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l电影《掬水月在手》剧照

年10月16日,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影院上映。豆瓣评分8.4分,该片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科教片奖。在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时,开票5秒即售罄,成为此届北影节的现象级影片。

图l电影《掬水月在手》海报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主角叶嘉莹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之中。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叶嘉莹是谁?为了让大家快速了解本篇文章主人公的情况,我们先来看几个她的重要称号:

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研究、古典文学大家

席慕蓉称她为「诗魂」

痖弦赞她为「穿裙子的士」

教书育人80载

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

弟子中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等

加拿大皇家学会史上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中华诗词学会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年“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在自媒体公号里,给叶嘉莹最多的标签却是“裸捐万的老师”。

图l叶嘉莹在吃饭

而她自己的生活,则是一箪食一瓢饮。对于外界关于她捐款的热议,她给予了一句回应:“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在全世界的汉学家眼中,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图l图为叶嘉莹

众多身份中,叶嘉莹最喜欢的是“老师”这个称呼。“我天生就是要教书的”,这一句在回忆录《红蕖留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话贯穿着叶嘉莹起承转合、一世多艰的人生,学为人师,九畹滋兰始终是她内心的坚守。

这些盛誉、头衔,甚至热度,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叶嘉莹在文学史上的坐标、地位、她对于续断传承古典诗词的重要影响力,却都在《掬水月在手》中被尽量淡化。

图l电影《掬水月在手》剧照

这也是被影人评提出质疑的地方,却可能也是叶嘉莹一生所追求的。

图l电影《掬水月在手》片段

对《掬水月在手》这部纪录片,评判迥异。有人欣赏它的节奏,和对叙事时间和空间形式上的探索,也有人无法忍受这种拖沓和冗长,将之视为为了突出清奇淡雅而过度追求阳春白雪。

图l电影《掬水月在手》剧照

而主角叶嘉莹,将一生颠沛流离的遭际,最终活成了诗的模样,绚烂至极而又归于平淡。懂就懂了,不懂又何妨。

图l电影《掬水月在手》l剧照

图l电影《掬水月在手》l剧照

《掬水月在手》采用了一种非常少见、大胆的结构。除了必要的传主自述和侧写采访外,运用了大量唯美空镜:寺庙、壁画、浮雕、铜镜、山川四季;《嫦娥》一诗搭配洛阳雪景,《锦瑟》却又转到陶器之美。孙甘露评价:“它根本就遵从了文学的修辞,遵从了古诗词的韵律”。

图l陈传兴(左一)与叶嘉莹(左二)合影留念

叶嘉莹选择了陈传兴导演来拍摄自己一生唯一一部纪录片,而陈传兴又选择了用影像写作的诗来表达一位表达古典诗歌之美的诗学家,三重关系之间所看重的,都是这种诗意的密码。

图l图为叶嘉莹

这也很符合中国文人的一种雅好:吟的是“取次花丛懒回顾”,要传达的却是没吟出来的后半句“半缘修道半缘君”,重点全在对典故的心照不宣。

某种意义上,《掬水月在手》拍得这样淡,也是因为叶嘉莹本人就追求这样淡。

图l图为叶嘉莹

那么我与叶嘉莹又有何不解之缘呢?

大家都知道:年年底,我的母亲竟溘然长逝。那年母亲53岁,我21岁。年少丧母,我是怎么走过来的?正是叶嘉莹先生的录像视频一直陪伴着我,更是叶嘉莹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然而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所以我对于叶嘉莹先生的生平际遇可以说是非常的了解。陈传兴导演把叶嘉莹先生的生命历程拆分成了六个章节,从门外、脉房,到内院、庭院,层层往里直至厢房,最后到达“空”。但空不是空无,空是自在。陈传兴导演以叶嘉莹魂牵梦绕的四合院为出发点,真是妙不可言,不愧是大家手笔。

因为我自己真真切切地从叶嘉莹先生身上中得到了力量,所以我一定要把叶嘉莹先生的事迹分享给大家,希望的是这篇文章哪怕现在对大家没有用处,但是以后如果某一天对大家有一丁点的影响,那真的是极好的善果了。

这篇文章我思考再三,最后决定把叶嘉莹先生的生命历程用“莲花”的形象来向大家介绍,分别包含:根、茎、叶、花、莲蓬这五个章节向大家报告。为什么我会选择莲花呢?大家读完文章便可知晓答案。

古代孟子说过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以要介绍叶嘉莹,我必须先要介绍她所处的时代。

