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诗李商隐晚晴
北京医院雀斑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6560332244852&wfr=spider&for=pc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当李商隐在桂林幕府,看到阵雨初歇、霞光渐落的景致后,他或许尚未想到自己会就此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亦不会料到,这片难得的晴朗,竟然为整部《玉溪生诗集》添了一抹少有的亮色。 此时,他已不再年轻。 都道年岁渐长,那些痛彻心扉的悲凉早就漫过皮肤,内化为滋养生命的骨血,此时该是拿得起、放得下,与时光握手言好,与岁月不计前嫌,达观而释然、朴素而圆润,即使做不到心如止水,至少再不会大悲大喜。但过而立之年的人,愈来愈能在混沌的江湖中,顿悟自然给予的暗示。 草木山石固然生于谦卑的角落,但比起人类,则更为执着,也更慈悲。少年时,人们趾高气扬,不知远方有多遥远有多艰险,也就无惧无畏。眼之所及尽是明艳鲜活的自己,就连那千娇百媚的佳人,倒映在水中时,浮荡的也是自己的影子。哪里会低头去赏一朵花的开落,去看一株草的枯荣,甚至那雨后初晴的天气,也像是专门为自己出行做的准备。 待路上的风霜雨雪渐渐将傲慢的心性压制下去,岁月悄悄在脸上留下痕迹,抬着的头颅也就懂得了低下,注意到脚边的生命。 李商隐一直在歧路上颠簸,自然比旁人更懂得珍惜的意义,也更能领悟自然界的阴晴变幻。所以,身处遥远的南疆,看到阳光透过枝丫铺满青苔,射进幽深的巷道时,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明朗,更是一则有关自然、有关人生的寓言。 离开长安,离开秘书省,也就等于放逐了梦想。再加上这南蛮之地险象环生,李商隐的心情就像四点钟的黎明,一切都是模糊,一切都是瑟缩。况且雨一场接一场地下,淅淅沥沥,就连见一次晴天都成了奢望。 如若终日将自己囚禁在阴郁中,却又时时刻刻想要逃出牢笼,枷锁不过是越来越沉重。既然一切都成定局,改变已成妄想,唯有接受才算是解脱。李商隐早已领悟了这般残酷的道理,故而,他在逆境中慢慢学会了苦中作乐。 除却心态渐渐平和,郑亚的厚待、繁忙的公文起草与写作,也日益拂去身处异乡的种种不适。所谓患难见真情,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南蛮之所,李商隐毫无怨言的追随与扶持,足以让郑亚感知到他是唯一可以信任的人。于是,初到桂林,郑亚便聘李商隐为掌书记,不久又任他为支使、检校水部员外郎,职位仅次于正、副观察使,为从六品上阶京衔,远远高过他以往的官职。或许他这叶小舟,永远无法驶进江河的主干道,但他从不因此而放纵、堕落。他到底是活得认真的,始终相信豁然开朗的那一日终究会来。 况且,山河换主不过瞬间,今日牛党当政,说不定明日曙光穿透窗棂时,李党已经卷土重来。都说,热爱生活的人,不会一直沉在海底。尽管李商隐的心绪快要被春雨浸泡得发酵,但他还是坐在书桌前耐心地将郑亚托付的公文认真完成,不仅不辜负郑亚的信任,也是对自己负责。 时光的转移从不留痕迹,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就连那淅淅沥沥的春雨,也不知在几时停了。雨可堪称最为有效的过滤器,枝叶上的灰尘、空气里的污垢、大地上的浑浊,都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甚至那笼罩在心上的阴影,也被擦拭得透亮。久雨初晴,如若天边再挂上一道彩虹,当是雨天最奢华的赏赐。 李商隐看到夕晖照映,云开日霁,万物顿时增彩生辉,再深深呼一口气,那被疏雨过滤后的清新味道便由鼻端闯入肺腑,心境也就瞬间澄净明朗起来。于是,他走出书房,登上高阁俯瞰这自然赐予的雨后晚景。 城门外的曲城,仍是湿漉漉的一片,在斜晖的照射下泛着星星点点的白光,微风拂来,好似是波光粼粼的湖面。此时已是春意阑珊,花树经了一场疏雨,自然难免绿肥红瘦的境遇。但眼下正是气候适宜人的初夏,万物生机勃勃又不乏清新脆嫩的色调,暮春的惆怅、落花的伤感也就无从袭来。 如若不是猛然间看到了幽僻处那一丁点似有若无的绿意,诗人这次登高观景也就流于常俗。但身处困境,眼睛与心灵总是善于发现与自身遭遇相若的景与物,那几株长于背阴处的幽草,久遭雨潦之苦,天气乍晴,余晖轻洒,它们细小平凡的生命也就陡然添上了无限生机,好似冥冥之中天意使然。 草木不张扬、不谄媚,也就从不被人注意,在角落一隅随着季节独自枯荣,这难免让诗人产生同病相怜之感。