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时间(-01-:04:53)

定窑文化背景分析之北宋时期

李墨也

摘要: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有型文化载体,是人类发展的见证,记录下古代生产、生活、技术及艺术等多方面的信息。古陶瓷研究首先要对大背景下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理解,要深入揭示其本质内涵及背景内容。本文分析定窑北宋时期的文化、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延伸至哲学的领域,探讨北宋理学、隐士文化、玉文化、宫廷文化与定窑的联系、影响和其文化在定瓷上的具现。逆向思考文化哲学对于定窑陶瓷产品的影响。解释定窑蕴含和反映的中国美学思想和中国哲学思想,以此说明鉴赏、研究定窑器物对于当下的文化启迪。通过研究,深刻体会他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要认识先人的创造力量和人类的历史,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下和未来人类的进程提供好的经验。

关键词:定窑文化背景分析;北宋;定瓷;宋代哲学思想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定窑的产品特征

唐早期烧制具有隋代风格的瓷器应为定窑的初创期,[]中唐位置已经凸显,五代为开拓期,鼎盛于北宋早期,繁荣于北宋中晚期、金代,衰落于元代,亡于明早期。这种说法基本是合理的,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今的考古资料大致吻合。定窑从初创至消亡年间,所生产的白釉瓷很明显地分为精粗两种,[]根据当时工艺成熟性及时代需求比例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初创期及衰落期精细白瓷相对较少。

从早唐开始,胎体厚重灰白或发黄,釉质薄而污浊,挂釉不到底伴有开片,全部使用化妆土。胎骨淘洗较差,颗粒较粗,纹饰简单,以严格意义上讲,有些属生烧或微生烧,这类粗白瓷多为低档民间实用器物。中晚唐定窑精白瓷就足以媲美邢窑白瓷,且出现少量当时最先进的透影白瓷。(图1)

五代时定窑白瓷胎质坚致细白,器壁较薄,造型轻巧秀致,多施满釉且釉色灵动光润,薄而匀净,附着力极强,敲击金属声余韵悠长,极少数施薄层化妆土而成佳品,少数有“官”、“新官”铭文,精细瓷比例很大,多为富裕阶层使用,为定窑烧造历史的第一个高峰。(图2)

进入北宋,丰富的器型尤以净瓶、枕类及大量精美立件产品彰显定窑的辉煌,此时更注重了对器物的装饰。纹饰大多精良,疏密有序、线条清晰、有力,此时精细瓷占有很大比例。(图3)

北宋末期金代,定窑白瓷精美成熟的刻印花,更使定窑当之无愧进入宋五大名窑之列,此时白瓷胎质有所下降,粗瓷比例越来越多。(图4)

元明精细瓷极少,基本为粗瓷。

定窑透影白瓷成熟烧制在晚唐之时,一直生产到金代末期。从遗存数量并不十分稀少来看,晚唐的窑工已熟练掌握了透影白瓷的工艺及烧成技术,是有针对性的烧出此类佳品。即使用现今国际标准来衡量,其白度、致密性、吸水性、半透骨性指标均可以达到透影白瓷的标准。

任何一个时代,受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都有他自己的特性。原始的朴拙,秦汉的磅礴,大唐的雍容华贵,五代的狰狞凌厉,宋代的纤丽婉约,反映到瓷器上,就称为时代气息,即文物的时代特点。所以,陶瓷与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都相吻合,以艺术的形式用技术表达出时代气息,是其一大特性。

图1唐代“新官”款白瓷扣银连托把杯,水邱氏墓()年

图2五代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故宫博物院藏)

图3北宋定窑龙首大净瓶,至道元年(年)