叶嘉莹生于年,彼时的中国有南北的战争、有军阀的混战、有袁世凯的称帝、有张勋的复辟,那时的中国充满了战乱,各地方都是军阀,各地方都有土匪。战争中的人是苦难的,我们先看晚晴时期一位重要的词人朱祖谋先生写的一首小词《小重山》,大家感受一下战争的感觉:过客能言隔岁兵。连村遮戍垒,断人行。飞轮冲暝试春程。回风起,犹带战尘腥。日落野烟生。荒萤三四点,淡于星。叫群创雁不成声。无人管,收汝泪纵横。我不是要讲朱祖谋先生的词,而是借他的的这首词来说明叶嘉莹所出生的时代是军阀混战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察院胡同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在悬挂着“进士第”匾额的四合院里长大,家里保留着满族的“花盆底”和“阿玛”的称呼。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出生在夏天,阴历的六月,因为六月是荷花的月份,所以叶嘉莹的小名就叫“荷”,有时她的母亲还会叫她“小荷子”,所以叶嘉莹从小就对荷花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这个三代同堂的四合院颇有京华意蕴,古香古色,书盈四壁承载了叶嘉莹的整个童年,正是在这里,她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深受旧学熏陶,度过了她诗词创作的萌芽期。作家邓云乡描写她的旧宅“……一位和善的老人,坐在书案边,映着洁无纤尘的明亮玻璃窗和窗外的日影,静静的院落……这本身就是一幅弥漫着词的意境的画面。……我想察院胡同那所大四合院旧时的宁静气氛,对她的影响一定是很大的吧”。(《女词人和她家的大四合院》)

叶这个姓可不简单,是“叶赫那拉”的简化,清朝的慈禧太后以及词人纳兰容若(纳兰是那拉的另一种译法),都属于叶赫那拉氏,叶嘉莹也曾在自述中也说“我与纳兰同里籍”,对诗词的爱好兴许已变成了叶赫家的一种文化基因,借同一血脉传了下来。

图l叶嘉莹(中)三岁时与小舅李棪(左)及大弟叶嘉谋(右)合影

叶家是书香世家,叶嘉莹的祖父是光绪年间的满汉翻译进士,当过工部员外郎。伯父叶廷乂,旧学修养深厚,早年留学早稻田,后来成为一名中医。伯父也酷爱吟咏,叶嘉莹尚在牙牙学语时,就跟着伯父咿咿呀呀地学念诗,稍通人事,便对着庭院里的花花草草学作诗,伯父亲自教她平仄声律,并为她修改诗作。叶嘉莹父亲叶廷元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在国民政府航空署任职。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便与众不同。叶家藏书甚多,多有人慕名来查阅、借书。虽足不出门,却可读万卷书,虽无喧嚣热闹,却有悠悠诗韵萦耳。

图l叶廷元(叶嘉莹父亲)

叶家推崇传统“诗教”,重视古典诗书诵读,叶嘉莹幼年时第一本开蒙读物便是《论语》。姨母给叶嘉莹姐弟开讲《论语》的第一天,便举行了拜师仪式,还拜了孔子的牌位。从那时起,一种敬畏之感便存在于叶嘉莹稚嫩的心灵中。“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中国的传统,叶嘉莹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一直都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她说,这也是对诗词、对诗人的一种敬畏。

图l叶嘉莹姨母(左一)和叶嘉莹母亲(左二)合影

叶嘉莹的父母认为,儿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典诗书,于是十岁之前,叶嘉莹就在这个宁静的院子里,学“四书”,学书法。启蒙老师是她的姨母,父亲有时会教她读简单的英文。全家人都喜欢读唐诗宋词,她的字帖上写着白居易《长恨歌》,她的伯母教她读《唐诗三百首》,她的伯父给她讲各种诗词掌故,后来还教她写诗,正是这样的教育,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诗词文化的种子。

叶嘉莹读初二的时候,赶上了卢沟桥事变。小的家庭在国家大变动时期下,总是显得无能为力。于是其父亲跟随国民党南下,从此与家中失去了联系。

窗前的修竹、阶下的秋菊、庭中的榴花、檐上的新月、夜间的蝉鸣,庭院中的景物成了她最初写诗的主要题材。十五岁那年,叶嘉莹曾经将一丛绿竹亲手移植到自己的窗前,随即写下了一首《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我们开头也说了,叶嘉莹的小名叫“荷”,所以她本能的对有关荷花莲花这种花,对于古人写的有关荷花莲花的句子就特别的感兴趣。她偶然间,看到李商隐送给一个名字叫作臻的修道法师的一首诗,题目叫《送臻诗》,两首诗,我们来说其中一首:

李商隐最后两句引用了佛家的一段故事:人的毛孔有无量数的毛孔,释迦佛的每一个毛孔上,都会生出一朵莲花,每一个莲花上都会坐着一尊佛。叶嘉莹年看到了这首诗,彼时年仅十六岁的她写下了《咏莲》:

年,叶嘉莹17岁考上大学那一年,她的母亲就去世了。当时因为战乱,她的父亲一直随军队在后方,所以多年没有音信。这期间,叶嘉莹得了肺积水,母亲寝食难安,操持一切,而他们一家又在沦陷区,母亲郁郁成疾,身体日渐衰弱导致腹部长瘤,需要动手术,那个时候天津有租界,所以动手术的技术可能会比较好,所以叶嘉莹的母亲由叶嘉莹的舅父带着去天津看病。

