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各地都有马被卖到远方,自己历尽艰险跑回来的故事。有一次,有个国际学术交流团体到东南亚的一个国家开会,期间大家到一个马场参观,队伍中有一个来自蒙古国的学者,马场中忽然有一匹马朝他走过来,还留着泪,学者也哭了,同行的人都特别奇怪,问他:“您认识这匹马吗?”他说:“不认识,但这是一匹蒙古马,它知道我是蒙古人,想让我带它回家。”

牧民对马也特别好,被卖的马如果跑回来三次,就一辈子也不再卖了。有功劳的马到老了还要养老,并且在死后要在马头上系上哈达葬在山顶上。《成吉思汗》的法典里规定,打马头是死罪,今天牧民仍然不打马头,不骂马。草原上的马也特别舒服,骑上两三天就“放假”,牧民会将它放回马群,再抓一匹换着骑,这样能让马更健康,也有时间和家庭在一起。

 (一帝的宠儿吗

  在年的老上海,大约是暑期。在一辆电车的头等座位上,坐着白人父子。儿子也就十一二岁,长园的小脸,面颊白里透红,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和平而秀美。车上的一位中国青年人,不由得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孩子几眼。谁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车时,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把脸向这个青年人尽力伸过来,恶狠狠的,好像是说,黄种人,看罢!你配看我!然后下车扬长而去。年轻人羞辱、愤怒而又无奈。他知道,白人孩子凭借着种族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势,在这个孩子眼中,黄种人就是劣等人。

  这个青年人把这次经历,这次羞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名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抨击白人身上的种族主义。这个青年人就是写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文学家,可能不太了解欧洲的历史。其实,欧洲历史辉煌的时期是在两端,早期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帝国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落的公元年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1年间,欧洲是一个贫弱之地,是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上的遥远边陲。欧亚大陆中心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经常劫掠欧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对欧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匈奴首领阿提拉在公元5世纪在欧洲纵横驰骋,以至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可见欧洲人的痛苦和无奈!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认为,所谓欧洲,实际上就是在抵抗欧亚中心地带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过程中形成。这也反面说明,当时欧洲的积贫积弱。

  欧洲兴起于1年。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替代被穆斯林世界控制的欧洲通往印度的商路。年8月2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三艘帆船出发。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来西班牙人又在美洲发现黄金、白银,开始了欧洲的殖民时代。通过杀戮当地印第安人,抢夺黄金白银,欧洲人抢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年,葡萄牙人达·迦马率领四艘帆船绕道好望角,来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中心城市卡利卡特。回去的时候,达·迦马搜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回到家乡卖了大价钱,是整个船队探险经费的60倍。暴利让葡萄牙人眼红了,他们要独霸这条商路。不是通过商业竞争,而是用武力把对手消灭掉,把对手赶走。葡萄牙人以一种“海盗+商人”的手段,最终独霸这条商路,并美其名曰“持剑经商”。后来的荷兰、英国纷纷效仿。由此,欧洲人开启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这是欧洲兴起的原点。实际上是欧洲人在母国的庇护下,纷纷驾船出海,碰到强大的国家就老实经商,碰到弱小国家就掠夺。现在好莱坞有一种星际探险类型的科幻电影,总是描写一只宇宙飞船船队在外太空探险、作战,消灭黑暗势力,消灭邪恶生物。这背后,笔者怀疑,是否无意间渗透着欧美人对大航海、大探险时代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

  但是,在1年时,欧洲的生产力却是乏善可陈。欧洲是欧亚大陆一个荒僻的角落。年,达·迦马到达印度卡利库特,但是,却没有带来任何反响。葡萄牙人带来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品。看看达·迦马献给卡利库特统治者的礼单:羊毛织物、帽子、珊瑚珠串、脸盆、罐装的油和蜂蜜。[1]笔者不太了解印度当时的生产水平,但是,想想我国传统评书中国家间互赠的礼品,达·迦马的这份礼单实在是太差了。卡利库特的统治者卡拉巴尔王公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让达·迦马给葡萄牙国王带回一封信,信上说,他的国家繁荣富足,他希望从葡萄牙得到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胭脂。[2]实际上,应该替达·迦马感到幸运,这要是赶上暴君式统治人物,还不落一个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脑袋。更重要的是,不仅统治者没兴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没兴趣。由于葡萄牙,以至欧洲的生产水平落后,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在印度卡利库特的价格,根本就无法进行贸易。

