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演讲●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何谓爱国?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是一种爱国;岳飞驰骋沙场是一种爱国;在国家危难之时伸出援手是一种爱国;“舍小家团圆,护国家安全”的战士们亦是一种爱国。爱国不分尊卑、不分形式,只要你有一颗爱国的心、只要你热爱国家,那便是爱国。

开学第二周,致远四班在班会课以及语文课开展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爱国人物演讲的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演讲的同学们不仅展示了才华、提高了写作和表达等能力,更让同学们深刻了解了我国的“英雄”们,爱国主义精神也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炳礽

英雄杨根思

抗美援朝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中朝军队总伤亡64万人,志愿军在美军残酷的攻势和落后许多的装备下顽强抵抗,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精神击退了一波又一波美军的攻击,在这场战争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杨根思就是其中之一

杨根思,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仅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之后,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

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终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消灭所有反动派。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类解放,我们要守住这个阵地”。这是年仅28岁的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战友宣誓的一席话。

他仅凭一排之力,扛着美军猛烈的炮火,抵御了美军“陆战第一师”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面对着大军压阵,他沉着应对,合理分配战场,始终没有逃避,没有动摇,战斗到最后一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展现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

让我们向抗美援朝英雄杨根思致敬

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回归现实,我们该怎么爱国呢?

张定宇说过: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宽度和长度是无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政治老师说过:有价值的人生就是为国家,人民,社会,奉献的人生。

爱国不能只挂在口头,更要付诸行动,每一次扫除,都是爱国,我们现在的和平,都是那些千千万万的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和平,努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对得起他们的奉献和老师的栽培

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努力奋斗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奉献!!

歌名:山河已无恙

选段:

北风吹起,芦花飞舞满天霜

英雄出征血洒万里疆场

茫茫冰原高高山冈上

到处都把他们的故事轻轻传唱

满江渔火,都为你点亮

亲人盼你回家乡

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

硝烟散尽是曙光

风俗习惯

二十八年,隐名奉献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伟人事迹,在开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通这人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这通电话想必大家都不能理解,我来解释,其实这是于敏和邓稼先的一同谜语电话,说的是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给邓稼先打的一个电话。

邓稼先想必各位不生疏,可我今天要讲的是于敏——这位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学家。他,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他也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知道大家对他熟不熟悉,又想不想知道他的事迹以及为何能有那么大的成就。

原来,他出生在战乱年代的小镇上,在那时,日本侵略者的在这片土地上“横冲直撞”,12岁的他差点在炮火中丧生,他深刻体会了那种深沉的亡国之痛,从此在心中埋下了为国而战的种子。

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举动震惊世界,于是于敏开始学习物理系,走上了科技救国之路。毕业后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研学10年之久,在可得的成就和热爱面前,他却选择转入氢弹武器化的新征程。

一次选择,决定了他28年为氢弹、核武器研制的生活。

由于核辐射和长期超负荷工作,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抢救过来后依旧争分夺秒的展开研究,十几年如一日,以一己之力挑起国之重担,将我国核事业的蓝图一一实现。

他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大家都知道研究这种国家机密不能暴露身份,所以直到年的九月十八日,于敏才真正出现在人民眼中,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终于给国家立了大功,完成心愿,因为身体原因转而以“顾问”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建议。继而,他还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先锋奖章。

最终,他在年1月16日逝世了,同年习近平主席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想想这位在蘑菇云下的盖世英雄,废寝忘食是他与他团队的标配:黑夜,灯火通明的房间里是他抵抗着疲惫奋战的身影;白天,他们与各种工具做伴,写出一辈人的赤诚忠心。他与时间争斗,用自己的身体换来祖国之繁荣。在这安定岁月间,我们何不拾起前辈人的热血,拿起我们手中的青春,去守护我们的国家,撑起国之栋梁。