图l李玉洁(叶嘉莹母亲)

开刀之后,效果不好,染上了败血症,生命情况随即转为病危。这个时候,已身处弥留之际的母亲不放心在北京的孩子们,坚持要回北京。所以,她在由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上去世了。

在大的国家危难之际,个人的小家又突遭大的变故,悲痛交加的叶嘉莹写下了八首《哭母诗》:

医院时,叶嘉莹欲随往,母亲力阻之下,不料竟成此毕生恨事。

叶嘉莹说那时最痛苦的就是听到棺材盖时敲钉子钉死的声音,这声音意味着从此天人永隔。“悭”是吝啬的意思,就是说老天爷怎么那么吝啬,怎么给她母亲那么短的寿命,她母亲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四岁。

彼时的叶嘉莹不仅认识了战争,也认识了离别,更认识了死生,人生就是如此。

图l叶嘉莹(年)

她母亲去世之后,本来父亲已经几年没有任何联系了,年寄来了一封信,但是母亲已经去世了,于是叶嘉莹摇笔写下了一首《母亡后接父书》:

时间来到年,叶嘉莹整整二十岁了,她写了六首冬日杂诗,我们今天来说其中一首:

当时她还在沦陷区,我们抗战是年才胜利的,所以年的那年冬天,我们特别的艰苦,大家都过得非常的艰难。叶嘉莹当时吃的是一种混合面,其实她也不知道那种面叫什么,就是老舍《四世同堂》里面齐老先生的曾孙女不肯吃的那个酸酸臭臭的面而饿死的,又酸又臭、黑黑黄黄的不知道怎么吃,用一点辣的杂酱搅拌在一起,把气味盖下去才能下咽。

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在北平的佑贞女中,开始了长达一生的教学生涯。因为她自身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得听课的学生,也产生了对国文课的热爱。于是,陆续有人请她去兼课。其间嘉莹同时教了三个中学五个班的国文,每周三十个小时。因为和同学们对国文课的共同热爱如此沉重的工作量,叶嘉莹丝毫没有感到辛苦。

年时,叶嘉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由于叶嘉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教她唐诗宋词的顾随先生不但对她非常器重,就连她的英文老师也对她喜爱不已。

图l叶嘉莹辅仁大学获奖证书

图l年,顾随与41级女生合影(右八为叶嘉莹)

为了表达这种喜爱,英文老师甚至将自己的堂弟赵东荪介绍给叶嘉莹,希望叶嘉莹成为她的弟媳。

图l叶嘉莹辅仁大学学士学位照

当时叶嘉莹已经大学毕业在北京教书,赵东荪在秦皇岛做事。他一见叶嘉莹,就惊为天人,于是经常坐火车赶到北京来看她,甚至为此还弄丢了工作。

虽然赵东荪的追求,并没有使叶嘉莹感受到一种强烈甜蜜的爱情,但叶嘉莹是一个非常传统而善良的人,他觉得赵东荪为了自己生病失业,不管怎样,她对他都是负有责任的。她虽身为女子,可是古诗书里名士之“义”在她身上有很深的浸染,她不忍心拒绝一个正值潦倒中的人。后来,他的姐夫帮赵东荪在南京联系了差事,但赵东荪执意不去,除非叶嘉莹答应他的求婚,和他一起去南京结婚。为了这份责任,叶嘉莹决定与他订婚。

叶嘉莹没有民国初年女词人吕碧城所说的那种"不遇天人不目成”的爱情,年便匆匆赶去南京与赵东荪结婚,3月29日,他们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是男方的姐姐请他们吃了个饭,并且拍了几张结婚照。这也是鲁豫采访她说到这件事情时,鲁豫说这个行为很像是朋友之间讲义气的意思,叶嘉莹点点头表示赞同。

南京在叶嘉莹的印象中是非常美丽的地方:六代豪华、六朝金粉。叶嘉莹到南京的时候是年,当年的冬天是国民党撤退的时期,所以那时的南京物价飞胀,她所经过的南京太平路上,商场的货架上都是空的,商家都不卖东西,卖东西他们就亏钱,比如说早上可以打一斤油,晚上连半斤都打不到了,当时又有亲友时常来信询问其近况,所以她写了一套曲子《越调斗鹌鹑》:

当年11月,叶嘉莹夫妇随赵东荪的姐姐一家来到了台湾,她未能像老师所期盼的那样,“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非孔门之曾参”。反而在历史的江河中,“随命运拨弄和抛置”。年的冬天,彼时叶嘉莹已经怀孕。一日,赵东荪发现叶嘉莹下面流水,医院,医院,但赵东荪医院就走了,不再问叶嘉莹的事情了,就没有再回来。叶嘉莹从天没有破晓一直坐到天黑,以至于叶嘉莹当时的羊水已经流光了。之后赵东荪的姐姐匆匆赶来把叶嘉莹用吉医院,医生晚上九点钟给打了催生针,一直到第二天下午一点钟叶嘉莹才生产,诞下女儿言言。

