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8.html

磁窑沟探险与考古

作者:傅凯顺

说到磁窑沟众人皆知的是豪华气魄的张氏地主庄园,巍峨高耸的道观圣地云龙观,建于北魏年间的石洞庙石窟佛像和耸立于云龙观和石洞庙前古朴典雅大气磅礴的七级浮屠,其实磁窑沟还有鲜为人知的石梯子山崖上的悬空寺(当地人称之为“姑姑庵或者尼姑庵)和延续多个朝代几百年间生产的瓷窑遗址。

为了揭开“姑姑庵”的神秘面纱,为了使延续近千年的古瓷窑遗址,走进世人的视野,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为研究府谷的历史文化,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我们一行三人于年8月29日对磁窑沟石梯子山悬空寺和瓷窑遗址进行了探访和考古研究。

神秘的姑姑庵

到了磁窑沟我们首先找到了曾经的老队长,张氏地主庄园的文保员张峰先生,说明来意。张先生是张氏地主庄园的后人,说起张氏庄园的过去和现在,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说到悬空寺和瓷窑遗址也能说个大概。我们说明此行是专门考察姑姑庵和瓷窑遗址的,老张欣然为我们带路,前往探险考古。同行的张鑫说要带一把剪树剪子,张先生说,那不行,他找来一把长柄板斧为我们带路,他说没有这把板斧是寸步难行。我大为惊诧,有什么艰难险阻,需要板斧披荆斩棘才能前行。老张持斧前进,我们一行紧随其后,前几天刚下过一场普雨,道路起步就湿滑难行,不过都是砂石土路,走起来也还比较容易。离开砂石土路逐渐迈进密林深处,只见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怪石满山,树枝成网,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一不小心便滑倒在地,随行的小马几次滑倒直吓得叫声连连。我们问老张,原来有没有路,可以按原路前进。老张说这里原本有一条路,起初是瓷窑工人上山下山的人行便道,后来修了驮运瓷器的驮运道,张家发家后为了便于由河运运回来的粮食,物资运上山,也便于将本地产的手工业产品和新鲜瓜果运至河畔,专门重新修了驮运道,山道弯弯,路途逼仄,行走十分困难,但总是减轻了人背肩挑的艰难。时过境迁,瓷窑熄火,张家不再繁荣,河运逐渐衰落,这条上山的道路就被弃用,多年后只留下少许痕迹,根本无法行走。老张手挥开山大斧一边说话一边开路前行,我们几人紧随其后。一会儿被衣服被挂住了,一会手被刺破了,一会被石头绊倒了,一路险象环生,老张看我们行走很危险,便砍了两根藤条给我们作手杖,这才解了燃眉之急。这下胆正了,行走的速度才加快。满山遍野的野葡萄,野韭菜花吸引人的眼球,不由地停下来闻一闻香气,欣赏野花的美丽。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才到沟底,开始登石梯子山,去探访悬空寺姑姑庵的秘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不大功夫便来到悬空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工用石头垒砌而成的石墙,高约3米,长约20米,经过数年的风吹雨洒,仍然保留原来的面貌,这道石墙为上边造就了长20米、宽约6米的一块平台,在悬空寺上非常亮眼。