图4金代定窑白瓷印花牡丹百褶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定窑文化背景研究意义

文物的价值文物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信息包含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习俗,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以“物”为基础,揭示信息,进而研究和阐述历史问题和历史规律。[]对于陶瓷的研究,其工艺、形制、产地(窑口)、窑厂制度等的研究不可缺少,也要采用历史分析法,将器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和环境,分析其必然性。同时也要结合其时代的文化背景,对于文化背景作为分析,解读相关历史全部过程和内在的本质。器物的分类学学研究也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陶瓷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的黄金时期,形成了不同于隋唐时期的新的陶瓷生产格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特别发达的时期。陶瓷有商品的特有属性,在商品经济中,为了得到最大经济利润。通过陶瓷工艺的融合,创新和改造,以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量;同时也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审美。如:定窑晚唐五代时,生产大量的鎏金银扣器物和仿金银器定瓷产品,满足社会对于金银器器物的渴望心理。[]文化表象为唐代雍容华贵文化气息浓厚。[]但是主要文化原因是唐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图5)金代定窑繁缛的纹饰,牙黄的釉色,应为定窑产品适应当时的社会审美和社会需求的原因。[]

本文分析定窑北宋时期的文化、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北宋理学、隐士文化、玉文化、宫廷文化与定窑的联系、影响和其文化在定瓷上的具现。解释定窑蕴含和反映的中国美学思想和中国哲学思想,以此说明鉴赏、研究定窑器物对于当下的文化启迪。也就是说:通过研究,深刻体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要认识先人的创造力量和人类的历史,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当下和未来人类的进程提供好的经验。

图5晚唐五代白釉海棠杯(河北省博物院藏)

三、北宋理学与定窑

远古走来的定州历史包含了太多的如燕赵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等文化积淀。就宋瓷而言,由唐早期开窑伊始,就广博的吸取了这些文化内涵,于北宋达到多方面技术成熟,其审美态势异趣唐人的风满圆润,雍容仪表,形成自己的简约内美,素雅淡定的展现,标示着文人理性的美。[]古人的美学思想,多建立在理论的高度,不适合大多数人对美的理解,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较高的审美水平及东方传统哲思才能理解极具人文气息的定瓷。实际美就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从对自然的感知中升华情感,进而提升人格。亦如“道”的哲学,虚明空静之心,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

在宋代文化转型的背景下,理学作为宋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宋型文化转型的明显标志。[]陶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反映同时期陶瓷技术、瓷业文化,也是社会史、文化史、哲学等相互影响和横向联系的产物。定瓷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时代风貌。不仅在晚唐五代,就是在北宋、金代“大道至简”这条东方哲思的文脉一直贯穿其中。[]这种宏观视角、容纳万千的包容中,蕴含着提炼、概括的大智慧,从而抱朴归道,产出无限妙意。

北宋,在“理学”的背景下,很大程度突破了伦理教条。[]人们追求是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和与自然的契合,体现着“天真率性”的真性情,是人格追求完美,心性追求自然的时代。北宋的文化特征很大一部分表现在“美学”方面,在“物”上也明显表现出这一追求美的特点,静观北宋万事万物,其细微之处,无不尽含对“心性”对“美”的阐释。万事万物如此,定瓷也如此,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人性高度理解之后的一切事宜、一切幸福。

理学,在漫长的成熟过程中,文人士大夫经过尝试与思考,重新对“儒释道”进行阐释和融合,[]并强调个人心性与自然的契合。这一中心思想,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契合自然之道,即“天人合一”。[]一想到自然,人们自然想到青山绿水、花草树木。了解古陶瓷的人们自然联想到了青瓷,重视心性,此为审美表现上的“意”,即“意趣”、“韵趣”。由此,代代相传、讴歌并得到广泛认可,但这并不是对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实际白色,无论“道教”、“佛教”、“儒教”还是各宗教、各民族,由古至今,均是“崇尚”和“审美”的主线。宋代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转折期,是宋代文化的突发体现。而宋型文化首先体现在完成了从唐代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释、道的融合,并且形成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思想。这一文化思想转型对宋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宋代美学首先在理论思辨的总体水平上比唐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受理学影响,中国传统儒家美学发展出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即理学美学。[]

高白度瓷器,自隋唐成熟至今,也一直是陶瓷的生产主线和追求,包括现今人们认为青瓷至圣的两宋时期。实际定窑自晚唐走向成熟之际,至金代数百年的烧造历史中。其优质的原料性能,保证了器物的洁白和俊逸,符合了人类崇尚白色的心理,也是引导着时代审美的上流社会使用最多的瓷器,定瓷成为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无时不反映着时代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