年12月24日平安夜,赵东荪来看望叶嘉莹母女。第二天一早,来了一批海军军官,就把赵东荪抓走了,并且强加给他“间谍”的罪名。第二年六月,彰化女中刚刚结束期终考试,便来了一批彰化警察,把叶嘉莹带着不满周岁还在吃奶的女儿连同校长六人带走接受审讯。警察局长看叶嘉莹抱着孩子且叶嘉莹的经历简单直白,更重要的是叶嘉莹不懂政治,警察局长便大发恻隐之心,把叶嘉莹放了出来,其她的女老师有的被关了好几年。

叶嘉莹被释放后,不但失去了工作,还无家可归。为了生存,她只好抱着嗷嗷待哺的女儿,去高雄投奔丈夫的姐姐。

那时,大姑姐家条件也不好,房子根本不够住,叶嘉莹只能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走廊里打个地铺,然后天不亮就赶紧爬起来将毯子收拾好。中午,为了害怕孩子哭闹影响主人休息,只能抱着言言到房子外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来回踱步,消磨几个小时。

图l叶嘉莹与女儿

在那段最黑暗无助的日子里,饱尝丧母之痛的叶嘉莹,想到自己离开大陆,漂泊到台湾,却一朝罹祸,经历白色恐怖和政治迫害,境遇凄惨,不由地万分辛酸,写下《转蓬》:

三年后,丈夫终于从狱中出来。可是她等来的不是安慰和依傍,而是一个性情大变,暴戾无常的男人。他不但经常酗酒,而且无端发火。一年后小女儿出生,赵钟荪动怒更频更甚,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也常常没干多久就被辞退回来。

丈夫失去了工作,她靠在中学教书的收入养活全家。一次课堂,讲到《淝水之战》里苻坚的云母车。下课后,她搭公共汽车回家,等车时,由“云母车”想到李商隐的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经历了患难,她和诗人有了心灵上的共鸣,体会那种孤独、寂寞和悲哀。

回到家,她又是那个擦地板,架着竹笼在炭火上为女儿烘烤尿片的人。家里地方促狭,她在走廊边的一个小桌子上备课,椅子一半在屋里,一半在走廊。

为了养家,纤弱的叶嘉莹拼命四处兼职,繁重的教课工作使得叶嘉莹每晚回到家都感觉疲惫至极,整个人似乎累虚脱了,就连说一句话的力气都没有。回到家里还要因没有做好家事面对夫权的责怨,她后来累出了哮喘病,一呼一息都有掏空般的隐痛,常是夜不安寐,噩梦连连。

每每这时,叶嘉莹多么渴望失业在家的赵东荪,能为自己倒一杯水,能为自己做一顿饭。但叶嘉莹很快就发现,这是一个多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面对这样的家庭生活,叶嘉莹的心彻底碎了,也真正绝望了。她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为了义气,做出结婚的那个错误决定。

她知道这个决定会影响她的一生,但是她既不愿向别人倾诉自己的不幸,更无法反抗命运。

在最不堪重压、最痛苦绝望的时候,叶嘉莹甚至不止一次的想打开煤气,一死了之,但最终她放弃了这个念头。

因为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旧式教育,这个教育让她一直谨记,作为女人首先要遵守妇德,而遵守妇德便是要学会隐忍。甚至对于身边那个朝夕相处却无法与她共经风雨的人,她也没有产生过离异之心,全然是她在养家,可她骨子里还是有很深旧式女子的顺从观念。

但这个隐忍不是让自己走向毁灭,而是在隐忍中坚持自我,成就自我。说起她的先生,叶嘉莹最重的一句话就是“他这个人”。

图l叶嘉莹在“唐宋词系列讲座”上

图l上个世纪50年代,叶嘉莹与台大中文系学生合影

丈夫性情会变得更加暴戾。晚上,她梦见过自己和两个女儿被丈夫打,陷入遍体鳞伤的弥留境地,梦到母亲要接自己回家,困在一片芦苇荡里找不到路。

因为悲观的心境,她那段时间喜欢读王国维提到的极为悲观的词。这也是她讲授诗词的特点——无论讲诗词还是写论文,都是有自己真的感受、真的体会才会写出来,讲出来。

图l叶嘉莹在王国维故居前

“后来我谅解了他,是想到王安石的一首诗《拟寒山拾得》。”她记住的与原诗有出入,但她更喜欢自己记住的诗句:风吹瓦坠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短短四十个字便可将一个人从自杀的边缘拉入正常之中,将一个小我的叶嘉莹带入到为人类传承古典诗词的大事业之中去,这就是中国诗词的力量。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一句,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

