偷的,呵呵……这次,我要远涉雪域高原,为赞普送去香梨,目的是讨取他欢心为我所爱的男人求情。如果成功,希望张谦逸正式娶我。她们商量三天三夜,同意了。” ▲莫高窟第窟维摩诘经变中的吐蕃赞普礼佛图 我推测,可能先是吐蕃使者、大将把香水梨进贡给赞普或权贵,后来慢慢风行开来。香水梨冬天冻成冰疙瘩,比任何果品都适合长途运输。吐蕃人以肉食为主,而香水梨汁液甜美,果肉清凉,去腻除油,降火清心,当为王室贵族追慕之奢侈品。如此看来,早在唐宋时期敦煌就种植香水梨树——吐蕃占领黄河中上游地区近百年,包括香水梨分布的青海贵德、甘肃兰州、靖远及宁夏中卫等地,因此,“香梨之路”应该与唐蕃古道有重合。 ▲吐蕃贵族(桌子上有香水梨) ▲视频:敦煌香水梨 兰州人将香水梨叫软儿梨,听起来家常,但总觉得太随便,缺少美感。我建议魏永波注册“香水梨”,味道、形态、品种,都包含在这名字里面了。 厥初生民,釆果充饥,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到青铜时代、玉帛时代,再到工业、后工业时代,人类发展史就是漫长的釆摘水果史,影响深刻,直到多年以后吃不饱肚子还叫”食不果腹”,取得看得见的成就叫“成果”,等等。诸多果类中,野生梨树必居重要地位。其中应该包括香水梨!家乡故园早已荒芜,当年葳蕤生光的状态早已不在;父母与我们一起生活,离开家乡,由中年到了老年,步履开始蹒跚。故园的印象越来越远。但香水梨连同它的味道,以及相关记忆,早就镌刻到灵魂中,成了我们与故园牢不可破的联结物。 写于年8月中旬 作者简介 冯玉雷男,年生,甘肃人。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任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主任、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发表中短篇小说《陡城》、《野糜川》、《饥饿》等,出版长篇小说《肚皮鼓》、《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等,出版文化专著《玉华帛彩》、《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笔记》、《敦煌文化的现代书写》(与赵录旺等合著)。曾与赵晓琴合著文化旅游专著《走遍中国·甘肃宁夏》,在《中国比较文学》、《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十多篇。与胡潇合著动漫电影剧本《飞天》获年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资助项目。小说、电影作品曾多次获奖。 文章原载《冯玉雷微博,作者授权本平台编发。 封面设计:一田 本期编辑:远近水中天 文章校对:苏? 往期文章点击推荐 写意敦煌宕泉河|孤独的圣水,永恒的变奏 原来敦煌石窟是这样建造起来的! 孙儒僩 潜心深山佛窟一生守望敦煌 高平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大诗人 柴剑虹|恩情不忘,学无止境 宁强的佛教超现实主义|敦煌壁画汲取与叛逆 敦煌工匠杜永卫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致新奖” 佛窟匠心缘跨两界,用信仰雕塑的别样人生 常沙娜│我的根在敦煌 一对莫高伉俪的执着情怀 我的敦煌情缘|她在洞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佛窟侠道 保护传世象牙佛,慈心义胆救红 一幅珍藏张大千巨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建川 从敦煌穿越青海长云 敦煌工匠杜永卫的“新不了情” 敦煌四月八 梦里常回皇庆寺 欢迎转发个人朋友圈。 网络、微平台转载须经当代敦煌授权。 擅自转载必究。 投稿信箱: m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pz/8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74季戒色意识的培养菜鸟到高手的必经之
- 下一篇文章: 5种漂亮多肉,四季都能养,长成老桩美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