田艺尧

巾帼英雄

敬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巾帼英雄

我们现在先来思考一下,祖国母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能延续至今,是否有把它杠在肩上的人,他们是否也负着一种使命,心里有着一种精神,才能无怨无悔,砥砺前行。

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也说过:“三十而立,落子无悔。”那么我要今天要介绍的巾帼女英雄,她叫:路生梅,人如其名,在崎岖的道路上顽强的开出绚烂的梅。她不出名,却没少那颗爱国的心。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于77岁的路生梅来说,从北京到佳县,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选择把自己的全部青春、满树芳华献给这片黄土地,是她人生中最紧要的那几步。

我试着通过搜寻资料和观看她的采访去了解她,才知道,她这一选择,就是一辈子。

年,路生梅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经过整整5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不是当一名儿科医生的理想,而是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选择“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年,24岁的路生梅医院。12月5日,正值严冬,在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上,路生梅的眼泪哗哗的往下流,当她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医院大门时,谁能想到她能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人民!”面对质疑时,她是这样说的。

初到佳县时,那里的所有让路生梅难以忘怀,有泥泞的不安全的山路,被分配到医院,过着吃糠咽菜的日子,还有冰冷的石炕,一切的一切都让她竭尽崩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动人的治疗经历,医院管理经验的落后、医院医疗水平的低下,使路生梅暗下决心: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我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既然留下来,我就要发挥自己留在这里的价值。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就这样,路生梅怀揣初心,不断地前行在“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医者之路上。

她试着改变当时的医疗技术,于是没日没夜加班加点,虽然条件是落后的,但技术却稳居全区第一。

年,路生梅回到阔别13年的故乡,医院进修。年,她又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

因为成绩突出,众人邀请把她调到自己那去,她拒绝了,她说她要回到佳县,那里的老百姓需要她。她也离不开他们。

一路走来,繁花盛开,年1月29日,76岁高龄的路生梅向她所在的党支部递交了一份“请战书”,要求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成为我市请战最早的医护人员之一。

何种精神,名为爱国。她在接受采访中说到:“我就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儿,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回到他们身边。”

正是啊,白发披甲,一生一战,头发白了血还沸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责任,一种信念,名为爱国呢!

杨舜

战胜王牌的英雄

大家好,我是杨舜,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战胜王牌的英雄”。

我今天要介绍的人叫张积慧,他是一名空军战斗英雄,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在朝鲜作战期间,他参加空战十余次,取得了击落4架,击伤1架的战绩,记特等功,被授予“空中英雄”“空中突击手”“一级战斗英雄”等荣衔。

一个晴朗的日子,张积慧奉命迎击敌机。他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场面的空战。敌人出动了数百架飞机,密集得象一群蚊子。张积慧和战友们迎头赶上。初次交锋,张积慧的进攻没有成功。他和僚机又向敌机再次射击。他的心在砰砰地跳着,两眼死盯着敌机。敌机拼命地使用各种战术动作和计谋,想摆脱张积慧的攻击。但是,张积慧紧紧地追击,瞄准了,就向敌机打去。敌机终于中弹了,一股白烟拖出来,但仍挣扎着向海面逃命。张积慧继续发射,敌机的烟冒得更大了,最后着起火来。

正当他要返航时,突然从后边又来了6架敌机,成纵队形式冲来。张积慧正在救援战友,自己的飞机突然抖动了一下,他意识到是中弹了。他迅速向后一看,有2架敌机正向他开火,于是,他立即向左倒转下去。敌机占着优势,紧追着他。他的精力特别集中起来,他明白:这时的胜利和失败就在于动作的正确与机智,就在于刚强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信心。于是,他沉着地操纵着飞机,马上找到一个机会,反而向敌机射击。

