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暑期盛夏,位于无锡闹市的东林书院里,书声朗朗,人影幢幢:依庸堂前,人们听导游讲述“家事国事天下事”;再得草庐,读者借助无锡市图书馆分馆的资源开展阅读;庭院里,身穿汉服的孩子们正在举行10岁成长礼仪式;射圃内,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这里体验射箭、弹琴等“君子六艺”。栉风沐雨年的东林书院,迈着锐意进取的改革步伐,优雅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无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城内散落着许多文化古迹、名人故居。如何把这些历史遗珍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让它们与当今的时代相融合,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是考验管理部门智慧的一道难题。年,无锡市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为契机,着手对古迹故居类事业单位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名称规范、经费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重塑,让名人故居和名胜古迹焕发新生。

长期以来,无锡市对散布在城区的古迹故居类景点管理,采用的是国内最常用的做法,即每一处“场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截至年底,无锡市文广旅游局下辖了4家类似的事业单位。此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每一家单位的独立性强,管理相对容易,产权关系比较明晰。但缺点也十分明显:规模小,设置分散,各个管理机构职责交叉重叠。

“小散弱”的格局,成为限制名人故居和名胜故居长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年5月,无锡市被中央和江苏省确定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城市。针对文化领域内名人故居和名胜古迹类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无锡市委编办和市文广旅游局在充分调研、反复沟通的基础上,决定强化系统思维,将“健身”与“强身”相结合,开展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机构设置上,将市文广旅游局下辖的4家古迹故居类事业单位整合,组建“无锡市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无锡市委编办负责人说:“这是经过了反复研究后确定的,它既体现了机构的整合精简,又突出了‘东林书院’,彰显了无锡地方特色。”

在职能配置上,整合后的管理中心负责东林书院和相关名人故居等纪念场所设施运维管理工作、相关文物及文献资料的征集保护,同时还需承担组织开展相关历史遗迹和人物的学术研究交流和社会宣传工作以及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根据主要业务需要,中心设置综合部、公共服务部、文物保护部、开发利用部等4个内设机构。

一年来,无锡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对文化古迹故居类事业单位的创新探索与制度设计,给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提供了丰饶的沃土,让“书院”融入生活,让“故居”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发扬。

人力资源优化重组。管理中心对人力资源进行了优化重组,一年来,中心统筹专业岗位资源、加强内部人员转岗轮岗,同时组织开展了文旅融合新业态、名人故居发展新思路、讲解接待礼仪等多场专题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操本领,培养出一支业务工作的“精兵强将”。

硬件资源有效共享。在统一隶属于同一个机构管理后,原本分属不同部门的场所合而为一,使用同一套管理标准,硬件资源之间实现了相互利用、相互补缺,也形成了各文化场馆资源的集聚效应。管理中心与同属文旅系统的市图书馆合作,在东林书院内设立图书馆分馆,打造建设园林里的“图书馆”。秦邦宪故居、张闻天旧居等场馆结合各自特点,有序开展“名人故事会堂”流动小剧场、“传承家训弘扬爱国”家风家训讲堂、“闻天故事会”等教育活动,成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学习的重要阵地和梁溪百巷家风家训廉政文化专线的廉洁地标。

“外化于形”成果显著。年底,东林书院开始致力于打造“书院生活文旅体验中心”,疏浚河道添加小景,让书院与周边的街道完美契合,拆除围墙增设入口,让书院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围绕“学、赏、读、养、食、创”六大主题,高标准打造“书院”与“生活”完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书院游离于世俗生活的刻板印象和原本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游览模式,更好地丰富和发扬传统书院的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薛福成故居全身心致力于做好展览和完善服务,去年开始多次组织传统锡绣进校园活动,参与学生人次;钱钟书故居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制定完成了中期发展规划,在长远发展设计上取得了突破。(茜坤)

编辑:房雅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tx/12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