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85式教学13闪身西北抱虎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万玉纲太极拳教学法杨氏太极拳澄甫架85式 “一纲五目教学法”概要(13) 杨氏太极拳85式教学中构建“一纲五目”授拳模式说明:一纲统五目,纲举目张。"一纲"为蓄发。"五目"为心意(收放),眼神(敛放扫瞥注),内炁(吐纳),腰胯运转及九弓(张弛),阴阳动静虚实刚柔(转换)。 第四段第(5)节拳谱: 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行功歌诀: 闪身西北抱虎归,斜拉单鞭野马追。附:赵幼斌老师演示视频(47一49式) 一纲:蓄发势:17个。抱虎归山(5个),斜单鞭(2个),野马分鬃(10个)。五目:心意(收放),17次。眼神(敛放扫瞥注),17次。内炁(吐纳),17次。腰胯运转及九弓(张弛),17次。阴阳动静虚实刚柔(转换),17次。导读小贴士万玉纲"抱虎归山"解 抱虎归山式的用法共含有五势即采挒、抱、捋、挤、按。这五势中的捋挤按势与揽雀尾式中的捋挤按势用法相同,只是站位方向为西北,故尔老架拳谱中亦有称之为"斜揽雀尾"的。采挒势的运化也比较清楚,就是由十字手式定势开始,如设对面之敌向我袭来,我便右手取采势,左手取挒势(反挒),用右脚取套步卡住敌腿。然后采和挒劲同步同向(我之右后方)发力即可将敌摔到自己身后方。所以杨班侯传《全体大用诀》说: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既然称为抱虎归山,那么什么是"抱"?"抱"势又是如何运化的?其实所谓"抱势"共有两抱,如面对身后来袭之敌,第一抱是由十字手定势开始,随着闪身西北成右弓步的同时,左臂自身后撩起朝敌胸击掌,右臂则取"搂抱"势回抱敌腰,故尔右臂搂抱势比搂膝拗步式中的"搂膝势"的位置要稍高一些以体现"搂抱敌腰"的拳意拳势,此姿势即为第一抱的定势。第二抱就是第一抱未果,随即右臂先外旋后内旋经由胸前与外旋下落的左臂圆转交会平抹后穿掌向右斜前方拓出去,此时左掌心朝上置于腰腹部侧前部,右掌心朝前下,此姿势即为第二抱的定势。也有拳家对这第二抱的运化另辟蹊径,如董虎岭就是右臂不经胸前而是由体外侧提臀划弧与左臂圆转相合形成抱势。《百法歌》咏"抱":抱手意何解?臂膀相环围。警觉应偷袭,闪赚斜搂推。引进捋挤按,腕转敌胆寒,捋抱凭用腰,抱得猛虎归。习练抱虎归山式时容易忽视的几点:1、由十字手定势起,随着闪身西北和左臂撩起的同时,眼神要随即往左身后瞄一下以体现老虎抱崽归山时的警觉性。2、第一抱的右臂搂抱要比右搂膝拗步中右手搂膝的位置稍高一点,表达的意念是搂抱敌腰不是搂膝。3、由十字手定势始,闪身西北时,当左腿竖稳桩后,右腿随即提起向西北方迈出成右弓步时应呈正弓步,也就是两腿间要有横距,这样身体下盘方能稳固,支撑八面。常有人忽视这点,右弓步两腿之间在一直线上,两腿之间没有横距必然造成下盘不稳。第四段小结各位拳友老师们好,先前刋载的《一纲五目教学法》9一13期。你阅后可能会从中获取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我用简短的语言来提示一下吧。1、按照85式套路分段方法即八段23节分段法,我们现在已学习了85式的第四段的5个小节共计21个拳式。通过背颂行功歌诀,观看所附拳照及演练视频,你应该能比较纯熟的分节分段进行演练了。当然你也可以将85式套路的第一、二、三、四段(计49个拳式)连续的进行演练了,半套拳拿下了,我想这对于习拳历时不长的拳友可以说达到学习目标了。2、上个台阶,你注意到了这第四段拳式编排的结构特点了吗?看一下行拳路径示意图就明白了,你看,这第四段的第1小节(29一33式),第2小节(34一37式),第3小节(38一43式),第4小节(44一46式)及第5小节(47一48式)都是位于摆锤内的,而第5小节的第49式野马分鬃式是位于摆杆上的,这个结构是和第二段的结构是相同的,也是由东往西打,但由东往西运化的行步是野马分鬃式,它和搂膝拗步一样是前进行步。野马分鬃式在85式套路里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招式,它和斜飞势都是表达了太极拳八种劲法中的挒劲。在手法的两臂运化上,显然野马分鬃的主要拳势是下采和上挒,而"上挒"的运化是"掤挒",就是先掤后挒。拳诀说野马分鬃攻腋下指的就是这种用法。我们说挒是一种快速旋转力,既像飞转的轮盘将触及之物抛出去的离心力,又似急流漩涡将漂浮之物卷吞淹没的向心力。这种招法和劲力能使对方旋转以致倾跌。总之,挒的要领用一个"旋"字就可概括。