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怎样练成的十七匈奴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一、来历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开首写道: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我们要搞清"夏后氏”的来历。《史记.夏本纪》中有记载: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在帝舜时期是负责治水的大臣,因功劳大,舜将帝位禅让于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我们已论述到,中国的姓氏大多由国号或封地演变而来,"夏后"亦不例外: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 淳维正是夏后氏的一支,他们是怎么到了北方地区生活,不好考证。但他们是大禹的后代,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却是确定无疑的。且"匈奴"或为"淳维”,只是写法不同,在发音上略有差异,实则指同一族而已。这是时空的推移造成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当时,尚无少数民族这个说法,只是将居于中原地区的称为华夏族之正统,中原地区周边的称为蛮夷。唐尧虞舜之前即有"山戎”、"猃狁”、"荦粥",说他们居于北蛮,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迁徙。直到汉朝,才明确"汉族”这个概念,汉族之外者统称夷族。可能直到近、现代,方始有"少数民族”的说法。 二、习性 最遗憾的是,匈奴生活于北方的蛮荒之地,没有沐浴到中原文明,习性中缺乏礼义,充满了野蛮。司马迁在《匈奴列传》中写道: 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为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司马迁的这段话,概括了匈奴与中原华夏人的本质区别。 首先,他们虽然也偶尔耕田种地,但不像汉族人那样修筑城郭乡村居住下来,做长期的打算。 其二,没有像汉族那样创造文字书籍,传承历史,仅只口耳相传。这一文明程度的差别,便甩了他们好几个时空隧道。 其三,他们宽则随畜,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司迁说这是他们的"天性”,倒不如说成是野性。这是因为不知礼义而造成。不知礼义,唯利是图,也就没有耻辱之心,"利则进,不利则退”拿逃跑不当回事。这种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大约是他们灭族亡国的原因。 其四,没有孝道,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这样的野蛮社会,怎能不败于有先进道德标准的汉族? 其五,汉族人有姓氏,有名,有字,还有各种表谦敬的称谓。姓氏族谱形成了家族的历史,名、字及各种称谓分出了辈分、亲疏的礼仪,繁琐是繁琐了些,但使社会结构严谨,人伦秩序分明。 这样的文明社会,匈奴族群不具备,但在与汉族长期的接触中能不受影响吗?唐之后就听不到匈奴人的消息了。他们是被从肉体上消灭了吗?不是的。很大一部分归顺了汉族。与其说被消灭了,不如说被汉族同化了。说到底,他们也是黄帝的苗裔。 三、单于 从秦王朝到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际,匈奴强大起来。秦汉时的匈奴单于叫头曼,头曼打不过秦王朝,迁徙于漠北。等到蒙恬蒙冤而死,各路起义军正和秦王朝的军队作战,接着又是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打得你死我活,没有精力考虑匈奴之患。趁此机会,匈奴又翻越阴山,占据了河南地,即今河套地区。期间十余年时间,便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头曼单于的太子叫冒顿,他又娶了阏氏,生了个小儿子,于是想废掉太子冒顿,立小儿子为太子,因此将冒顿打发到月氏国做人质,然后又派兵攻打月氏,月氏一怒之下要杀冒顿。冒顿偷了一匹良马,骑着跑回匈奴领地。 头曼单于就此认为他儿子冒顿是个英雄好汉,让他统领万军。殊不知,冒顿对乃父生岀了切齿之恨,正在不动声色地用计谋置他于死地。《匈奴列传》中记载: "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者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 这个冒顿自立为单于。他当政时,是匈奴最为强大的一段时期,有控弦之士三十万,就连汉高祖刘邦都被他困于平城附近的白登,差点丢了性命。 从匈奴部族利益和安全的角度看,冒顿无疑是个强有力的单于,有胆量,有魄力,有心劲,有谋略,强大的中原王朝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就事论事分析,他的父亲头曼单于想置自己亲生儿子于死地,那么你不仁,我也就不义了。设计害死老单于,自立为王,也半斤八两,没什么可说的。然而本质却涉及到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废长立幼有可能给部族带来动乱,则冒顿的做法就不会遭到多数人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正确的。 而从中原孔子所倡导的孝道来看,冒顿之行为就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而头曼单于仅只糊涂而已。 可见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四、冒顿 冒顿单于,可谓匈奴王中的一代英主。他深谋远虑,明白轻重缓急,深通收放得失,真有点"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气象。 秦汉之际,不仅匈奴强大起来,东胡也变得强盛起来。东胡部族听说冒顿杀父自立,想找点茬子,便派使者和冒顿索要头曼的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 "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 冒顿却说: "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 随手就将千里马送与东胡。过不久,东胡又提出要单于的阏氏,即王后。冒顿又问群臣。群臣都愤怒地说: "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冒顿却说: "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 冒顿又毫不犹豫地将王后赠与东胡。东胡以为冒顿软弱可欺,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提出来要匈奴的一块闲置的土地。冒顿又问群臣。