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称肾茶,见到记得摘些回家,长得像
大多数植物的学名都十分拗口且板正,听过名字的人往往就像《夏洛特烦恼》中,那位记不住马冬梅名字的老大爷一样,记了就忘,下次再记的时候,忘记的部分还与前一次不一样。 而植物的俗称,相较于学名而言,可就要好记得多了。 民间起名,要么根据植物外观,要么根据植物的实用价值,再麻烦一点的名字,就与民俗文化有关。 而笔者在本文中要分享的一种植物,就是民间根据其实用价值,起名为“肾茶”的草药。 平时若是在野外遇见它,记得要摘一些回家。 它是抗结石的良药,如今野生的已经不多见了。 “肾茶”的介绍 “肾茶”只是民间对于这种植物的俗称,而它真正的学名叫做猫须草。 之所以会用“猫须”命名,是因为猫须草的雄蕊与猫咪的胡须十分类似,因此而得名。 除了这两个名字之外,也有人称呼猫须草为化石草,至于名字中所说的“石”,指的正是结石。 虽然名中只有“草”字,但猫须草也是会开花的,花型小、分布错落有致,白白的花瓣搭配上向四面八方舒展的雄蕊,煞是好看。 每年的5-11月是猫须草的花期,而6-12月则是它的果期。 猫须草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耐阴却不喜阴,最适宜它生长的温度区间在20-30摄氏度,至于土壤,猫须草对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从它的生长特性便能看出,猫须草主要分布地区应该位于我国的南部,如广东、云南、海南等地。 而位居云南的傣族对于猫须草的存在十分欢喜,他们经常将其种植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园圃之中,既能用于观赏,还能作为药用。 猫须草背后的文化 世界上存在猫须草一共有五种,而原产于中国的仅仅只有一种。 西双版纳作为猫须草的原产地之一,生活在当地的傣族已经将其视为一种民族文化, 猫须草在傣族中留下的历史痕迹十分悠久。 在傣族年以前的古老典籍,贝叶经《档哈雅》中,将猫须草记载为“圣茶”。 由此,猫须草在傣族文化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古时候,相比较猫须草几乎没有在中原文化中留下过痕迹,而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猫须草却称得上是独领风骚。 尤其是在医药方面,很多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药典中,都出现过猫须草的身影,而记载最为详实的,莫过于地处云南的傣族。 猫须草并没有像大多数草药一样,被后来逐渐出现、且越来越多的草药逐渐取代,而是一直有着超然的地位。 就连如今大家十分熟悉的云南白药中,有着与猫须草有关的系列产品。 猫须草的价值 现代医学典籍《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其味甘淡微苦、性凉,入肝、膀胱、肾三经,具有清热除湿,排石利水等功效,可用于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和痛风等疾病的防治。” 而在《云南中草药选》中,也对猫须草的用法和用量做了详实的记录:“内服,干草煎汤1-2两,新鲜的3-4两。” 从如今猫须草在中药中的地位来看,现在的它显然已经不再桎梏于“傣族专属草药”的名头,凭借自身的实力,成功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zz/10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关注传统中药冬凌草甲素抑制新冠病毒的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