  因此,欧洲人在1年时,只能抢,只能进行所谓的“持剑经商”。

  真正改变欧洲人的生产能力,改变欧洲人在欧亚大陆经济版图地位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此欧洲真正崛起,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成为上帝的“宠儿”。

  (二)工业革命巨变

  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年。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推动蒸汽机发明的是两个行业,一个是棉纺织业,一个是炼铁业。

  棉纺织业在当时是英国的新兴产业。16世纪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约三万名纺织工人逃到英国,给英国带来了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需要的资本较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利。英国棉纺织工业很快发展起来。最初的棉纺织业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产。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这种织布器械改变了过去织工们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织工们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织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一倍。随着飞梭的改进和应用,织布技术迅速领先纺纱技术。六个纺工才能供应一个织工所需的棉纱。

  提高纺纱技术成为当务之急。年,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被称为“珍妮机”,又称多轴纺纱机。纺锤的数目开始时装八个,后来增加到十六个,到年增至一百二十个纺锤同时工作。棉纱产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机的缺点就是必须用手摇。年,普雷斯顿的理查德·阿克莱发明、制成了(实际上是偷了别人的发明)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使用滚筒以不同的速度纺成棉纱。从此,纺纱机的转动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国也从此能够制造出纯棉织品。水力纺纱机体积较大,不适于家庭分散应用。它需要建造厂房,集中生产。年,阿克莱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温特河岸开办了英国第一家水力棉纺纱厂。工厂出现了。不久,他雇佣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数是工资较低的童工,这是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年,兰开郡的塞缪尔·克隆普顿吸取珍妮机的活动架子和水力机的纺纱滚筒的优点,发明了综合纺纱机,又称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纺出的纱既精细又而结实,一次能够带动三百至四百个纱锭。综合纺纱机自然代替了珍妮机。

今生我们有缘,陪你一起看草原,让爱留心间……

阳光灿烂的夏日,心驰神往。一起到草原,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白的云,看那远飞的燕……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走进草原,心飞扬。青青的草,烂漫的花,暖暖的风,一切是那样亲切。根在草原,心怀爱恋,草原的开阔,总能打开紧锁的心胸。这是山的宽厚,风的抚慰,天的洁净,云的懒散,草的青香给予的。

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草原,你山地草原的特点,离天很近,人称你是倚天草原,摩天草原,一直向往天的无垠和明净,却注定不能与天相连,只能与天相望,与天相恋,这是天与地的绝恋!

根在草原,爱在草原,我要为你歌唱,歌唱蓝蓝的天,歌唱浓浓的情,让歌声随草原的风,传给我的亲人。那里有我的思念,有我心中的恋曲。

作一首草原恋歌,爱你,想你,思念你,化作山雨,淋透我身,浸润我心。

草原,我对你的情永不变,变的只是容颜。你是我的歌,心中永远的歌,一首无名的草原恋歌。

独自奔驰回归故乡的蒙古马

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几千年来,就与马匹相依为命。所以,在蒙古族的谚语中,常说人生的最大不幸,是:“在少年的时候,离开了父亲;在中途的时候,离开了马!”

其实,蒙古马长得并不高大奔跑时的爆发力也不算最好,但是,它却拥有一种世界上任何马也比不上的长处,那就是──无穷无尽的耐力。

曾经有学者说过,当年蒙古大军远征欧洲连战皆捷原因之,就是要归功于马队行军的速度。在行军的时候,军纪不仅只是施行于人,也同时可以施行于马的身上。如果需要赶路,蒙古马会采用一种特殊的“走马”步伐,可以日夜前行不需要长时间的休息,而还能在三十天之内都保持同样的速度,没有丝毫改变。所以,当欧洲各国领地的君主以他们自己马队的行进速度,来估计敌人的抵达日期时,总会发生错误。总是会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被那不可思议真是疾如闪电一般来到眼前的蒙大军惊吓到毫无招之力了。

关于蒙古马的耐力,有许多传说和故事,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一则真“马”真事!

