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家人、亲友和70/80年代出生的朋友们)

(1)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青春韶华总是易逝的东西。

身处其中,总以为它可以随意挥洒、用之不竭。

人到中年,再搜寻它悄然远离的踪影时,才发现在感慨岁月如白驹过隙之余,仅剩下一片片支离破碎的零乱回忆……

从懵懂婴幼童年,到烂漫少年青年;

从骄横顽劣恣意妄为,到内敛务实幽默淡然;

从初入职场意气风发,到人过中年风吹雨打。

回首来时路:也曾哇哇啼哭、蹒跚学步,也曾调皮捣蛋、撒娇任性,也曾苦涩自卑、消极厌世,也曾得志意满、放荡不羁….…

驻足稍沉思:有过当众口吃的尴尬苦恼,有过自闭害羞的中学时代,有过艰难困苦的大学生活,有过彷徨失落的单恋岁月,有过卧薪尝胆的山沟经历,有过万里缘牵的浪漫爱情……

在撰写《苏邳八义集小镇与过年有关的趣事》的系列文章时,回想童年快乐往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40多年间,大环境是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最波澜壮阔的一段岁月,小环境是在时代的潮涌中,个体也随之经历酸甜苦辣、激荡起伏的半辈子人生。

这些天来,心中颇不宁静,时时被一种情绪所激荡、所牵引、所燃烧!甚至于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冥冥之中好像有一双手在引导着我,感召着我,激励着我!

我以为,是时候写点较为长篇的文字了,借此纪念已然过去的四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借此总结曾经的喜怒哀愁、酸甜苦辣,借此感谢勤劳善良、友善诚挚的家人亲友,借此平复久已浮躁难以自抑的内心,躲在繁华都市一隅,为我的故乡捎去无尽的乡愁。

(2)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作为70年代后生人,我们正处在传统与变革的过渡,年轻与成熟的边缘。

90/00年代生人认为我们这一拨人老土、过时,50/60年代生人又曾觉得我们幼稚、反叛。

我们享受着与时俱进的繁荣,又无法忘怀儿时的清贫;经历着社会的激烈变革,又承担着家国的双重责任;体会着新潮思想的频频冲击,又不愿放弃自小形成的价值观;亲历北京/广州亚运会、北京夏季奥运会、冬奥会、航天航空的辉煌,也有南联盟大//使馆、王//伟撞机等事件,更有男.足一如既往的稳定成绩。

在社会群体的分级上,70年代后生的人,是顾全大局、恪守传统、隐忍担当、甘于奉献、不忘传统的一拨人,也是保持个性、勇于开拓、懂得享受、思想鲜活、愿意改变的一拨人!

我们心中仍残留着一些苦难生活的基本印象,有着对社会、国家的命运有着真诚的关怀,作为一代人群迅速崛起、又将被80/90后替换下历史舞台,在完整地扛起某一个历史阶段内的责任后,不知不觉中,我们将进入中老年。

我们基本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商品经济发展脉络,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吸纳和消化,已经超过前面几代人,并且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最终形成了一个融合都市、乡村的新文化传统。

相对于前辈,我们是务实的群体,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和传统体制的关系最暧昧,受时代变迁和物质文明的双重影响,世界观中包含了“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需要在利益导向中找到明确的生命价值和心灵归属,需要对传统文化和网络时代作出新的判断和解读,需要在历史的新旧交替中挑战旧秩序、争取话语权。

(3)

“知易行难”,对“文章千古事”尤其如此,即便是确定文章的篇名。

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埋头沉思了几乎一天,总是难以决断,想了大概几十个名字,比如“四十不惑、白描匆匆四十年、走出八义集、摸着石头进城、轨迹、变迁、岁月如歌、苦难涟漪四十年、踏歌而来、脚步匆匆、一路走过不能回、追梦人生、追梦九部曲、半生功名尘与土、青春回眸……”,总感觉还是难以贴切地概括过去笃笃悠悠的岁月。

吃罢中饭,徜徉在楼前的偌大草坪中,看着绿油油、柔嫩嫩的小草,仍为文章的题目所困扰。触景生情,忽然记起小学二年级学过的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多年前也曾读过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开篇有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毛主席很欣赏这部书,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为。

抬头顿悟:无论是菜根,还是草根,都深埋在贫瘠的土里不屈不挠地奋力生长,虽无机会沐浴阳光雨露、清风明月,还常常任人践踏遭人冷落,却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自己的天空下傲然挺立、笑对人生!

将此文暂定名为“草根时代”吧。

那些承载着生命之重、浸没着感情之深的鲜活又真实的岁月,尽管悄然流逝一去不返,却无时无刻不在睡梦中再次闪现!给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作为《草根时代》中的一员,从苏北农村出生到走进繁华都市的四十五年间,其中经历的变迁、动荡、交锋、困惑的心路历程,正是这一代人所一样感同身受的。

将此文献给我的家人、亲友和70年代后生的所有朋友们!

八义集开篇谨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ry/1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