定瓷鉴赏首先要对大背景下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理解,尤为注重燕赵文化的区域性,同时对不同时期的使用原料及道道工序进行深入认识,鉴赏之时并体现出东方哲思。诸多定窑器物器型虽不复杂,但圆润丰满,线条过渡非常到位,釉色温润怡人,简单的纹饰极为生动,含天地之灵气,观之能使人神思天外。这一切,源于器物极高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后期开始,定窑分成两个发展轨迹。即白胎白釉器物和施化妆土的化妆白瓷。而定窑则是中国陶瓷史中白胎白釉的精细白瓷最具代表性的窑场。定窑产生以来,标志着精细白瓷的生产完全成熟。北宋时期,定窑工艺不断创新,精细白瓷更加成熟和繁荣,并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品味,成为他们喜好和追逐的器物。[]而纹饰方面的表达,古人信手几刀的刻划,简花疏叶尽显历史文化、古人情趣,展现着古时人们的艺术修养和人生境界。平静平和之下,尽是人类神采飞扬蓬勃向上。

宋文化的根基可追述到中唐,由于唐前期对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在“安史之乱”中带来了民族隐痛。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与思考,使儒家、禅宗、文学逐渐发生了转变,推动着中国文化的新发展。

中唐后的党争、宦佞、藩镇,五代的纷乱、宋早期几次大的战争的失利,文人士大夫阶层长时间的反思,又经历了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逐步成熟了具有“内敛”特征的宋文化类型,成为了主导近代文化的主要形态。虽然对唐以前的贵族、等级依然迷恋,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所以在追古、仿古、摹古、复古中交织着满腹的情丝乡愁。宋文化类型主要体现在对儒释道重新阐释并融入生活,即:忠君攘夷、弘佛扬道;世间佛法、注重当下;契合自然、精致生活。

两宋时期,以士人为代表的生活多元现象非常明显,尤其表现在思想和艺术的追求上。所谓的宋文化类型,北宋阶段以中原为主,南宋又转至长江三角洲区域。两宋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文化方面,在各个方面也是差异极大,如定窑的文化背景在金代又与南宋文化背景差异甚大。从古至今,“中国”就是多民族交融文化类型,过多的把中原文化(所谓汉文化)视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本身就是古今文人、史家“狭隘”的思维方式。这对两宋时期中国广大区域的文化有明显的“狭隘”意识,对今人研究古代方方面面产生极大地误导。对定窑而言,“燕赵文化”虽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一些时期,往往被剥离出来。如:对于产量巨大、成就极高的金代定窑一定要注意与北宋的区别,应该用特殊的文化类型去理解。这里即有北宋文化类型的延续,也有区域性“燕赵文化类型”的特点,还有金代少数民族文化的快速侵入。所以,定窑此时期是史学并不清晰的特殊文化类型,更不能用南宋的文化类型来理解金代定窑。

定窑由于产量最大、影响最大,且创造出了具有宋人人文精神和繁荣精细的完美瓷器艺术,为历代瓷器艺术之巅峰。文化和经济的大繁荣,使文气十足的宋人追求生活的精细与高品质,追求器物的尽善尽美,而定瓷在此表现的非常淋漓。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总结道:“定窑典雅纤丽、挺拔脱俗的特征,使之成为宋代士大夫阶层开创并追逐的清雅艺术的典型代表。”北宋的政治体系的文官政治和文人道统,使其重视理性精神和人文修养的思想情感。宋代文人对于审美,注重“明道进德”,注重内在精神,器物的外饰之美仅仅放在次要位置。定瓷得以在古今独树一帜,难有比拟者,也主要是因其融入了那个繁荣富庶、谦谦君子的时代之人文精神和内涵。

理学将“天理”与“人心”相对应,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德伦常对秩序规范的自觉,即:表里如一,内圣外王。[]定瓷在平实、自然中,尽含清雅俊逸之风骨,与传统意义的君子品质相呼应,因而备受世人推崇。理学的表象与深层次的认识,是不同的境界。对个体文人而言,表现出心性随意、豁达自然,但其内心的坚持、坚定,更加强调内在品质的风骨。强调“表里如一”的同时,对外在表象提倡“由内而生”,而不是内外兼饰,定瓷超过度的高温细白胎骨正契合了这一点。[]因而,定瓷在两宋时期,贡御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受士人推崇的主要原因。

