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变迁,出土文物,用途,来看中国的香
自古以来中国都有佩戴香囊的传统,香囊文化起源于周代,汉唐时达到顶峰。香囊形制多样,制作材料丰富,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从外在形制、材料到内在象征,逐渐由简至繁。 香囊由仅限于上层宗室贵族佩戴,到宋朝时期发生巨大转折---广泛流行于普通大众,由原来的“贵族化”到“平民化”,香囊身份演变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缓慢而持续,也展现了中国物质文化发展的独特一面。 一、香囊文化的诞生 1.诞生于商周的香囊文化 香囊又称荷包,香袋、花囊。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佩戴香囊。古时候科技尚不发达,人们多奉天崇古,迷信色彩十分严重,因此香囊最初出现是以辟邪为主,人民将香囊佩戴在身上就可保证自身无恙。 《礼记·内则》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这里的“容臭”就是指香囊,这句话的意思是“未成年男女向父母行礼时必须要佩戴香囊以表敬意。” 这时的香囊具备一定意义的礼仪功能。屈原的《离骚》中也有记载:“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这里的“佩帏”即香囊。 当时人们佩戴香囊有表达修身自洁之意,不仅仅表现在外在形象,更表现在内在品性修养方面。 2.“香囊”一词的正式出现与演变 “香囊”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明确记载了香囊一词。魏晋时期,《晋书·舆服志》记:“汉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 汉魏时期官员以官印来标榜自己的身份地位,官员随身携带官印,放于自身身侧的香囊中,此时的绶囊大多只是一个小袋子,称为傍囊或绶囊。到唐代,成为香囊发展的一高峰,记载香囊的文献众多,如李濬《松窗杂录》:“镂白玉香囊”;皇甫枚《三水小牍》:“因授象以连蝉锦香囊,并碧苔牋。” 宋代香囊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宋朝临安城出现专门售卖香囊的商店,香囊品种也趋于繁多,制作工艺日益精湛,多有名为“香袋儿”的商品。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而袖中自持两小香毬,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随着香囊频繁使用和使用阶层逐渐下移,与前代相比宋朝香囊标识身份的礼制观念逐渐淡化,从香囊文化这一侧面反映了宋朝总体文化平民化的趋势。到明清时,人们对香囊的喜爱之情更加高涨,因此在各种小说传记中有大量关于香囊的记载,其中的代表作则是《香囊记》一书,以紫香囊作为全文线索而展开的传记故事还有大众熟知的《红楼梦》一书。 二、有关香囊的出土文物 1.汉代香囊 汉代出土的香囊以马王堆汉墓香囊为代表,其制作工艺相当精湛,种类繁多,材质大多采用桑蚕丝,有“绢、绮、锦、罗”等种类。绢是最简单的平纹;绮以鸟菱纹绮为主;锦以绒圈锦为主;罗以四经绞罗作孔眼较大的地纹,以二经绞罗起孔眼较小的花纹。 2.唐代香囊 唐朝慧琳著有《一切经音义》,其中记载:“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昤曨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唐朝的香囊,不仅仅是用绢、丝等绣制的荷包,还有用金银打造,仅供上层社会使用的香球。 小香球不仅体现唐代香囊设计精巧,更体现的是唐朝包容开放的文化格局。香球制作灵感来自葡萄,葡萄的传入起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但自汉至唐之一时期内,葡萄虽然引进却并没有广泛种植,直到唐朝葡萄以及葡萄酒作为一种外来的珍稀水果和饮品,在大唐迅速传播,成为自天子到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欢的美食,更将葡萄造型用于香囊制作。 3.宋代香囊 宋代奉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科举制度深入发展,一度出现“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通过科举选拔的士人获得了极高的政治自由度,以及宋代商业的繁荣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为宋代香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香文化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香出现在祭祀庆典、婚礼嫁娶、茶坊酒肆等各类活动场合,作为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囊文化也快速发展,以“万花囊”、“纹金香囊”为典型代表。 