年,叶嘉莹受台静农邀请到台大讲古诗词——有个细思恐极的细节是,她的恩师顾随曾写了一封信向台静农推荐自己这位得意门生,可她一直到丈夫去世,才在遗物中看到了这封没用上的推介信。

直到晚年时,赵钟荪看到妻子讲课的录像带,还会惊奇地问:“这是你在讲课吗?下次我也去听好不好?”陌路如此。

叶嘉莹从不向旁人透露自己的不幸,外表平和。回忆起叶嘉莹,台湾诗人痖弦想起两件事:一件是在台北远东电影院看电影,他看见相隔不远的走廊上站着一位女子,身穿米黄色风衣,围着淡咖啡色丝巾,衣着合身,清雅脱俗,对周围乱糟糟的人群视而不见似的,如“空谷幽兰”,神情则“意暖神寒”。几十年后他才向叶嘉莹本人确认,那晚在电影院看见的女子就是她。

年龄大之后,有采访时,她说:我这个人是有点傻瓜,跟现在那么聪明的女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她答应,仅仅是因为她觉得赵钟荪丢掉工作和自己有关,他常常跑回来看她。她虽身为女子,可是古诗书里名士之“义”在她身上有很深的浸染,她不忍心拒绝一个正值潦倒中的人。也是在她92岁那年,鲁豫问她:如果回到当年,你还会做这个决定吗?她想了想说:我可能不会。又很坚定地:如果回到当年,我不会,我不会。

直到耄耋之年,她还说:“爱情诗词里那种几近无法言传的幽微美妙,我都可以讲得很好。可是我自己,从来过没有真正的爱情体验。”没有爱情,却有了婚姻。不“目成”的,一言难尽的婚姻。

年她送走了恩怨大半生的赵先生。丈夫临去世时,想要握叶嘉莹的手,叶嘉莹也伸手握了。叶嘉莹写了首诗:“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我们接着叶嘉莹携女被捕幸而被放出来之后讲,叶嘉莹不敢在公立的学校读书,只能找了一个私立的中学教书,带着女儿,丈夫两三年没有出现,面对别人的猜疑,因为丈夫被扣的帽子是“思想问题”,所以叶嘉莹不能有任何解释,她写了一首小诗:

她说自己是中岁心情忧患后,可是彼时的叶嘉莹才二十七八岁。丈夫被关三年后归来,次年生下次女言慧,全家由台南迁到台北。巧遇台湾大学任教的两位叶嘉莹的老师,遂把叶嘉莹推介到台大任教,同时又在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三个大学教授诗选、词选、杜甫诗、历代文选等。不止白天,晚上还有夜间部,周六还在电视广播教授古诗。这被西方的汉学家注意到了,所以密西根大学要和台湾大学交换叶嘉莹。随即叶嘉莹在有繁重的工作情况下,又被安排到专门训练出国的一个英文培训班。学了一年,年有一个面谈,美国哈佛大学的海陶玮先生见到了叶嘉莹,遂邀请叶嘉莹到哈佛大学任教。密歇根九月开学,台大六月放假,中间的时间就到哈佛大学做研究交流。

年,两年的交换期结束,叶嘉莹要回台湾,哈佛大学要留叶嘉莹,台湾的大学还有自己的老师与学生,台湾也还有自己年老的父亲,所以叶嘉莹坚持要回台湾,叶嘉莹写了三首诗:

叶嘉莹只身一人回到台湾,哈佛让叶嘉莹给父亲办护照,然后把父亲接到美国照顾,于是她去台湾的美国领事馆申请签证,领事馆的人提出质疑:你的女儿在国外,你现在要把你父亲接出去,你这不是移民吗?说着就拒绝了叶嘉莹的申请。无奈之下,叶嘉莹给海陶玮打电话说明情况,海陶玮给叶嘉莹出主意:把旧护照登报说明已遗失,另外补办一个新护照,之后不要台湾领事馆,直接到加拿大领事馆申请,这样回美国就容易了。他们来到加拿大领事馆,加拿大的领事馆也提出质疑:你们在台湾就可以申请了,为什么要来到我们加拿大来申请,说着也拒绝了叶嘉莹的申请。此时叶嘉莹已经没有退路,叶嘉莹要去哈佛教书,所以台湾的大学不再续聘叶嘉莹,也意味着没有宿舍,台湾是回不去了,美国也去不了了。左右为难的叶嘉莹给哈佛大学报告了此事,之后海陶玮给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打了一个电话,恰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收了两个学生,他们研究唐诗,需要一个研究生的导师。所以后无退路的叶嘉莹只能硬着头皮接受用英语教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工作,为家,不为别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叶嘉莹爱国,教古典诗词,为什么还跑到加拿大去的原因。

叶嘉莹用中文教中国的学生,她可以随便“跑野马”,用蹩脚的英文教外国人,她只能每晚熬夜两点钟,查着生字备课,查着生字看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不过,天生就是教书材料的叶嘉莹,短短半年时间就拿到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书,这在加拿大史无前例。