他有倾世才华却一直在幕僚中兜兜转转,本无意争权夺利,却陷入党争风波,在凄风苦雨中挣扎漂泊,如今又放逐到南疆。从前多是抱怨、愤懑、悒郁,但看到这被天公垂怜的幽草,更让他觉出珍重的要义。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一联,向来被视为巧于寄托的名句。王夫之有云:“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一联正是如此,诗人并未直言幽草即是自己的化身,也并未道明“重晚晴”与所思所想的密切关联,只是蜻蜓点水般将一刹那别有会心的感受,蘸着翰墨融入晚晴中,所谓不着痕迹、自然浑成,即是最高明的寄托。 人们对美丽而短暂的事物,多半在流连赞赏的同时,对它们的转瞬即逝伤感嗟叹、徒唤奈何,而诗人却觉得美好愈是短暂,愈应加倍珍惜。于是,他并不为晚晴的匆匆流逝悲伤,而是把焦点聚集在“重晚晴”上。看透了人间风云变幻,走过了山高水长,李商隐终究学会了从脚下的枯枝败叶中寻找生命的线索,珍惜眼前一景一物。 在黑夜中跌跌撞撞的人,才能懂得自然的慈悲和长情,即便这一切稍纵即逝,也要把它当成一场盛宴,做成一场狂欢。李商隐沉浮在动荡的时代,因此那些细密琐碎的欢愉,他比旁人更易看到,也更易把握。 此时,他站在高高阁楼上,看着雨后晚晴,天地澄清,风烟俱净,想着郑亚平日的倚重,以及官从六品的京衔,好似真的站到了人生的巅峰,视线也猛地辽阔高远起来。桂林之地,纵然远离皇城,但远离长安这个党争的旋涡,未尝不是一种精神解脱。于是,心情就伴着天气明媚晴朗起来。 虽然此时天地间只有自己,但他并不感到寂寞,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流注在小窗上,洒进去一缕橘色的光芒,也注入了一线光明与希望,让诗人心中铺满静谧与安详。诗人用“微注”二字,不仅仅将明朗欢愉景致的动态精细入微地描绘出来,更泄露了他超脱澄净的心境。 心亮了,世界也就变得明晃晃。自然界的启示,以及历经颠沛流离,看破人生百态后所积累的人生智慧,都让李商隐格外珍惜雨晴后的美丽。在夕阳的余晖中,鸟儿煽动着刚刚被暖阳晒干的翅膀,在天空中舞出轻盈的舞姿,飞回自己的巢穴。羁旅中人,漂泊不定,在官场的夹缝中左右摇荡,通常看到越鸟南飞,往往会勾起或浓或淡的思乡之情。但此时的李商隐,顿悟了“人间重晚晴”,伤感也就无处生发,唯有加倍珍视眼前这得之不易的一切。 命运自有安排,所以不必纠结于转角处是万紫千红,还是黯然荒芜,时光总会给一直走在路上的人一个恰当的交代与偿还。就像角落的幽草,在绵绵无期的雨季中,迎来了傍晚的余光。天意即是如此,李商隐走投无路时,也在南疆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少有人寻访的幽谷绝地,野花也会努力开出最绚烂的姿态,即便身处边境,那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又怎会轻易放弃绽放的机会。于是,李商隐以珍重的姿态,替郑亚撰写公文,处理日常事务,又奉命到江陵府拜会荆南节度使郑肃,并在途中整理自己的骈体文集《樊南甲集》二十卷并作序,史学大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极高,甚至认为只要《樊南甲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即便是全部遗失也毫不可惜。李商隐的才华,确实也配得上这般评价。遗憾的是,李商隐的文集现已所剩无几。 待他从江陵返回后,又被派往桂林西部的昭州郡代理太守。虽不是正式委任,但李商隐还是拿出堪与笔墨功夫相媲美的能力,施展治国理民的抱负,想要如白居易、柳宗元那样在穷山恶水的荒芜之地,理出一片水美食丰的田园。 诗人在这凄凉之地,唯一一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做了一次主角。纵然台下并没有多少的观众,却浇不灭他要致富一方的热情。原来,频频失去的人,是这样容易满足,他把郑亚的重视当作最隆重奢华的恩赐,在这样的境遇中,仿佛觉得逆转也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就让他暂时避在如此温存昂扬的梦中吧,至于醒来如何,那全是以后的事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zz/11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济南历城区抽检331批次样品,13个样品
- 下一篇文章: 江湖角逐,谁是餐桌上的四大下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