精细定瓷除少量纯白外,多泛青、泛黄,尤其宋中期以后至金代最为优良的宫廷用瓷更是如此。这并非原料及工艺问题达不到的纯白,而是东方哲思、审美而产生的“大辱若白”的中和之色,使器物更加含蓄、恬静、温情符合了道的思想。洁白坚致的胎骨、俊逸的器型、刻划印剔各种精美纹饰,结合温润的釉色,彰显着理学的悠深意蕴。这正是那个人文脉脉、禅意悠悠的时代写照。北宋早期,定窑白瓷的制瓷工艺己相当成熟,但装饰艺术仍处在边模仿、边探索的阶段。深刀雕刻的莲瓣纹和大朵缠枝、折枝花卉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装饰,从装饰风格看,显然是受越窑与耀州窑的影响。早期流行的划花技法此时更加成熟,纹饰清晰,线条生动流畅。此外,模印贴花、缕空、釉上红彩等也相继出现在这一时期白瓷上,定窑进入了装饰艺术的转变期。[]

宋代的哲学思想,更多地建立在道教文化基础之上。崇尚自然、洁净舒适、仙风道骨,成了主流审美的标准。定瓷洁白坚致的胎骨、俊逸疏朗的器型、素雅大方的纹饰,更多的契合了这些思想。而其包容并蓄,尊重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而造就了中国文化的顶峰。自唐未至元初,定窑以瓷都之姿屹立的数百年间,产品风格总体而言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的美学主要表现:讲究至简。尤其在北宋时期更加明显体现出这一点。人们对于瓷器的鉴评,与对待万事万物一样,探究的都是其内在心性及品质,尤其在理学大成的两宋时期,更加体现出这一点。内在的品质和风骨,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人格的唯一阐释,“表里如一”更是君子之风,定瓷正是契合了这一点。

四、玉文化与定瓷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是构成传统文化及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更是赋予了君子式的赞扬。虽然宋代五大名窑中除定窑人们纷纷以玉质赞美,实际定窑玉之感、玉之品质毫不逊色其他四大名窑。宋人也多以定瓷喻玉,如苏东坡北宋“元祐”年间曾知定州,对定瓷有所了解并赋诗赞赏《试院煎茶》诗。[]

古定器宋時所烧,出定州,今直隶真定府也。似象窑,色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以政和、宣和间窑为最好,然难得成队者。有花者南定窑,出南渡后。然按东坡试院煎茶诗云,定州花磁琢红玉,则有花者,非至南渡后而出也。北贵于南,定窑土脉细,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绣花等种,多因牡丹、萱草、飛鳯、式多工巧,划花最佳,素者亦好,以白色而滋润为上,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泪痕者佳,质粗而色黄者低。土俱白者,其價商于白定,间有紫定色紫,黑定若漆,不堪珍也。[]被后人极为推崇的宋五大名窑中,定窑瓷器是唯一的白瓷,余者均为青瓷。如:天青汝窑,被尚“道教”的徽宗更是推到了陶瓷顶峰而被后世认可。而两宋时期青瓷的辉煌灿烂,与时代审美追求有关,但与白瓷原料、技术与定窑这种瓷都性质的大窑场无法抗衡更有直接的关系。定窑精细白瓷(包括精细白瓷胎色釉瓷)烧成温度多在度以上,细白坚致的胎骨、温润如玉洁净的釉色、俊逸薄俏的形制,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的定义,体现着文人的风骨。而宋代又是文化复兴时期、谦谦的君子国度,从而契合了文人士大夫的寄托情怀之物,一直影响至今。宋文化类型根源自中唐始,成为“宋理学”萌芽的基础。而理学成熟于宋晚期,大成于南宋并影响至今。在追求文人情怀的两宋,定窑洁白坚致的胎骨,恰恰符合了文人对内在品质的追求。同时,白色也符合了时代审美。当然,从古至今,各民族对蓝天白云、天高地阔的喜爱、崇拜一直没有变。平实自然的白色,一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主色调。