群臣中有的说: "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 冒顿勃然大怒,说道: "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那些同意予地的大臣都被砍了头。接下来: "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 从上面的记述可以看出,冒顿的城府极深,内心极为险恶。他的"两退一进"实为妙招:既激发了匈奴对东胡的愤慨,又麻痹了东胡而轻敌自傲。为后面的"一进”做好了准备。 他把匈奴群臣与东胡都给蒙骗了。这对维护匈奴国家利益和安全而言,是雄才大略。 灭了东胡王之后,冒顿又西进攻击了月氏,向南吞并了楼烦。 接下来,将秦时蒙恬所占领的匈奴土地全部夺回来,又向着汉关河南塞及朝那、肤施进军,一直攻打到燕、代,侵占了大量汉地。 当匈奴大肆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了匈奴时,才有汉高祖刘邦率大军往击匈奴的战事发生。 刘邦出师的天时不利: "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冒顿极具指挥才能: "冒顿详败走,诱汉兵。” 刘邦以为冒顿是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他骑兵突进,将步军甩了几天的路程。等到了平城,被冒顿四十万骑兵围在白登。刘邦没办法,采用陈平计,贿赂冒顿阏氏,阏氏劝谏冒顿说: "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冒顿虽智力超群,但其眼界、格局受其部落习性约束,并不想占领汉地君临天下,而是以抢劫为主,这是放刘邦生路的原因之一。冒顿大约也听说过刘邦在砀山斩白蛇的传说,将他当作了神。基于这两点,采纳了阏氏的意见,放了刘邦。 这一放不要紧,终于埋下祸根,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打得他们失去河套与河西走廊的根据地,逃到西域去了。 五、和亲 民间有"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说法。问题是何种情况下伸,什么境遇下屈?刘邦给出了答案。 解平城白登之围后,冒顿引兵而去,刘邦也引兵而罢。随后,刘邦便改战为和,这个"和”的主要方法就是"和亲”。刘邦派遣一位叫刘敬的大臣来操办此事,将宗室公主送去做匈奴单于的阏氏,再陪嫁大量"絮缯酒米食物",以求两国熄灭兵燹之火。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和亲,正所谓能伸能屈也耳。这个头一开,在几个皇帝中都是这样做的。 汉高帝刘邦死后,吕太后听政,冒顿单于给太后写信,出言不逊。吕太后气得想开战,诸将说: "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 太后一听,这仗打不成。打不成怎么办?硬的来不成,来软的:和亲,送公主过去。 孝文帝三年,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汉王朝的上郡。皇上派丞相灌婴率八万大军开到高奴,把右贤王赶出塞外。过了一年,匈奴单于又写信要复修和亲之事。孝文帝一想,和总比战好,便答应和亲。 冒顿死后,其儿子老上稽粥单于立,孝文帝又谴宗室公主嫁给新单于做阏氏。 匈奴单于吃着汉家的饭,还要砸汉家的碗。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人入萧关抢了大量财物。汉皇派遣十万大军将其赶出塞外而返还。接下来还是和亲。 那个匈奴的老上稽粥单于死,其儿子军臣单于立,孝文帝仍采用和亲政策。直到汉武帝即位的初期,仍然"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修了那么长的长城,就是想守护汉家百姓安宁,可是办不到。然后又和亲,和亲也没有完全消弥战争,但换来了汉王朝从高祖到文帝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虽然多位宗室公主遭罪了,但国家总算缓了一口气。增强了国力,有了攻战的条件。 六、五原 五原这个地名出现于《史记》中,比较晚一些,此前的"荒服"、"林胡”、"楼烦”、"北假”、"河南地”、"高阙”、"高奴”、"新秦中”等,都与今五原有关,不是五原,就是五原附近。匈奴的根据地,应该就在这一带。 汉武帝时期,朝廷设了一个"卖马邑以诱单于”的计谋。匈奴单于率领十万骑兵己入武州塞,很快进入汉朝三十万军的埋伏圈内,但被侥幸织破,跑脱了。 "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汉武帝在暗中准备了四路人马: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公孙贺出云中,公孙敖岀代郡,李广出雁门,分进合击匈奴于关市下。 第二年,卫青复岀云中,西至陇西,击胡人楼烦、白羊王于河南。 "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引文中的"河南地”,就应该是现在的五原。"朔方”即朔方郡,今五原属朔方郡西部地。 到了汉之元朔三年,骠骑将军霍去病闪亮登场: "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两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 这两次岀征河西走廊,打得匈奴溃不成军,只知抱头鼠窜。 这年秋天,"骠骑将军之岀代两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走。骠骑将军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这个骠骑将军实在太厉害了,杀人头如砍瓜削菜。然而这是伟大的军功,封狼居胥山,禅姑衍山,留下了千古不朽之名。难怪有人说华夏族已亡四分之三,活下来的都是贵族之后。此言不谬,不是贵族岂能繁衍于今! 七、貳师 "五原”这个区域名称,于《匈奴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记载: "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 引文中的五原,是指五原郡。卫青析九原郡为二,始有五原郡和朔方郡。就是说,从包头到额济那旗,都有汉军防守。 所谓"贰师”,是西域大宛国的一座城的名称。汉武帝派李广利到宛国贰师城取汗血宝马,故称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贰师将军李广利攻下大宛国,将几千匹汗血马连雄带雌都赶往五原饲养,当时五原是汉王朝理想的养马场。 李广利又令因杅将军在宛国筑受降城。汉王朝听说在宛国筑受降城,认为太遥远。那么宛国在哪里?在今帕米尔高原之阴、费尔干那河流域,现在中亚那五个"斯坦”国一带即是。 贰师将军远离中原,在外连年征战,但结局很不好: "贰师闻其家以巫蛊族灭,因并众降匈奴。” 后被匈奴所杀。 至于匈奴此后的情况如何,那是后话。太史公就写于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jb/12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人有必要长那么高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