但是,刚刚开炮时、却发生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只发射了三四发,炮弹就光了。他全身突然紧张起来,冷汗湿透了衣服。战斗中没有炮弹,就等于没有武器。狡猾的敌机发现了张积慧的致命弱点,于是毫不放松地追赶他,企图把他击落。他急剧地操纵飞机垂直地上升和下降,做着不规则的动作,他感到头发晕甚至喘不过气。但敌机始终没能再打着他。他深深地懂得:这时单纯逃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只有积极地进攻,才能摆脱危险。在这比一秒还短的时间里,他决定和敌机相撞。

他迅速把飞机对准敌机冲去。他屏住呼吸,紧咬住嘴唇,额头的汗水顺着脸往下流。在这极短的时间,彼此以极快的速度接近了!谁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谁要先躲避,谁就必然被击落。两架飞机越来越接近,甚至敌机座舱里的人影子都看到了。这是决定胜利的一刹那,这是意志较量的一刹那,敌人终究胆怯了,显然支持不住了,它惊恐地转开,避开了撞击。但它过于紧张和惊恐,使得它来不及注意高度而撞在山上。

这时,张积慧的飞机也以极快的速度接近地面,他用力地操纵,使飞机急速上升。这时下面的房子和树木急快地掠过,茂密的树林由于飞机掠过时产生的气流而摆荡着。直到接近机场,他才松了一口气。他才注意到,飞机机翼上有3个窟窿,好险啊!他想到刚才的胜利,不仅仅是动作上的胜利,而且是意志上的胜利。

张积慧不知道什么时候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他沉浸在战胜敌人的幸福中。

当飞机降落后,战友们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眼睛看着他,大家都很久没说出一句话。

年2月10日,张积慧吃过早饭,就进入座舱。太阳还没有出来,东方却映起了鲜红的朝霞。信号弹打响了。张积慧和战友迅速飞上了天空。他们全神贯注,巡视着天空。张积慧发现右后方有小黑点在移动,凶狠地冲来。这时,张积慧指挥僚机一块急速上升,首先占了高度优势,立即向左转,又急速向右一转,这时,敌机俯冲了下去。张积慧及时的动作是敌机预料不到的。

敌机有8架,志愿军有2架。张积慧和僚机缠住了为首的敌机。他在紧张迅速瞄准敌机时,甚至都停住了呼吸。当更接近了敌机时,他清楚看到了敌机身上的花纹和英文字母。他咬着牙射出了仇恨的炮弹,击中了敌机,敌机拖着烟火掉下去。

另一架敌机狡猾地向太阳方向垂直上升,企图利用阳光掩护。可是、敌机刚一动作,张积慧就咬住了它,很快,米、米、80米,那个美国飞行员的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张积慧向敌机猛烈地进行射击,敌机变成一团烟火,向地面坠落下去。

不到一分钟,张积慧在僚机的紧密配合下,击落美机2架。空战结束后,当地的志愿军地面部队从熊熊燃烧的美机残骸中找到一枚驾驶员的不锈钢证章,上面刻着:第4联队第中队中队长乔治·阿·戴维斯少校。

乔治.安德鲁.戴维斯年12月1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都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美国空军,曾参加战斗飞行次,击落敌机7架,被当时的美国政府称为“空中英雄”。战后戴维斯接受了喷气式战斗机的培训,曾经是美国空军“雷鸟表演队”前身的“空中舞蹈表演队”的成员。在朝鲜战争中,戴维斯少校是美空军第五军第4联队拦截机中队的中队长,拥有击落14架米格-15飞机的记录,被称为“米格机猎手”。曾获“荣誉勋章”和“紫心勋章”,历史上美空军仅17人获“荣誉勋章”。而张积慧的这次行动使他葬身于朝鲜战场,永远地失去了头顶上的光环。年的春天,戴维斯被击落成为舆论界的一件特大新闻,人们对美国空军的威慑力量再次打了问号。

张积慧的这次行动挫伤了美军的士气,鼓舞了志愿军的人心,创造了一个经典的传奇。

爱国不仅体现于一个个传奇的故事,还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尽管我们没有传奇的故事,但我们依旧可以为祖国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李盈颍

红星染血,红旗飘扬

回望历史长河,在五千年中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多少英雄,为了祖国,为了正义,铮铮铁骨,视死如归!