定窑的产品多为白色,人们经常说明亮刺目,其原因就是未曾细心体会。如果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任何一件定窑器物或一片普通的瓷片,你都会觉得晶莹玉润,并不刺目,相反会有蓝天白云、杏花春雨般明快。明快和晶莹玉润并不矛盾,明快是由于定窑特定原料、工艺所产生的高温透明釉在光线下的质感,晶莹玉润是定窑胎骨直接体现的视觉效果,而玉的真正本质也在于此。

定窑以富含Cao的透明釉为主,尽显胎骨致密洁白之时,也以釉色似玉的灵动,而一直为人们所赞赏不已。国人长久受温润莹韵的玉文化影响之久,犹如白云般羊脂白玉,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理解和品评标准。定瓷如玉的温润,如云的洁白,恰恰符合了这关键的一点。由于釉料及烧成温度极高,定窑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色清澈纯净,视觉上有明显的灵动,玉是含蓄的、内敛的,追求骨骼和深层次的本质,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以说:先人在使用、喜爱、理解玉的过程中,赋予并诞生了相当部分的中国文化概念。而定窑坚致的胎骨,显现出平实自然的白色,其瓷的品质如玉,瓷的品质如一袭文人的神采俊逸。定窑精细白瓷之胎骨、俊逸薄俏之器型、温润之釉色,契合了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在皇家及文人士大夫推崇下,定窑北宋就成了名品,在后世文人心目中更是占有了独特的地位。在两宋之时,如玉的定瓷,更多地符合了君子概念。自宋以后,定瓷拟人表里如一,称为历代士子文人清雅的追求。

五、隐士文化与定瓷

隐士文化最早可追溯先秦至上古,实际是与道家思想相契合的。后来又融入了君子的定义,更多体现在精神及风骨方面,被一代代文人士子、甚至贵族讴歌追求。

自中唐至宋早中期,文人士大夫经过长时间的忧患与思考,重新对儒释道进行了阐释,形成了理想的“理学”,但与现实却有一定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因而在文学、艺术、生活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人文及世俗的特点,尤其对“隐逸文化”的重新解读与认可,[]士人的生活体现出:平实中追求精致,朴素中蕴涵风雅。个体精神意境的深层次追求,弥补着对大环境的无奈。这种表象逐步影响了平民大众,并融汇到了市井文化之中。一体多面,雅俗共赏为其主要的表现特征。

宋代统治阶级思想走出了唐人在不同宗教和哲学之间徘徊的情形,[]十分清晰地转向了儒家理学,从而促进了全民素质、科学技术、经济等等全面的提高和大繁荣。当时由于政治开明自由,文人注重个人修养品德建立之时,直接参与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市井、山野,带动了全民素养的提高。定瓷一改晚唐华美、五代凌厉之风,趋向了文人气质的含蓄内敛、素雅沉静。定瓷的这种美学思想,达到了中国瓷艺美学的高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全面繁荣在工艺美术中瓷器的成就最大。在定窑的整个烧造历史中,北宋定窑是最好的,这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工艺背景有直接关系。时代文化(文明)就是其“技术”和“艺术”的表现,而定瓷作为载体,充分体现了那个昌盛时代“先进技术”的“艺术化”。定瓷由于原料的优良,处理又极佳,且坯体较薄,胎釉结合良好,烧成温度很高。端盏品茗,纤指轻弹,金石清音缭绕不绝,荡心涤神,何等逍遥!定瓷形制之美,韵之和谐,体现着简洁与流畅,如迎风而立的素衫文人,是何等的飘然,又是何等的内涵。

定窑之所以美,是因为内坚外雅、宋士大夫式的文人风骨,也尽含着隐士的情怀;是因为胎坚、质薄、高温而尽显俊逸。如胎密质薄的黑定,表面带着远古的奇炫光华,引导着我进入深邃与沉静的冥想,在阳光下漆黑晶亮,荧光漫射,泛着邃远,如一泓静谧黑潭,神明远在,极目而不可探视,而其内在皆因如隐士般洁白致密的高温胎骨。

