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bull晓东专栏听心的律
听心的律动,情的和鸣 ——以声音为关键词为《老山界》一语立骨 作者:陈晓东昨天,我把《老山界》确定为主题型文本,用“难”字为《老山界》一语立骨。今天,我想尝试一下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我想把《老山界》上成写作型文本,用“声音”为《老山界》一语立骨。 《老山界》描写战士们夜宿山顶时有一段对声音的描写特别出色——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对声音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如闻其声。战士们身临困境,而自己的耳中还能听到这么多美妙的声音,这正是内心革命乐观的投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才能听见什么。 我们从技巧的层面思考,作者是借助什么方法把声音描写的这么具体可感呢? 那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因为描写一种固定的声音,我们可用之词少之又少,而通过比喻,便可以将耳中所听和大千世界所有的声音相融通。我们在对声音描写的时候,时时有一种词穷的感觉,而这时候比喻就派上了大用场。 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听觉,我们一定会想到这样一个人——白居易!他的长诗《琵琶行》堪称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精品。我们来欣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你将白居易的诗浅吟低唱出来,怎么样?是不是感觉琵琶声就好像在你的耳边回响,轻、重、缓、急、柔、美,各种声音就在你的心头摇曳,这就是借助比喻写声音的神奇。我又想到了欧阳修的《秋声赋》片段——“欧阳子方夜半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融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这里还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借助波涛、夜雨、相鸣的金铁、衔枚疾走之兵将秋声写得如此动人心魄!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来写声音,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描写声音呢?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有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我们汉语词汇里有一些词本身就是模拟声音的,这类词就叫做拟声词。用拟声词描写声音上,著名作家贾平凹堪称专家。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风雨》。“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这看似平凡的拟声词到了贾平凹手里,竟有了这样神奇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场风雨的非比寻常。这正源自于贾平凹在选择拟声词上的独到眼光。再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运用“嘤嘤”“泠泠”写出了自己眼中的模山范水。你还知道哪些拟声词呢?除了借助拟声词,还有一种词经常用来描写声音,因为这种词在描写的时候能把声音描写的形象生动,大家一定猜到了,就是形容词。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鸟将潮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迎合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朱自清用“清脆、宛转”来形容鸟儿动听的歌声,用“嘹亮”写出了笛声清脆、响亮而幽远的特点。是不是我们的心也春意融融,跟着欢快起来了?这便是形容词的妙处!此外形容声音动听的词还有“柔和、亲切、天籁之音、余音绕梁、抑扬顿挫、珠圆玉润……”形容声音响亮的词还有“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雷霆万钧……”;形容声音杂乱无章“喧哗、嘈杂、人声鼎沸、七嘴八舌……”。《黄果树听瀑》描写道:那“哗哗”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贝司在奏鸣、在轰响。瀑声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里,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作者用“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千百架贝司在奏鸣、如雷轰鸣”等比喻描摩了瀑布雄壮的声音,让人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恢宏博大。最后还有一招效果出奇的好但是又有一定难度的方法,分享给大家。那就是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声音。所谓通感,就是打通感官之间的界限,用一种感官写另外一种感官。用通感写声音可以有以下角度——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声音像手指般的温柔,从你脸颊缓缓地流向你的耳朵。听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形象:“敛迹俯眉心自甘,高歌击节声半苦。”(李硕《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听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小巷各家院中植满花草,满巷淡雅的香气)忽然随风吹来飘忽的钢琴声......芬芳的音符款款飘垂,飘垂在小巷深处,犹如瓣瓣落花消逝在春水里。”有时又可反其道而行之,以听觉写味觉——苦味不浓,却如古庙钟声细远悠长,袅袅不绝,拖着一个飘不尽的余韵,荡气回肠,凄戚、惆怅,几乎使我泪下。”有时可以用听觉来写视觉——明朝一女诗人忽发奇想写过一首《听月》诗:听月楼高接太清,楼高听月正分明。摩空天初冰轮转,捣药铿锵玉杆鸣。曲罢霓袁音细细,斧柯丹桂韵丁丁。忽然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清新奇妙全在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变视觉的“赏月”为听觉的“赏月”。创造出一个一般人心中所有、笔下皆无的全新的月的形象,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情理之中。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了写声音的四种方法——运用拟声词描摹声音更恰切,运用形容词来描摹声音是声音更形象,运用比喻来描摹声音是声音与大千世界融通,运用通感描写声音,使听觉与其他感官产生共鸣,达到神奇的效果。但是这只是技巧的层面,别忘了我们的人,我们的心。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声音描写和人的心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大家操练起来,同时记住在我们再睁大眼睛,敏锐地观察世界的时候,别忘了同时内观自己,让自己的身与心和谐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听到听心的律动,情的和鸣。作者简介:陈晓东,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清澜山学校语文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市级骨干教师,市级读书先进个人,语文湿地栖居者。年开始进行“一语立骨教学法”研究,在中国教育报追光课堂网络平台面向全国语文教师主讲“一语立骨法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曾应邀到北京、山西、湖北、河北等地运用一语立骨法做课,执教公开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在清华附中清澜山学校“清澜杯”教学大赛中,三次获得一等奖。热爱写作,建立个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zz/8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天边草原乌拉盖middot电台版
- 下一篇文章: 8月7日林白带队北疆往北可可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