那是哈勘楚伦教授几年前在台北举行的“蒙古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所提出来的论文里的一小部分。

他那篇论文,主题是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马在蒙古文化里的独特地位。

而这则真“马”真事,是发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蒙古国(那时候还叫做“蒙古人民共和国”)。当时的政府送了几匹马给南方的友邦北越政府作为礼物。

这几匹马是用专人专车护送到了的地。可是,第二天早上,发现其中的一匹不见了,在附近搜寻了一阵也毫无所获,只好向上级报告。幸好赠礼仪式已经举行完毕,也就没有再深加追究了。

半年之后,一匹又瘦又脏,蹄子上还带着许多旧伤新痕的野马,来到了乌兰巴托城郊之外的牧场上。牧场主人一早起来,就看到它在远远的草地上站着,心想这到底是谁家走失了的马,在那里踟蹰连……

想不到,靠近了之后,才发现这匹马竟然在对着他流泪,大滴大滴的热泪不断滚落下来。虽然是又瘦又脏,不过,一个蒙古牧马人是绝对会认出了自己的马来的。

惊讶激动的主人,在想明白了之后,更是忍不住抱着它放声大哭了。

想一想,这是匹多么令人心疼的马儿啊!

想一想,它要走过多远的路?要经多少道关卡?不但要渡过长江,渡过黄河,还有那许多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河道支流;不但要翻越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峻岭,还要在连绵起伏的丘陵间辨识方向;不但要经过江南阡陌纵横的水田,还要独自跋涉过荒寒的戈壁;有,最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它要如何躲过人类的好奇与贪欲?

在它经过的这条不知道有几千几万里长的回家的路上,难道从来没有遇到任何的村镇和城市?难道从来没有人想要拦阻过还有捕捉过它吗?

没有人能够明白,它是怎么走回来的?可是,也没有一个人不会感觉到,这匹马对家乡、对主人的强烈思念。于是,惊喜稍定,主人开始大宴宾客,对着众人展示这刚从天涯归来的游子,并且向大家郑重宣布,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人可以让这匹马离开牧,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让这匹马受到一丁点儿的惊吓与委屈。

对于这匹马来说,这是如童话般的快乐结局。可是,在会后,我不该再追着去问哈勘楚伦教授的,我不该问他,蒙古国政府知道了以后,有些什么反应?

哈勘楚伦教授说:“听说政府知道了之后,觉得很不好意思,就又补送了一匹马给北越政府。”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大概所有当时的马儿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可是我的心里仍然觉得愤懑平。我想,如果我是当时蒙古国政府里的主管人员,我一定会下令赶快连夜把其他几匹困居在北越马槽里的蒙古马,用专车给接送回来,换成其他不管什么金子银子珍珠玛瑙的礼物再送回去。

因为,正是一匹马的逃脱,才让我们明白了,其他那几匹没有能逃脱的马匹的心。

我有时候会想,可惜无人能通马语,否则那匹千里跋涉的“尤力息斯”也好,那些散居在世界各地远离家乡的任何马匹也好,只要你能开口询问,它们必定会有说不尽婉转曲折要告诉你听的罢。

一匹从越南独自回到蒙古的马

年,有一个关于蒙古文化的会议在台湾召开,里面有一位长辈,发表一篇论文,说蒙古的马,对家乡的方向是非常敏锐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蒙古支援越南,赠送马匹,作为对其抗美的支持。有一次,送了五匹马,用卡车、火车运到越南。五匹马到了越南,第二天早上少了一匹,最后没找到,也就算了。结果,六个月之后,在乌兰巴托的市郊牧场,牧场主人早上起来检查马匹,发现老远的地方,有一匹马像野马一样在那个牧场的旁边,想进来却不敢进来。蒙古的牧马人的本事是,虽然他有三百匹马、五百匹马,但只要是他的马,每一匹,他都认得。主人到近前一看,是他半年前送到前线去支援越南的那匹好马。主人就抱着马头痛哭。

中世纪的探险家说,蒙古马出发之前一定抬起蹄子对着家乡嘶鸣,眼望星象,这样就不会走不回来。但是,二十世纪的这匹蒙古马是用卡车、火车运过去的,它要怎么回来?它要过多少条河流?不要说长江、黄河了,在越南境内还有那么多条河流,还有好多山脉,还有很多村庄,很多好奇的人、贪心的人……所以它看到自己主人的时候,眼泪就大滴大滴地流下来。

哭过之后做什么呢?主人大宴宾客,把所有邻居都找来说,我的马回来了,我的这匹从遥远的地方向着家的方向回来的马,从此以后,不让它做任何劳务,不准任何人骑它,它永远在家乡的草原上。

我问长辈,那匹马怎么回来的呢?他说,可能是北方的风吧,北方的气息,马闻得出来。所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二十世纪仍有证明。

来源:蒙古语、浩日沃、通拉嘎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那里最好
白癜风早期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tx/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