北宋时数以千计的窑口,除五大名窑外,均不重视胎骨,多在釉色上下功夫,以釉色取胜,且追求色彩鲜艳、变幻乃至斑斓,建窑、邛窑可见一斑。而五大名窑虽注重胎骨,但与定窑色釉瓷胎薄质坚特点相比,自是逊色了许多。

色釉瓷遮盖性极强,胎骨不能显现。但定窑为什么不选则成本低的粗些的胎骨,而采用成本极高的精细胎骨呢?从时代来看,定窑与其他四大名窑相比,在北宋早期就地位凸显、辉煌灿烂,而其他四大名窑兴盛于北宋中晚期,国家稳定、歌舞升平。而定窑精品细白胎色釉瓷,多在奋发图强的北宋早中期,与时代特征、时代审美相符,充分展现了北宋早中期宋人内在坚致、外在含蓄的坚强文人风骨。内美而俊于外,体现了当时整个民族的特性。

六、燕赵文化与定瓷

定窑在晚唐至金末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窑场,在中国陶瓷史上,其精细的白瓷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这与其深厚又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

自从汉武帝在曲阳建祠拜祭北岳恒山后,历朝历代这里都成为北方文化的中心,从而曲阳以其绰约的风姿和天赋神韵铸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特点既有中原文化的人伦秩序,天人和谐的中庸之道,又有草原文化洒脱于俗儒礼法之外的浪漫纵横,形成了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独具特色的人格风范。

唐文化特征体现在从中亚至汉地各民族大范围内广泛交流、兼收并蓄、复杂进取;五代时期的文化相互间的影响则趋于汉地附近区域文化的广泛交流;而宋文化表现在对儒释道的融合,形成自己民族的本位特征,注重的内敛含蓄,对外来文化有所抵制。宋文化之极主要表现在人文精神方面,这也正是契合了定窑内在的品质。而定窑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大文化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的燕赵区域文化特色和地方优秀的艺术传统。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苏轼)在此时期均有重大表现。当时的经济及技术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均出现在此时。定窑以燕赵文化为根,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超越当时所有窑口且极为珍贵。如:仁宗对张贵妃宠爱至极,竟然违反祖制任命外戚,张贵妃伯父官至三司使。在这种情况下,年仁宗见宠爱张贵妃时,见她有珍贵定窑红罐器物,依然怒而砸碎,可见当时定窑器物在社会上及皇帝本人心中的珍贵程度。[]

以前的历史过多告诉人们,北宋是文人治国、积弱的时代,是不正确的。实际那时文化上大交流兼收并蓄之时,从另一方面多多少少也体现着老子“小国寡民,安居乐业”高深的人生哲学思想,在诸强并存的北宋时期,宋朝对内对外的政策体现着智慧,落实到个人,又讲究了人生质量。北宋末期腐败与奢华,带来了亡国的惨痛,并不能否认北宋时代在中国整个历史上,文化交流与经济最为鼎盛繁荣。这种广泛的文化交流,燕赵文化又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任何一种文化的兴盛,都是持开放的态度引进、包容诸多文化。开始之初,由于外来文化大量的涌入,有侵略和取代本地文化的表现,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一定会被本地区、本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所融合,最后变成有外来元素的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窑业也是如此,定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定窑工艺技术存在一个漫长的成熟期,也有从其他窑厂学习的过程。但其工艺技术成熟、革新、不断进步得益于多方面的原因。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定窑相当于瓷都,工艺技术也处在最前沿,因而定窑引领着时代瓷器的造型趋势,这也是其他窑厂所不能企及的原因。

陈寅恪先生评论宋朝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定瓷之文化、艺术、技术亦为此时期杰出的代表,了解器物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可感受那时的辉煌灿烂。“理学”的大发展在南宋,因而也不能以理学的背景来全面理解定窑,定窑的最主要文化特点,是具有燕赵文化的区域特征,介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特点。

对于定窑的研究,一定要紧密联系政治、经济和文化,尤其要重点







































白癜风能根治么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tx/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