平台靠山脚处有一块类似拱券窑的残墙,当时应该是悬空寺最高大宽敞的宗教活动场所,是诵经堂或者是香客朝圣的地方。是悬空寺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向左转,有一道巨石缝隙,站在下边瞭见的天空只是一道蓝蓝的线,我把这称为一线天。靠里是石山体,最外是一块巨石,两石之间夹着一块不知哪里飞来的大石头,稳稳的夹在两石之间,当地人把这块石头叫作“飞来石”,佛家把这块石头这称为“回心石”。石壁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石窝。这些石窝是当年为修建悬空寺将数根木料插入其中,使整个建筑离开地面,然后在架上面修建房屋或者窑洞,建筑面积不大,应该在15平方米左右。室内两壁仍有许多小石窝,那就是用来支撑床架或者搭架衣物的。这是悬空寺的中心建筑也是姑姑的居所,也是当时最精美的建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左右是巨石,前后凌空,尼姑们为自己安全考虑的非常周到而细致。这个建筑也就是“悬空寺”得名的由来。靠里边的石崖上残留有一块高约1米,宽约60厘米的白灰墙,墙上有一首诗,字迹模糊不清,最清楚的两个字,一个是缘字,一个是饭字,缘是佛家常用字,饭是体现求食艰难,两层白灰墙,分别有两种字体的诗,说明是前后两代甚至几代尼姑在此修行,不同时代反映了不同的尼姑生活和不同的修行情怀,同时也说明尼姑们都有一定的文化,不然也不会在室内写诗抒情了。“飞来石”脚底下有许多碎瓦旧砖,根据瓦的形制有宋代瓦,明代瓦,当然更多的是清代瓦。有两种砖雕脊瓦,其中一块砖雕脊瓦60厘米见方,明显是清代的遗存,白灰墙在室内,在飞来石右边,攀爬上去非常困难,有一块凸出的岩石阻挡,一般人无法攀登,这也就是民间传说的,尼姑们用软梯出入尼姑庵的由来。越过飞来石脚底的乱石林,到了悬空寺的尽头,烟岚雾绕,满目苍翠,远眺黄河滚滚东去,远听脚底流水潺潺。正所谓“万山丛中远眺河,一壑松风夜听潮”,脚底是万丈悬崖,身临其境才感到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悬崖边上有许多人工凿下的痕迹,也有许多小石窝,还有部分泥墙的遗留,然而最醒目的是一小块彩绘残壁。当时这里建有许多神龛,供奉各种佛像,供尼姑烧香拜佛,当年的工程艰巨和危险程度令人咂舌,这一小佛龛大约有15米左右。部分地段甚至有小石窝错落有致,高低不等,形制不一,说明神龛规模也各具形态。从山下往上瞭望,更是层层叠叠十分壮观,从石缝出口往左拐十余米处,有两个相邻的天然石窟,其中一个石窟深3米长,长约6米,石窟口用人工垒砌的石墙将口封闭。因为年久,现有一个一米多长的缺口,从缺口往里看,有一堆白骨,以此判断,这是姑姑庵的塔林,尼姑圆寂后,就埋藏在这里,这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悬棺,实际悬棺并不是用铁链吊在空中才叫做悬棺,不埋入土中放置在石窟都叫悬棺,这种悬棺在长江流域很常见,在北方,在芦芽山也有,在北方出现也并不奇怪,都是南方人逃到北方后,把这种习俗带到了北方。据说悬棺被人盗走,将木料变卖了,多年不朽说明是很高档的木料,有人说可能是楠木,这个推测是正确的。棺木被盗,只剩下白骨裸露,完全符合盗棺木的事实,只是可怜那尼姑,不禁令人唏嘘。另一个石窟年代更加久远,窟内无遗存。