彼时的叶嘉莹非常想回国,以至于经常梦到两种梦。一种梦:梦到自己回家,用母语给中国学生讲课;另外一个:就是梦到回到辅仁大学后面的后海什刹海,她和自己的同学骑车去找自己的老师,可是,后海长满了芦苇,他们怎么也走不出去。

叶嘉莹很少为了写诗而写诗,很多也是梦中梦到的诗句,她在梦中讲着诗词,醒来的时候,有的能记着,就赶紧拿笔写下来:

有的时候她只能记住其中一两句,所以她用了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李商隐的诗加上她能记下的句子组成一首诗:

年,中国与加拿大建交,于是叶嘉莹给北京的弟弟,写了一封信,终于与家人,取得联系。尼克松访华,家里特地买了一台大电视。大家都想看一看北京,看一看故乡。

终于在年,半百的叶嘉莹,独自回到久别的故乡。从广州飞往北京的航班,一入北京上空,叶嘉莹的泪,止不住的流。二十六年的等待,莫疑此景还如梦,今夕真知返故乡。四合院成了大杂院,"进士第”的匾额不见踪影,石狮子的头被砸烂,大批藏书,茫然无存。最盼望见到的伯父和顾师,也已随风而逝。叶嘉莹特想把这些年的成绩,像交卷一样,让伯父和老师,看上一看。

在上海,叶嘉莹看到大字报,还在批孔批儒,只觉自己所学的诗词,在国内,是没有用武之地了。但祖国的一切,仍让叶嘉莹很兴奋,两个月的停留,欣然写下一首《祖国行》,以示纪念。

本计划年再次回国,因唐山大地震受阻。可就在这一年,叶嘉莹的大女儿言言夫妇遭遇车祸,双双离世。

年3月,52岁的叶嘉莹在美国东部参加亚洲学会。叶嘉莹从温哥华来到多伦多,见到长女,女婿。女儿还张罗给妈妈做吃做喝,带妈妈到处走走。然后叶嘉莹坐飞机到费城看望小女儿。三天后叶嘉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立即飞往多伦多,处理儿女身后事。回到温哥华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又是诗歌,为她抒解:

女儿的离世几乎彻底改变了叶嘉莹的后半生,家庭已经不再是她所谓的牵绊了。

“她觉得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带走了她的女儿。”《掬水月在手》副导演沈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她要这样去说服自己或这样去相信自己接下来的使命,其实是以他的亲人的离去为代价的。”

诗词帮助她缓解丧失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年,叶嘉莹夫妇和幼女言慧,回国探亲旅游。在去西安的火车上,看到一个年轻人,读着《唐诗三百首》,叶嘉莹高兴得不得了。参观长城,嘉莹买到一本不公开的《天安门诗抄》,就觉得中国真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历经劫难,还是用诗歌表达自己。当地的导游,一边解说一边背诵古人的佳句名篇。这一切,都让叶嘉莹感到,自己用所学,还可以报效祖国。

年暮春,叶嘉莹回到加拿大,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立即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寄信的路上,叶嘉莹要穿过一大片树林,看着满满的落日的余晖,心里满是想回国教书的迫切愿望。因为她一生都不是自己选择的,她结婚,是老师给介绍的,自己感觉亏欠赵东荪,也就答应结婚了;在台湾教书,也是历史的拨弄,去南京结婚的时候,她父亲写了八首纪念她母亲的诗,叶嘉莹匆匆把这些诗放到了母亲的相框里,没有来得及抄写下来,因为她觉得,结婚不久后,便可以回到北京,没想到一直留在了台湾,后来没有人记起来当时诗的内容了;留在加拿大就更不是自己的意愿了,以上我有作说明,大家可以去看。只有这一次,回国教书,是叶嘉莹主动做出的选择。感慨颇深的叶嘉莹写了两首《向晚》:

一日,她看到有许多老教授,已被评反,李霁野的名字,令叶嘉莹喜出望外。年在台大,叶嘉莹与其有一面之缘。之后,李师回到大陆。于是,叶嘉莹立刻写信,问候李师。很快收到回信,得知文革已过去,高考已经恢复。

年春天,叶嘉莹得到教委同意,安排在北大教书。到了北大,叶嘉莹给时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主任李霁野联系了,李霁野说南开更需要叶嘉莹,然后带着人去了北京,把叶嘉莹请到了南开。

图l年初抵天津,叶嘉莹(右四)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年,叶嘉莹回南开讲学之时,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只是帮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与中国,她都自费坐经济舱,讲课也分文不取。

陈洪坦言,当年叶先生还是有些“囊中羞涩”。自己跟着叶嘉莹去水果摊,3堆橘子价格不同,叶先生一定买最便宜的。

那时对文化,对诗词饥渴多年的时代,三百个人的阶梯教室,临时增加的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台阶上、窗户上都坐满了人,叶嘉莹走上讲台都十分困难。