4.明清代香囊 明清时期,香囊发展到了又一鼎盛时期,无论男女,皆可随身携及赏玩。此时香囊种类繁多,不仅有棉布制作的、还有玉石雕刻、金丝、银丝、铜丝、点翠、丝绣等材料;造型上也层出不穷有圆形、椭圆形、方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等各式各样,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香囊制作技术发达,再次印证了这一时期官、民手工业快速发展。 三、香囊的用途 1.礼制作用 香囊一开始流行于上层贵族,用以划分尊卑等级,是其身份的象征。汉晋时期,官员随身佩戴香囊用以装自己的官印;到隋唐时期这一制度最为完备,唐朝以鱼符作身份标示,皇帝赐五品以上官员随身鱼符。这样,盛放鱼符的香囊,也被称为“鱼袋”;到了宋代,等级界限日益模糊,香囊不在仅流行于贵族宗室,普通民众也广泛使用香囊。 2.装饰作用 香囊不仅可以随身携带作为服饰的装饰品,还可以用于装饰车撵、睡床、彩缦等。除佩戴以外,用得最多的是床设方面。其中床设夏用纱、罗帐,冬用绸缎帐。帐内悬挂装有香料、草药的的香囊,这种香囊不仅同时具有装饰睡床的功能,香囊散发的香气还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 魏晋陆翙《邺中记》有记载:“帐之四面上十二香囊,采色亦同。春秋但锦帐,里以五色缣,为夹帐。夏用纱罗,或綦文丹罗,或紫文谷,为单帐。”还有《香艳丛书》记载:“人生相见,且论杯酒,房中小小,何暇匆匆!遂引少府向十娘卧处:屏风十二扇,画障五三张,两头安彩幔,四角垂香囊;槟榔豆蔻子,苏合绿沉香,织文安枕席,乱彩叠衣箱。” 3.作为商品交易 从宋代开始,经济快速发展,香囊从一开始家庭制作,慢慢成为一种商品进而可以买卖。出现了出售香囊的店铺;到了明清,香囊不再是家庭自产自用的物品,更成为社会流通中的商品。 清余怀《板桥杂记》记载:“曲中市肆,清洁异常。香囊、云舄、名酒、佳茶、饧糖、小菜、箫管、琴瑟,并皆上品。外间人买者,不惜贵价;女郎赠遗,都无俗物。”香囊不仅成为商品,并且还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4.表达情意 《二刻拍案惊奇》:“半日转来,只见满生醉卧书房,风飘衣起,露出里面一件衣服来。看去有些红色,像是女人袄子模样。走到身边仔细看时,正是女儿文姬身上的。又吊着一个交颈鸳鸯的香囊,也是文姬手绣的。”这里的香囊就作为两人的定情香囊,是女子赠与爱慕之人,表达情意的信物。 5.药用作用 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就将丁香、木香等中药缝制进香囊中,将中药香囊随身携带用以医治呕吐腹泻等疾病;晋代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有记载将蒸煮好的豆子放入睡觉的枕头里可用于治疗失眠。 明代《本草经疏》一书中也有写道:“芳香之气,能避一切恶邪”这也就说明我们古人早在很久之前的汉代就用芳香药物来辟秽。香囊的佩戴有医药的疗效,在治疗病痛的时候,一般戴在“肘后”,与平时的佩戴方式不同。 四、结语 香囊,展现了我国传统工艺的高超技术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从古至今,香囊从作为一种礼仪到身份象征再到已成为馈赠礼品、流通商品、男女定情信物,装饰用品等逐渐衍生出一种独特的香囊文化。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在人际交注、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服饰搭配等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华龙《中国香囊及其文化》 2、段丙文《唐代金银香囊研究》 3、闫艳《古代香囊的形制及其文化意义》 4、孔霞莉《小香囊里的黑科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tx/12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开缸到养好龙鱼,这些你最好先知道的
- 下一篇文章: 从大自然中汲取生命能量九大人体系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