因为爱国,你用枪支瞄准敌人的胸膛;因为爱国,你用鲜血守护陌生的生命。

故事发生在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张茂忠伯伯刚加入军队时年仅20岁,由于打仗时状况紧急,胡子来不及剪,便有了“大胡子”的称号。

在崂山的战争中,伯伯身为班长,第一次带兵打仗,内心十分紧张。面对拿枪的敌人发出猛烈的进攻,身为班长的伯伯就请去前线。虽然地势易守难攻,但“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尺寸与人”。他们带上了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去往战场的路途。

面对敌人猛烈的进攻,副班长受伤了,因为伤势过重,因此壮烈牺牲了,虽然如此,但是疆土在战士们共同的努力下保住了。

其实伯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参加了社会公益活动,多次到学校、工厂、机关、部队作报告,弘扬新风正气,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部队广泛开展拥政爱民的活动。他参加过月捐活动,尽管身上还有很多弹片,但他还是说“没事,还是让我尽点微薄之力吧!”就是这样一位英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都是第一个站出来的!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还有一次是在雨林中的战争,雨林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与敌人激战了五天五夜,因为战争十分残酷,就连两颗粗大的树也被打断了。

种种迹象表明敌人当晚对我方战斗十分猛烈。越军对我军展开包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军的弹药越来越少。在敌军的干扰下,我方与总部失联。所有战士都觉得防守不住营地了,十分忐忑。面对死亡时大家十分消极,这时伯伯大喊了一声:“有我大胡子在,一定守得住。”这句话,不知鼓舞了多少战士的心、不知喊回了多少战士的灵魂、不知给了多少战士信心。大家拿着武器向敌人发起了进攻。伯伯不幸被炸出肠子,但他意识到“誓死保卫祖国”,却因为伤势过重,昏倒在地。战士们凭借坚定的信念,赢得了本次战争的胜利。

从残酷的战斗故事中,体现了战斗英雄们的爱国精神,我们也感受到了熠熠生辉的光芒。

热爱祖国,不一定是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不一定是在抢险救灾中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一定是董存瑞的“舍身炸暗堡”,也不一定是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热爱祖国,或许是一句文明的话语,又或是一次真心的帮助,但热爱祖国,绝不仅是说说而已,要落实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中。

如今,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作为新时代少年队员,我们要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把先烈的精神传承发扬,让五星红旗永远绽放光芒,一起谱写祖国更加璀璨的篇章!

岁月流逝,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光荣必将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董宇涵

爱国演讲

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刘晓连是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传奇飞行女将军。她先后飞过七种机型,是目前中国军所飞机型最多的女飞行员。

说起刘晓连,知道她的人们都会想到她曾创造的航空的奇迹。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日九时三十三份,刘晓连和她的机组完成转场任务后,驾驶军用运输机从张家口机场返回部队。当飞机爬升到七百米的高度时,忽然受到一架歼击机的撞击,“嘭”的一声巨响,机组人员全部震昏过去……

被震倒在中操纵台上的刘晓连清醒过来后,第一个发现飞机已经下坠四百多米。“快抢救飞机!”她大吼一声奋力撑起身子,双手紧紧抓住驾驶盘,但由于机头底部被撞破,机体变形,机械、电器、衣表等设备严重损坏,部分操纵系统实策,飞机似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就在这万分危急之际,她强忍伤痛,在机组人员的协同下,以超常的力气将飞机拉平。

此时又出现意外。正当刘晓连机组艰难地驾驶重伤的飞机降落时,她发现跑道上有舞击机往起降,如果强行在跑道上迫降,很可能写其它战机相撞,造成机毁人亡。于是,她毅然决定在备降的草坪上着陆。在前起落架被撞掉的情况下,刘晓连靠平时练就的过硬的技术和临危不惧的军人品质,飞机迫降成功!