学校只好规定:只有持听课证的同学方可入场。无奈下,天津师范大学一个女生,用萝卜刻了一个假图章,自制了一个听课证,不少人开始效仿。更有甚者,有人挂在窗户上听课,他们说自己是“挂票”。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常常沉醉其中不愿离去,她也很欣慰,做了一首诗“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年,叶嘉莹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退休。她决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驼庵”是顾随的号,“永言”则从她已故的大女儿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个字。

自此,凡有暑假年假,她必定回国讲学,来回都是自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候鸟般的行迹勾勒着“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的愿望,而这颗心,也终于在祖国的土地上落定了。

九十年代,机缘之下,蔡章阁一手承担了叶嘉莹在南开大学的固定讲学场地,成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图l年,叶嘉莹在哈佛大学远东系讲演

图l年,叶嘉莹在澳门国际词学研讨会上

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她带着诗词讲遍了半个地球。

图l年与老同学史树青在辅仁大学校友活动上合影

年,年近九十的叶嘉莹宣布,不再来回奔波于加拿大和中国之间了,决定定居中国南开大学。听到这个消息,全世界的爱好诗词的人为叶嘉莹在南开马蹄湖旁边捐献了一座中式小院“迦陵学舍”。

“他们每个人都出资不菲。”陈洪回忆迦陵学舍的筹建,“若干学生听说了就来了,有学生说所有家具都是我的,有的说所有电器我都负责了。他们都是十几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听了叶先生的课。”

年,迦陵学舍落成。叶嘉莹在海外讲课的录音、录像以及研究资料装在个纸箱分批运回国,大小不一的旧行李箱上贴着注明“资料”的纸条。

这座中式四合院,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西面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故居宁园。

对叶嘉莹影响最大的老师,是顾随老师。年秋季,大二那年,顾随教唐宋诗课程。

图l顾随

叶嘉莹自从上过顾随的课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图l顾随与同学合影(右二为叶嘉莹)

一般的老师讲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顾随给大家的是心灵的启发。顾随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修养,而且具有融贯中西的襟怀,加上他对诗歌有着极敏锐的感受与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讲课时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

顾随讲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常常把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

一次,他在黑板上写了三行字,第一行:自觉、觉人,是说自己觉悟,也使别人觉悟;第二行:自利、利他,是说自己得到好处,也使别人得到好处;第三行:自度、度人,是说自己得到度化,也使别人得到度化。

顾随教诗词,也要求学生习作。叶嘉莹从小就背诗词,从初中起就学着作诗了,可以说轻车熟路。

当年,给母亲送殡回来,嘉莹写了一首小词《忆萝月》:萧萧木叶。秋野山重叠。愁苦最怜坟上月,惟照世人离别。平沙一片茫茫。残碑蔓草斜阳。解得人生真意,夜深清呗凄凉。

后来拿给顾随看,顾随在诗稿上批了几个字"大凄凉,年轻人不应如此。”

中国的传统都说,诗是见灵性的。从小孩子脱口而出的诗句,就大概可以看到他的性格,看到他一生的遭遇和命运。十一岁的马一浮,其母去世。卒之前日,为考孩子学业,她指庭前菊花命作五律一首,限麻字韵。马一浮应声而就,诗云: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母亲听后喜道:"儿将来不患无文,但诗乏烟火味,则少福泽耳。”一首小诗,让马母看到了命运的玄机。"诗乏烟火,少福泽”,成了马一浮一生的真实写照。叶嘉莹亦如此。

国学大师顾随最欣赏的两个得意门生,一个是周汝昌,一个就是叶嘉莹。

“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并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这是顾随写给叶嘉莹的信。

顾随先生讲课无任何课本可凭藉,全任神行,叶嘉莹每到上课便极力心追手写,恨不能将先生之言语记录到一字不差。

她一生辗转,淌过千山万水,坎坷乱离中失物无数,但这些笔记一本都未曾丢弃,在她心里,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星光银亮与明月的万顷光华,照亮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

年,叶嘉莹将珍藏的全部笔记交给顾随先生之女顾之京,后来分别收入《顾随全集》和《顾随诗词讲记》。

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后,叶嘉莹毅然决定回国。她期待着自己所热爱的古诗词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可以代代传承。叶嘉莹所到之处,皆有众多听者追随跟从,更有不少年轻学人缘因她的课而钟情于古诗词。

那是对文化,对诗词饥渴多年的时代,三百个人的阶梯教室,临时增加的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台阶上、窗户上都坐满了人,叶嘉莹走上讲台都十分困难。

学校只好规定:只有持听课证的同学方可入场。无奈下,天津师范大学一个女生,用萝卜刻了一个假图章,自制了一个听课证,不少人开始效仿。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常常沉醉其中不愿离去,她也很欣慰,做了一首诗

