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周杰伦做数据行为艺术之后
来源 三声 ID tosansheng 作者 周亚波 设计 范晓雯 编辑 农群萍 本文已获得三声授权转载 这场“行为艺术”虽然顺着此前官媒质疑“数据造假”的舆论风口,做出了进一步撬动“流量经济”根基的尝试,却无异于消解微博生态中“饭圈文化”的尴尬,而把这一切撕开人看的同时,又让处于生态链底端的流量粉丝们,再一次处于被消费、被调笑的残酷境地。 一场大型行为艺术,会带走什么,又会留下什么? 从豆瓣社区的发帖成为“万恶之源”开始,以一场极具象征意义却又略显魔幻的“榜首大战”为高潮,再到“行为艺术”达到目的后各种不同声音与事件的落地,这一现象级话题的发酵过程,从一个疑问开始,带着众多的疑问散去,亦或者,不会在真正意义上散去。 01 “他的粉丝有这么多吗?” 7月16日,有用户在豆瓣某追星小组发帖提问:“周杰伦微博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正文里,发帖者对这一疑问来源的解释有理有据:周杰伦微博超话连排名都上不了,代言的官宣转评没有破万,既然演唱会一般都是粉丝去看,他的粉丝有这么多吗? 豆瓣原帖 看似不着边际、甚至有些惊悚的提问,背后却是诚恳的态度,以及表面上看还算严密的逻辑:以“演唱会一般都是粉丝去看”为前置条件;推论一,周杰伦演唱会票极其难买,可见粉丝多;推论二,周杰伦超话连排名都上不了,代言官宣数据惨淡,说明其粉丝少。从“粉丝多”和“粉丝少”逻辑对立关系产生的疑问,也不难理解。 当然,不论是没那么可靠的前置条件本身,还是从“超话连排名都上不了,代言官宣数据惨淡”向“粉丝少”的推论,都只是帖主的一厢情愿。评论中,即便有对周杰伦真实人气的认真解释,但“你是认真的吗”、“你是10后吧”这样的质疑仍占主流。 随后,用户“糖湿叁佰首”以“震撼”为标签,将这个帖子的截图搬到了微博。不知是话题本身太具有煽动性,还是共鸣者甚多,转发评论很快达到了顶级数量,“行为艺术”序幕悄然开启。这种带着“迷惑行为大赏”的“展览”,也包括了豆瓣帖主的后续言论:“品牌肯定是是需要数据的吧。”“如果不做数据的话,周杰伦的粉丝平时干啥呢?”不一而足。 直到豆瓣帖主不堪压力选择注销账号,也没有明白自己“被喷”的深层次原因。如果暂不讨论“反串黑”阴谋论的可能性,这种听上去耸人听闻、却又是真实的存在,所构建的壁垒还是颠覆了不少人的想象。不少人还是第一次认知到:原来世界上确实的有这么一群人,哪怕是少数,诚恳而认真地活在构建好的世界里,通过数据这一极为简单粗暴的形式去认识娱乐圈,进而认识世界。 作为跨时代的“传奇级”歌手,周杰伦在华语乐坛的影响力自然无须赘述,豆瓣帖子发布的当天(7月16日),还是为纪念全球8亿人通过50家电台同步首播《以父之名》而产生的“周杰伦日”。于是,现实与言论的反差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疑问:如果比赛真实数据,周杰伦会比如今占据榜单的明星强吗?既然从累计影响力而言,数据“反噬”的基础存在,要不要证明一下,“数据差”只是因为不做? 微博热搜话题,也顺势从“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变成了“周杰伦粉丝被迫营业”。 此时,主语“周杰伦粉丝”却早已经超越了“喜欢中国台湾歌手周杰伦的人”这般定义,本身就有“路人好感”的,尊重周杰伦在华语歌坛高位的,觉得有趣的,凑热闹的,都在此刻成为了“杰迷老师”。 “被迫”,则是是带着行为艺术观瞻的自我调侃。现在,不妨真去“为周杰伦做数据”,一方面充满好奇心地试探能“做到什么程度”,进可“打击打击流量粉丝的嚣张气焰”,退可“以正视听”,教育平均年龄明显比自己更小的“后辈”们。 “营业”,则更像是“杰迷老师”们对“做数据”这一行为理解和解读,是行为艺术的具体组成部分。他们需要将“做数据”具体化:周杰伦没有微博账号,登不了“明星势力榜”,那就只剩一条路:刷“超级话题榜”。