一场灾难避免了,事后专家们再检查飞机时认定,机上铆(连接部件已大部分断裂,再有三分多钟,飞机将在空中解体。这样的飞机能安全飞回,在航空是奇迹。从飞机被撞到成功迫降只有五分钟。就在这短短的五分钟里,刘晓连创造了奇迹,保住了战友与战鹰的安全,为此她荣幸立了一等功,被授予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成为人们仰慕的英雄。

“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促使刘晓连在她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不停奋进,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和“之最”。

如今,刘晓连已经不再驾机升空了,但她仍然保留着做飞行员的标准:一切都要做到!身为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她以四十多年来形成的独特品质和作风,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空军指挥员。同时,还在为中国女飞行员的培养尽心尽力。

刘晓连是一位飞行员,更是一位战士。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的坚持不懈精神,学习她的临危不惧勇气。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滚滚向前,每一代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爱国。在这个和平的年代,爱国并不是要抛头颅,洒热血,而是要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不断奋进。小学的课文里学到过一篇文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学的老师也说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长大后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份好成绩。更是为了报效祖国,为祖国出一份力。“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国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气质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复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一涵

爱国人物——邓稼先

爱国情怀是人民存在的火种,有爱国情怀的人则是民族的脊梁。中国境内,英雄辈出。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习近平主席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说起爱国主义,追溯历史长河,曾经也有无数英雄在为国奉献,英雄事迹流传千古。

然而,提起英雄人物,不禁想起邓稼先。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曾说,他的偶像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他考上当初全国排行顶级的西南联大物理系。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年仅26岁的邓稼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就在获取学位后的第9天,他却毅然登轮回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与于敏等人一道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当初,毛泽东主席发现中国科技落后,决定采取措施,让中国不要落后,于是请来了专业人员邓稼先。他贸然接收主席的提议,于是,邓稼先和一大批科学家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到了北京郊区一片阳光普照的高粱地后,经历十多年的隐姓埋名,他们好像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

邓稼先在大漠深处长年风餐露宿,艰辛地度过了多年的单身汉生活。工作中,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他就形成了亲临第一线的工作模式。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拦下正要去捡碎片的年轻士兵,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带病工作,最终,邓稼先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病榻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赤诚。在临死之前,还在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而这是邓稼先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事,我们相信,如今的中国、未来的中国,做到的不仅仅是“不被落得太远”。

邓稼先不管面对家庭、自身,还是任何事情,只会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从不局限于自己的世界,而是考虑到中国及人民的健康与发展,哪怕默默无闻,也要全力地支持、建设国家。

史雨鑫

大家还记得在我们8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吗?是在明亮的教室中学习、在宽敞的操场上追逐,还是在家中享受爸爸妈妈为我们精心制做的美食……,同为8岁的孩子,小萝卜头已经在为民族的解放贡献力量,在和平年代,虽然我们不用像小萝卜头一样生活在危险中,但是我们也要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努力学习!(节选)

李思恒

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历程,走的无比艰难,更走的无比坚定!是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引领着先辈们一路走来!同学们,我们非常幸运,身处两个百年梦想交汇的伟大时代!让我们接过先辈们的旗帜,奋发图强、不负韶华,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我们的青春和汗水!(节选)

张梓航

爱国,不一定必须要远赴前线,为祖国付出自己生命;也不是必须做出轰轰烈烈的事迹。爱国是每个国民心底存在的最基本的感情。作为中学生,爱国不是遥远的事情,应该就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伴随我们生,伴随我们长,伴随我们老,直到死去!今天我以祖国为光荣,趁年轻,发奋学习,终有一天,祖国以我为荣!(节选)

撰稿/李盈颍丁萍李一涵董宇涵杨舜田艺尧

陈炳礽李思恒张梓航史雨鑫

编辑/李盈颍

图片/玄老师都老师

指导老师/玄老师都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ry/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