她曾在诗里这样描写在南开上课时的情景,“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内行”人看出来,叶嘉莹讲课、为文与为人都深受顾随影响。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郑骞曾评价她,“走的是顾先生的路子,传了顾先生的衣钵”。劳苦一辈子飞来飞去,皆是为了传承中国古典诗词。她看到一个新闻,大致是说,从一个墓穴中挖出来了几个莲子,经过培育,两千多年前的莲子竟然长叶开花了。所以,叶嘉莹说:中国古典诗词不是死的,是活的,即使现在的人不在乎,等到以后,哪怕是一个人见到了古典诗词的美,也会使古典诗词像这个墓穴之中的莲子一样,会扎根长叶开花的。

叶嘉莹讲诗词被公认的特点是“跑野马”。唐朝的皇帝,她一口气说来十五个。“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她能讲上3页纸。讲哲理诗,她随手把张九龄、陶渊明、朱熹的诗拎出来作比较;讲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谈到王国维和王维,比较纯诗人的自哀、哲人的悲悯、修道者的自得;从辛弃疾的词,讲到词的本质,再由词的牌调拐到小令与长调的区别,因此讲了讲柳永,然后再回到辛弃疾的另两首词和用典,结合西方的意识批评理论……最后回到这堂课讲的这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年轻教师去听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而且几乎不出错”。

演讲的时候,主办方都会给她准备了一张柔软厚实的靠背椅,她不坐,要站着讲课,把椅子晾在身后。“我到现在90多岁,我的腰腿有毛病,但是我一定是站着讲课的。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

叶嘉莹不慌不忙地讲了3个小时,长度超过了主办方的预计。她白发微卷,神采飞扬,连连打起手势,毫无衰老、疲倦之态。只在讲座中段,实在是累了,她用商量的口气说,“我想我现在可以休息两分钟吗?”听众以掌声作答,她坐下来喝了几口茶水。

年起,她开始在南开招收研究生。她不喜欢麻烦别人。回国教书后,她在南开大学校园内独自居住,不请保姆。一次起夜,她在卫生间滑倒,摔断了锁骨,怕影响秘书休息,她在地上躺了4个多小时,天亮才拨对方电话。

叶嘉莹对诗词文化的感悟力是惊人的。著名学者缪钺曾称赞她对诗词的研究是“王国维之后又一次新的开拓”,巧合的是,叶嘉莹也常引用王国维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为她不顺遂的一生,做一个轻描淡写又诗意的注解。

图l叶嘉莹(左一)与缪钺(左二)合影

图l叶嘉莹(左一)与缪钺(左二)合影

图l缪钺与叶嘉莹通信

年,叶嘉莹到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开了一次杜甫学会的会议,被缪钺先生认识了,缪先生提出来要和叶嘉莹合作,叶嘉莹以后每个暑假都到四川跟缪先生合作,耽误了,耽误了海陶伟先生没能把叶嘉莹写的论朱彝尊的弱德之美,能够翻译完。要眇宜修,是王国维所说的那一般性的,写美女写爱情,而里面可以让你想到一些个深微的拖意,他都是直接说出来的,可是朱彝尊这个词是不能说出来的,所以不能够用王国维的要眇宜修,都把它一棒子打进去,叶嘉莹说自己是实在没办法,没有办法描写形容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的这个美是什么美,所以才创作性的提出“弱德之美”。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一首《桂殿秋》没有收录在《静志居琴趣》,而是收在《江湖载酒集》里面。《静志居琴趣》抓的太紧了,每一首词都有本事,是真是曲折深微,写的有弱德之美,可是也就被限制了,就被限制在自己的本事之中了。而《桂殿秋》不是,现在是说偶然坐船,偶然想起,偶然记起跟姨妹,也曾同坐在一只船上,这就很妙了,他这种非伦理的爱情之间,可以说有这种隔绝,有这种痛苦,每个人事实上在世界上都是独孤和寒冷的,这首词超出《静志居琴趣》实在的指实生活上的事情,而说出来一个人类共同有的一种孤独悲哀和寂寞。

“叶先生是以弱德之美,以风中芦苇,而不是一棵大树的态度去面对暴风雨,即使有再大的强风暴雨,风雨之后依然存在。”陈传兴说。

她希望把自己体会到的古典诗词中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词的人接到里面来。

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个人不管以空间还是时间来说,是狭小而且短暂的,但文化是永恒的,她希望自己能为我么的文化做一份贡献。

年近百岁的叶嘉莹,说自己的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仅剩的有限生命里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文、词、曲、文学创作的吟诵的声音传下去,因为古代传统,不管是读诗词歌曲,我们对于它的平仄的声调、语气都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她想要做这种录音,她希望她能完成这个事情。

感谢大家的耐心的看读,我们这篇文章就到这里结束了。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祝福叶先生大愿得成,祝福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

让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

a.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部分内容源于互联网可能无法核实真实出处;

b.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ry/8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