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第四段的拳式特征以拳脚相加的连环招法为多。我们说,杨氏太极拳套路中,对连环招法的编排是独具匠心的,既保留了武术较技的原始意蕴又展现了往复折叠、进退转换、连绵不断的运化风格。这种连环招法的特征表现,在澄甫架中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1)、连环掌招法左搂膝拗步十手挥琵琶十左右左搂膝拗步十手挥琵琶十左搂膝拗步。其技术特征是一攻一防,攻守兼备的连环掌用招。(2)、连环捶招法进步栽捶十翻身撇身捶十卸步搬拦捶其技术特征是以栽捶攻击面前之敌随即闪化反击身后之敌,以撇身捶的一步三捶(反背捶十扑面掌十窝心拳)和搬拦捶(一搬二拦三捶)的连续组合拳使敌猝不及防,无所遁形。(3)、连环腿招法右分脚十左分脚十转身左蹬脚其技术特征是脚踢四方之敌,连续踢腿和蹬踹发力。(4)、连环腿、捶组合招法左打虎十右打虎十回身右蹬脚十双峰贯耳十左蹬脚十转身右蹬脚其技术特征是连环捶和连环腿组合起来的拳脚相加的上打下踢招法。这些连环招法的拳意不外乎掌击,捶打,腿踢脚踹扫腿摆脚,不外乎上架下踢或上惊下取之意的表达。3、更上一层楼,对于习拳多年的拳友们,你们对拳艺的追求可能更想追求太极拳内里的东西,思悟怎样习拳才符合拳理拳法?怎样习拳才能悟拳悟道?怎样习拳才能防身健身养生?所以,"一纲五目"的授拳模式,虽然其内涵博大精深,但依这条道走下去,你的习拳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密码在哪里?就在那"一纲五目"中的那些阿拉伯数字上了。默识揣摩一下,为什么本段中的斜单鞭式是2个蓄发,而单鞭式只有1个蓄发?为什么分脚或蹬脚式都是2个蓄发?为什么野马分鬃式有10个蓄发,也就是说野马分鬃分左右5动,每1动有2个蓄发?本段中以踢腿蹬脚式居多,我们以双峰贯耳式接做左蹬脚式为例说明,由双峰贯耳式定势开始,右脚以脚跟为轴脚掌虚提外摆30度,然后右脚掌落地,这是第一个蓄发势。然后移重心到右腿,右腿立桩,左腿朝正东方蹬踹,同时两臂十字手相合然后打开,两臂分展,左手立掌朝正东方与前腿方向一致,后臂立掌朝向东南方。这就是第二个蓄发势。我们说,这种单腿立桩的运化在整个套路中随处可见,要做好单腿桩的蓄发运化,有两个要素是必须具备的。第一个要素要充分利用地面的反弹力,也就是说竖桩的首要条件是身体重量在地球引力下往下松沉,膝盖微屈,胯下落使得身体下盘这副弹簧压紧,这就具备了往上的反弹力条件。第二个要素是自身的要素,就是说在竖桩时先要蓄,即心意要收,眼神要敛,内炁要纳,九弓要张(尤要体会脚趾抓地的感觉),身体由实变虚,那么这根单腿桩才立的稳,立的牢。随后是发,即心意要放,眼神要放,内炁要吐,九弓要弛(尤要体会脚趾松开平铺的感觉)。身体由虚变实,腿蹬出。而眼神要注视左前臂这只阳手,这样这根桩才立的稳,发力猛。当然了,有了密码,有了入门的钥匙,关键就是如何去心悟、体悟、体认、体证这一纲五目中的深邃内涵了,而这又是我们大家永无止境的追求了。总之,我们都要争做上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嘛。如做上士感觉还不够格,那就先从中士做起也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嘛。其实所谓拳理的"顿悟"就是由此而生的。经典回顾?一纲五目教学法(1)混沌无极生太极,面南起势揽雀西。 ?一纲五目教学法(2)回拉单鞭提手南,白鹤亮翅朝东展。 ?一纲五目教学法(3)搂拗琵琶走循环,搬拦捶打封闭按。 ?一纲五目教学法(4)十字封裹面朝南,闪身西北抱虎归。 ?一纲五目教学法(5)旋身向东肘底捶,倒撵猴儿身后退。 ?一纲五目教学法(6)斜飞势南接提手,鹤翅东展左搂拗 ?一纲五目教学法(7)海底探针扇通背,撇身捶接搬拦捶。 ?一纲五目教学法(8)上步揽雀回单鞭,云手连环往东返 ?一纲五目教学法(9)单鞭探马双分脚,转身左蹬双搂拗?一纲五目教学法(10)进步栽捶撇身捶,搬拦捶连右蹬脚?一纲五目教学法(11)左右打虎回右蹬,贯耳左蹬转右蹬?一纲五目教学法(12)搬拦捶打封闭按,十字封裹又面南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你点的每个,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ry/5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独臂将军贺炳炎驰骋疆场的一把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