巨大的垒石造地工程,庞大的建筑,奇特的悬空寺寺庙,悬崖边的神龛,人工垒砌的封闭石窟,昂贵的楠木棺椁,既耗时费日,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其他不说但就从沟底往山顶运水,需要多少人工?需要多少钱才能做这样的工程?不仅要问尼姑是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银两,如果没有足够的银两,工匠们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挣不到钱,自己如何生活?靠瓷窑集资吗?尼姑庵大规模建设应该在清代,而且清末磁窑沟的烧瓷业已经凋零,不会有那么多的资金供给,那么尼姑的银两从哪里来就让人非常费解。

为此,我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书籍,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清朝末年朝政腐败,贪官横行,横征暴敛,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迫使清廷大量赔款。南方涝,北方旱,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以为生的贫苦农民纷纷揭竿而起,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殊死搏斗。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大大地震动了清朝政府,与太平天国同时期起义的还有捻军起义,活动在江淮一带,太平天国起义军被曾国藩兄弟俩率领的正规军剿灭,而捻军在赖文光和张宗禹的率领下继续战斗。清政府先后派出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先是清军,后是湘军,最后是淮军对捻军展开围剿。年11月,捻军被李鸿章率领的清军打败,捻军分头逃窜,从此分为东捻和西捻,东捻由赖文光率领,于年一月败于江苏扬州,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度过黄河,进入陕西,与回民起义军配合继续与清军作战,西捻的根据地就在现在靠黄河畔的吴堡县,所有捻军的家属妇女儿童,金银细软,装备材料,粮食饲草都集中在吴堡这地方。因为陕北清军力量薄弱,对付不了久经战阵的捻军将士,所以捻军后勤人员都住在吴堡,还算是比较安稳的。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冷,按照正常情况,府谷以下黄河一般不会结冰,可是那一年,出现了特殊天气,黄河吴堡竟然就结了冰。就在这时,东捻在扬州遭李鸿章的困围形势岌岌可危,派人请求西捻救援,西捻在张宗禹的率领下踏冰过河,直奔扬州而去,此去扬州千里之遥,就算快马加鞭,也还是费时费日,西捻紧赶慢赶,但他们赶到扬州,东捻全部将士已经被李鸿章所灭,西捻赶来,李鸿章正在打扫战场,西捻千里奔驰人困马乏,而李鸿章正好以逸待劳,李鸿章对疲惫不堪的西捻展开围剿,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战斗,西捻虽然英勇杀敌无数,但最终因为没有粮草,外无援军,被李鸿章全歼而告终。轰轰烈烈的捻军起义,被曾国藩、李鸿章所率清军镇压,消息立刻传回后勤基地吴堡,所有后勤人员和家眷,大惊失色,乱作一团。还是张宗禹的妻子久经战阵,临危不乱,她知道清廷绝对不会放过捻军的家属,而家属们又无力再战,她立刻将所有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集中起来,分发给众人,不分男女,不计方向,赶快逃生,从此隐姓埋名不再联络,而她和两三个贴身女兵带着大量金银珠宝离开了吴堡,沿黄河一路北逃,要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她改头换面,改变服装,一路饮山泉吃野果,想方设法的逃避清军的追击,辗转来到黄河崖边的磁窑沟,痛饮一阵山泉水,也是前世有缘,偶遇一个放羊老人,老人看她们衣衫褴褛,赤脚光头,就询问她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她们见老人善良,就谎称她们是出家的尼姑,想找一个尼姑庵修行。老人说,往里边有一个石梯子山,有一个尼姑庵,现已破败无人居住,她们直奔石梯子山,一看此情此景,让她们顿时心情舒畅,疲劳尽解,山前是陡坡,敌人难以进攻,洞深幽静,也不容易被人发现,后边是悬崖绝壁,万一走投无路,跳崖全身。就这样,她们昼伏夜出,过了几年,曾国藩,李鸿章因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有功,早已高官任坐,骏马任骑,清朝政府也更加腐败无能,彻底放弃了追剿捻军的残余势力。石梯子山的尼姑们才开始大胆地整修尼姑庵,砌墙,修佛堂等大型工程建设,他们所带银两很多,她们不惜钱财,不怕工程艰难,只要建好就行,几年下来,遂成规模,她们知道这样大规模建设很张扬,会引起不法分子产生邪念,因此她们把所剩的银两埋藏在石梯子山各处,有的在大树下,有的在草丛中,有的在水渠旁,总之在一个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因为有大量金银珠宝,所以在当家尼姑圆寂后,才能买得起楠木棺椁,因为她们来自南方,有南方人的习惯。同时,她们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归故里。

她们的财宝终于还是被歹徒盯上了,本来他们生活非常谨慎小心,尽量减少跟外人的接触,她们把庵建在飞来石上,距地面还有一定距离,他们上下庵都用软梯才能上下,平时上到庵中就把软梯抽回,别人没有软梯是无法攀登入庵,所以很安全,她们诵经念佛,清心寡欲,倒也自在,时间长了,总有疏漏的时候,一日回到庵中,忘了撤回软梯,歹徒趁此机会,登梯入庵,要抢财宝,尼姑不肯就范,经过一番打斗,尼姑终因年老无力被歹徒所杀,而财宝不在庵内,歹徒一声长叹,空手而去,埋藏在山中的财宝,从此无人知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往事如烟,如这汩汩的泉水,如天边浮动的白云,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无论是来访者还是探险者,都为那段无人知晓的历史风云,发出深深地渭叹,只是这风景依旧,渠水依旧,只留给后人的凭吊缅怀。