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试图打破已经成为微博“饭圈文化”堡垒——“超级话题榜”秩序的“杰迷老师”们,事实上成为了“闯入者”。 02 “魔幻”榜首大战 超级话题榜“刷榜”流程复杂、壁垒相当高。这种“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愚钝摸索,客观上助推了话题的传播。明面上,让年龄圈层更大的“杰迷老师”们去学习“小一辈”们的追星手段,每天在超级话题签到,并用刷超过15字话题、刷整齐划一的长评论,具备着十足的喜剧色彩,二次、多次传播的潘多拉魔盒也就此打开,经过头部的参与和下沉主体的裂变式传播,几乎仅靠着自发参与,就达到了诸多营销公司梦寐以求的“病毒式营销”效果。 如果话题止于“刷着玩玩”,那么热点或许很快就将散去。但当这些“粉丝们”逐渐上手,通过病毒传播和自身的努力,将周杰伦推到超级话题榜的第二位时,“battle”一下子就有了十足的文化象征意义。 坐在榜首位置的蔡徐坤,分明是“流量数据”集大成式的代表,前些日子还在“星援App”被封时陷入流量造假风波。在不少参与者看来,“做数据”这件事情,还暗含着另外一层逻辑:这场战争,已经超越以年龄划分圈层的维度,而是“饭圈文化外”和“饭圈文化内”的战争。这些“人民群众”对流量深恶痛绝,对“流量粉丝”刷屏式信息垃圾的生产嗤之以鼻,如果能用其最在乎的利器战而胜之,则是终极形态的胜利。 周杰伦蔡徐坤超话人气值变化折线图(来源:小声比比) 战况激烈,7月20日一天的超话榜曲线,则是这场“战争”最直接的写照。从上午开始,蔡徐坤和周杰伦的“超级话题榜”数据发展趋势就成了脱缰野马,斜率远大于排在第三、第四的朱一龙和易烊千玺。周杰伦的数据屡次逼近,又屡次被蔡徐坤在关键时刻拉大差距,以至于有人怀疑,这其中是不是有利益交换,然后“锁榜”。不少“杰迷老师”表示:“这一定是个阴谋。” 随后,才有蔡徐坤的“专业”粉丝站出来“科普”,实际上这种刷榜会有“存量”,好比囤货,在关键时刻抛出去,作为最专业的“做数据”团体,蔡徐坤粉丝们准备了相当多的存量,在差距小于一定数值时就会争相警告,抛出存量,扩大领先优势——面对如此专业的“铁军”,“杰迷老师”们不得不感慨,原来刷数据里面学问这么多,有组织有纪律,还要讲策略,经此一役,更是愈发感慨“刷数据实在太累”、“不会有下一次了”。 这样的感慨,折射出了“周杰伦大战蔡徐坤”这件事本身的魔幻之处:周杰伦和蔡徐坤,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造星体系下的产物。相较于周杰伦成名的21世纪初“公司推人”、“作品识人”的传统模式,蔡徐坤的星路的“诞生”,本身就是粉丝一票一票投出来、选出来的,这种模式,天生带着对粉丝、对数据的依赖性,“周杰伦大战蔡徐坤”,像是隔着厚重次元墙的千军万马,声浪空前,却又始终不在一个平面。 当事情上升到全微博热议的层面,所聚合的力量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从结果上看,“杰迷老师”们倒是达到了目的。21日零点刚过,历史性的一刻到来:周杰伦登顶微博超级话题榜榜首。22日,周杰伦的超话,甚至完成了首超1亿人气值的纪录。 “周杰伦赢了”。胜仗需要胜利宣言,有人表示:“一次面向流量大型嘲讽的行为艺术。数据是蔡徐坤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周杰伦最不重要的指标。主角周杰伦以缺席的方式参与这场面向流量的审判,一切战绩都带着不屑但陪你玩的嘲笑。”充满了“胜利者姿态”的耀武扬威,甚至有些挑衅。 03 “数据偶像”时代 但这个“胜利宣言”同样存在着不小的漏洞:数据同样是或者至少曾经是周杰伦的重要指标。且不说专辑销量、获奖数量、歌曲下载量这些数据,本身就是周杰伦在华语乐坛地位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前提及“周杰伦日”的由来,除了《叶惠美》专辑《叶惠美》和单曲《以父之名》的极高质量外,“家电台”、“8亿人同时收听”同样是重要的指标,甚至是率先抓人眼球的指标。 