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有过养殖场生活或者工作经历的朋友,应该都见识过这样一个场景,养殖人员会把手伸进牛身上的一个大洞里面,然后往外掏东西,看起来就是一些刚刚吃下去的草料。

乍一看会以为是人直接在这些牛的身上切开了一个直通胃部的大口子,但牛看起来却安然无恙,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反应,按理说这么大一个开口就算不死也会痛得不行,为什么还能坚持这么久呢?

牛的四个胃

养殖人员把手伸进去的未知确实就是牛的胃部,不过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直接切开了一个开口,如果是那样,基本上跟杀掉这头牛也没什么区别了。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养殖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牛的饲养问题。

我们看到这些养殖人员从胃里面掏出来吃下去的草料,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都吃进去了又拿出来,岂不是浪费食物吗?

其实他们拿出来的只是多余的部分,也就是说这头牛正在面临消化不良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在牛的养殖中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它们对于食物的多少没有概念,如果养殖人员没有控制好量,就很容易吃得过多,最后难以消化。

你可能会说,消化不良这么点问题吃点药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在牛的身上开一个大口,不管是从成本还是风险上看都不划算,对于养殖户来说,成本的计算肯定是优先于养殖的决定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肯定是经过仔细思考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牛的消化不良并不是小问题,因为它们独有的消化系统,所以用一半的方法处理起来非常不方便,如果不通过这样的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这头牛最终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那么所有前期的投入也都白费了,所以即便这样的方法成本比较高,也有一定的风险,养殖户还是会选择给它们动这个手术。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要了解这一点我们要先对牛的胃部结构有一个认识。首先,牛跟人类以及大多数的哺乳类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的胃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三个,而是整整四个。

每一个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我们的认知中,胃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消化食物,一个胃肯定是够用了,为什么还会有三四个呢?

牛的四个胃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当牛把草料吃进嘴里之后,这些草料会先进入到瘤胃当中,这里空间最大,也是处理食物的关键环节,在长期的进化中,瘤胃已经找准了自己的工作重心,那就是处理植物的纤维素,目标就是要对这些东西进行软化,那么谁来做这个工作呢?

不是胃液也不是胃酸,而是生活在这里的菌群。

这个过程简单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草料被这些菌群分解之后,就没有一开始那么粗糙了,如果我们能够看见这些发酵状态的残渣的话,基本就是冒着热气的细碎草渣,距离能够排出体外还有一大段距离。

瘤胃做完这项工作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别的活了,下一步要交给牛的第二个胃,也就是网胃。

这个胃的工作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像流水线上分拣产品的环节一样,网胃可以把从瘤胃过来的草料过一遍筛子,把里面的异物分出来,确保只有草料进入下一个环节。

这些异物都有些什么呢?其实牛和很多食草动物都有这个问题,就是很容易误食一些身体无法消化的东西,比如石头,它们吃东西不像人类一样细嚼慢咽,食管又粗,所以吃下去也没什么感觉,但是到了消化的时候就会出问题了。

网胃要去除的就是这层风险,筛选完毕的草料按理说可以直接去第三个胃了,但是牛在这之前会再做一次反刍,就是把东西又呕回嘴里重新咀嚼一次,保证充分嚼烂后才开始新的操作。

第三个胃瓣胃要做的也不复杂,就是把这些草料当中的水分去除,然后才能进入到最后的环节,让皱胃来吸收其中的营养。

瘤胃插管手术

在这整个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瘤胃,因为菌群的分解和发酵会带来大量的气体,如果食物的量不多,一般牛是可以通过打嗝来排出的,但是一旦吃多了,气体就会淤积在里面,进退两难,如果不管不顾的话,很有可能就胀大到破裂,导致牛的死亡。

所以就有了我们看到的那一幕,养殖户会请专业人士来给这些牛做一个名叫瘤胃插管的手术。

因为开口很大所以必须全身麻醉,然后从瘤胃对应的表皮位置打开这个口子,再在瘤胃上也开出一个同样大小的洞口,通过缝合把二者连在一起,避免伤口愈合。

最后安装上一个可供人员无菌操作的装置,一旦牛出现胀气的问题,就可以直接从这里伸进去,把多余的食物掏出来,同时也实现排气的作用。

结语

一般来说,给这些动物进行这样的外科手术的风险算是不大不小,只要养殖人员注意操作,避免感染问题,基本上可以保证牛的正常生长,所以也就成为许多农场主的饲养选择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zz/1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