磁窑沟的瓷窑

磁窑沟村的沟底有一条沟,叫作大沟,有三里多长,直通黄河,沟中布满了古老的烧制瓷器的瓷窑,因为自唐初直至宋元明清这里一直都是烧制瓷器的村子,因此得名瓷窑沟,后来为了简便就叫磁窑沟。

烧至瓷器的主要原料是高岭土,由陶变瓷的原料是釉矿原料,烧制瓷器的燃料是煤炭,和泥要用水,其次还要考虑人工的使用,运输条件的便捷等等。在大沟里有充足的高岭土,丰富易开采的煤炭,大沟口黄河岸边的石山上有非常珍贵而又罕见的釉矿,俗称“碗药”,沟里有老百姓所说的一张锹的泉水,这股泉水常年流淌,从未停息,时至今日,附近因为煤炭开挖,大部分缺水,而唯独磁窑沟的泉水依然如故,汩汩流淌。大沟沟口就是黄河,便捷的水运,使产品可远销内蒙、潼关等地,由此走向更远的地方,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是历代长年累月在这里建窑烧瓷的根本原因。

三里长的大沟从沟底到半山腰分布着许多瓷窑的遗迹,究竟多少座瓷窑谁也说不清,根据遗存的残瓷片,分析有唐代,宋代直至元、明、清,尤以宋、明两代瓷片居多。建窑烧瓷时间之长,分布之广,瓷窑遗址之多,在北方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很少见,由于残存瓷片丰富,在农业合作化时垒石造田大部分用的都是瓷器和陶器,田边地头,山顶渠畔,瓷片随处可见,半山腰有两个小洞口。其中一个洞里曾出土五个完整的大瓷缸,另一个洞里出土了一整窑的瓷碗,是当时村民垒石造田时发现的,村民们每家都获得了一个瓷碗。有的村民将瓷碗卖掉了,随着文物价格不断攀升,现在持有瓷碗的村民都视为宝贝收藏起来,为什么会出现整窑的瓷碗?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战争,有的是说因为疫情,究竟是什么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我觉得一座山,整条沟不止一窑瓷器未出窑,应该还有很多未出窑的瓷器,只是未被发现,如果展开大面积的考古调查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

磁窑沟的瓷窑,始建于唐朝初年,兴于北宋,衰落于清。折家军镇守府州始于唐初,历五代至北宋,长达三百余年,历十三代。北宋年间折家军驻守府州,正是折家军最辉煌的时期,折家军驻守府州许多蕃户归降北宋,成为府州的永久居民,那时府州经济繁荣,粮食年年丰收,大面积的土地得到开垦,人口不断增加。府州达到最鼎盛的时期,出现空前的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增加消费自然增加,对有锅、碗、瓢、盆、水缸、大瓮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满足供应的就是瓷窑沟的瓷器,北宋年间瓷窑沟的烧瓷十分发达。明朝年间,大量移民涌入府州,使府州人口再一次出现高峰,瓷窑沟的烧瓷业再次迎来辉煌。至清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需求大减,瓷窑沟的烧瓷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瓷窑沟的烧瓷业规模如此庞大,时间如此久远,那么他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呢?

中国历史上流行的五大官窑,(官,汝,钧,哥,定)都是官窑。与此同时有诸多的民间瓷窑,当时著名的磁州窑。磁州因烧制瓷器而得名,原名瓷州,逐渐变为磁州,和我们从瓷窑沟到磁窑沟如出一辙。磁州窑创烧于两晋,发达于北宋年间,元、明、清仍有延续。这和磁窑沟的烧瓷业从时间上完全吻合,磁州窑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磁窑沟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磁窑沟瓷应该属磁州窑体系。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很广,发展很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磁州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陕西府谷瓷窑沟窑等。磁州窑是北方陶瓷的代表,可与景德镇瓷相媲美。