更何况,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审判”,其实不具备既有的正义感,它反映的,更多的是两个时代数据所扮演角色的变化。 变化的不仅数据在整个体系中的先后手,也是维度和空间的变化。比起《叶惠美》发行的年代,数据早已插入在作品前,而非作品后,数据的可操作性维度增多,数据本身的可操作空间也在变大。数据本身,也不在囚禁在参考角色当中,当它达到一种指数级别,就会几近于唯一的衡量标准。“数据偶像”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叶惠美》专辑封面 微博用户“快乐追星的十级学”解释这一现象:过去所有榜单反映的都是有多少人花了一块钱,饭圈文化兴起之后,所有榜单就变成了一共花了多少钱。50万人一人花一块,也比不上个人一人花1万。50万人很憋屈,想不通怎么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就在各个榜单第一了;个人也很委屈,我们是真金白银花的钱。 而个人花1万的模式,正是目前“饭圈”的标准模式:这里的1万不一定是真金白银,有可能是PV,UV,MAU,DAU。此时,粉丝的基准数量成了“做数据”的乘数,做数据的平台与方式,则是另一个乘数。 做加法的,自然比不上做乘法的。乘法做多了,受益点也会变多,路径依赖就此产生,新的产业链也会闻风而来。 前豆瓣红人木遥就表示:“实在没啥必要嘲笑人家00后,毕竟是你们80后当老板90后当员工的产业链条把小朋友的世界涂抹成这样的。”6月,专注为明星“做数据”的“星援App”被查封,也只反映了整个链条的冰山一角。 年,伴随《偶像练习生》、《创造》等偶像选秀节目上线,“偶像元年”正式到来。更加激烈的偶像市场竞争,让粉丝内部将“数据等同商业价值”的逻辑进一步放大。这种对数据的迷恋,体现在包括音乐专辑、演唱会活动、代言产品等实际商品的消费上,更体现在对“打榜”这种虚拟内容的追逐上。在已有的“流量经济”基本盘上,“打榜”已经成为粉丝的基础工作。有媒体曾统计,粉丝目前需要日常参与打榜的榜单包括了微博明星榜、doki星耀榜、百度贴吧爱豆人气榜在内的25个主榜单、77个子榜单。 “榜单战争”中,粉丝对众多充满五花八门榜单的看重,则更接近一种对“精神胜利”和“集体情绪满足”的追求,不论是真金白银的专辑销量榜,还是就差把PV、UV写进打榜说明的微博超级话题榜,都是这类追求的写照,也是不少人嗤之以鼻的根源。 但习惯与此的新一代粉丝,没有经历过旧模式的洗礼,很容易认为这一切理所应当。年11月,吴亦凡首张个人专辑上线,短短半天时间,专辑在美国iTunes四个榜单中位列第一、吴亦凡的7首歌曲占领总榜前七。在国外粉丝刷屏问出“WhoisKrisWu(谁是吴亦凡)”时,粉丝或许也会感到委屈:这个成绩,难道不是我们辛辛苦苦刷出来的成绩,难道不能证明凡凡的人气吗? 的确,在产业链中,在包括品牌侧(内部又可分为甲方和乙方)、制作方、平台的默认甚至推波助澜中,“制造数据”成为了一种饭圈共识。在这种略显“用爱发电”的机制下,粉丝为明星做数据,明星受益于数据,数据反哺明星资源,资源通过明星营销,营销再通过粉丝反哺数据,每一个环节都以数据为衡量标准。齿轮转动,数据的真假反而变得不再重要,哪怕数据的来源于合理性都已经心照不宣,“制造数据的能力”亦可以成为堂而皇之的影响力衡量标准。不论是代言还是活动,但凡要经过选择,通过数据衡量,被视作“最不坏”的途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tx/3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八卦浪子,回头,金不换
- 下一篇文章: 与新人沟通时怎样介绍财富半岛国际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