磁州窑在宋代步入兴盛时期,中国瓷器有两大体系即南青北白,府谷瓷窑沟就是白的代表作,府谷磁窑沟的窑同样在宋代达到了顶峰。磁窑沟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着眼于适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瓷与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与特征,尤其是对釉原料的掌握和使用,不仅使瓷器表面光洁明亮,而适时加入简单的装饰纹。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瓷窑沟产品的独有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瓷窑沟的产品与磁州窑一样,多是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瓮、碟之类的用具。结构简单,线条流畅,形式多样,经久耐用。

瓷窑沟瓷器的制作过程,首先选择优质干净的高岭土,压碎过筛,去掉杂质,保持纯净,然后用干净的泉水洒在高岭土上,一般要三四天才能让高岭土彻底泡绵,然后反复搓揉,直到土坯绵柔细软,韧性十足为宜,然后是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瓷坯晾干后施釉,釉干后方可入窑,窑有大有小,装入的瓷坯数量也不尽相同。烧制方法,北方瓷窑的烧制方法大体一样,多用匣具装烧,烧制温度在摄氏度左右,烧后闭窑冷却,半个月后方可出窑。整套流程有72道工序。

磁窑沟窑和磁州窑有一共同特点,淳朴、粗犷、适用,大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注重灵巧适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烧制瓷器是一个很复杂很繁琐的过程,从和泥到出窑时间跨度很大,从始至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尤其是烧制,温度一时掌握不好,便有前功尽弃的可能,掌窑大师傅是关键人物,和泥、制坯、上釉、装窑、出窑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在瓷窑沟烧制瓷器兴盛时期,磁窑沟的大沟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有掏土的,挖煤的,和泥的,挑水的,制坯的,装窑出窑的,烧窑的,有买瓷器的商人,有卖瓷器的老板,有装运瓷器的运输驮队,更有小商小贩乘机卖些香烟洋糖,碗托凉粉,酸粥烧饼等各色小吃,也有社会三教九流前来凑热闹,挣几个零花钱,一条三里长的大沟成为那个时候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星。

历史意义: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磁州窑系泛指磁州窑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的民间窑场,磁窑沟的瓷场就是陕西属于磁州窑系民间瓷窑的唯一代表而享誉大西北。磁窑沟的瓷在磁州窑系中工艺属于上乘,尤其是府谷白釉,在所有瓷场中绝无仅有,它的产品,风格独特,品相俊美,造型大方美观,色泽鲜艳靓丽,适用范围广,经久耐用,是磁州窑系中的一朵奇葩,磁州窑系因有瓷窑沟瓷器而大放异彩。

考古成果:

磁窑沟瓷窑场位于海则庙磁窑沟村底的大沟。

磁窑沟瓷窑场生产年代,始于唐初,盛于宋、明两代,终于清朝末年。

收集各个时代大量瓷窑沟的瓷片和陶片,收集农业合作化时期平整土地发现的整窑瓷碗的部分瓷碗。发现两个完整的烧瓷窑场,以及每个窑场遗迹。产品种类,磁窑沟生产的瓷器有盘,碗,罐,盆,盒,瓮,碟,壶,杯,盂,盏,枕等适用性产品。

产品销售范围;

以本土就地销售为主,大沟到磁窑沟村上山有一条骡驴可行走的驮运道,很多瓷器就是通过驮运道运往府州各地。大沟直通黄河,古时黄河水运非常发达,磁窑沟的瓷器通过水运上可至包头宁夏等地,下可至潼关,一条黄河的黄金水道,为磁窑沟的瓷器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满足了黄河两岸广大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开发利用:

磁窑沟的瓷窑时代久远,规模宏大,产品精良,现在流落民间的磁窑沟产品不多,已经成为稀世珍品。收藏一件磁窑沟瓷器都是宝贝,磁窑沟也是文物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收集整理磁窑沟瓷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磁窑沟的瓷窑开发,可以建一个瓷窑博物馆,既有历史意义又有考古价值,窑场有产品,更有精彩的工艺流程以及庞大的销售网络,把瓷窑文化推向极致。磁窑沟有巍峨的龙云观、古老的石窟寺、豪华的张氏地主庄园,神秘的姑姑庵,再加上惊世骇俗的瓷窑博物馆,会成为一个极具吸引游客眼球的旅游景点,成为沿黄公路上一个让人非去不可的地方,对于推动府谷的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于府谷的经济建设,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tx/1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