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的观念之旅从鸭绿江到胶州湾
当我们驻足在原处这里曾经是怎么样曾经发生过什么我们的记忆又在哪里——于海 于海 材料观念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青岛,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于海·不以审美出发,抵达审美 “做作品的一开始,是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创作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整个过程需要做很多实验,我常常是试试这个材料试试那个材料。不以审美出发,最后抵达审美。” ——于海 与生活相处·于海 如果不是提前有了孩子,他一定不会来青岛。 如果未来于海是个大艺术家的话,他一定是这个世界最懂和“材料”谈天说地的人。 平时他是学校老师,很忙碌的一天一天,不过他总是有着自己的“闲余”。每次人生居住转移的时候,他会用作品与他生活发生关联的城市产生一定连接。材料就是这种关联的媒介。当他落户青岛红岛时候,第一次看到晒盐场上壮观的盐堆得像山看得他很澎湃。他用盐块做了一件高达五米多高的作品,很埃及感的作品。 于海老是自来笑,让你特别放心,无论你是否有能力欣赏他的观念作品,至少他对艺术普及做得好,他会很耐心讲述他是如何把羊毛、铁粉、玻璃钢、锅碗瓢盆等结合的过程细节以及作品产生的感官效果表述得清清楚楚。好像我们都变成了艺术的孩子。好像我们在触摸他,或者他不温不火地感动着我们。 我对他常年奔波北上与创作旅途感受或者吃什么喜欢什么看到什么很感兴趣。因为当他分享这些时候,他作为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因为他作为人平凡的一面很生动。 边境小城丹东凤凰城度过他的少年时代,常常丹东山林之间的深秋银杏让他无论离开多久,他都眷恋,老家山脉之间很有层次的颜色,他一睁开眼就能看到,他对树木从小有感觉,小时候,父亲是仪表技师还会用木头给他做手枪做玩具。爷爷那一辈在当地是做与木材有关系的事关生命终点的生意。也是当地县志能找出的凤山木铺。 于海无论为了艺术与生存流浪到哪里,老家做的苏叶饼、酸菜、冷面,他都觉得最正宗,于海会说得听的人都咽下了口水。 毕业后,放弃在北京漂泊,与媳妇专心照顾两个儿子(兄弟俩)希望孩子们能有稳定生活与教育。选择来青岛,其实是媳妇的想法,想去海边生活。青岛气候湿润,生活节奏也不是很紧张,现在看来是个好的选择。在北京学习生活十年,依然是会留恋,更习惯北京的氛围、环境和人。在北京的烦恼就是总是在搬家,对搞艺术的人来说,搬家真是件头疼的事,尤其是玩材料的,他的早期的一些习作在辗转中丢失或损坏,反反复复地包装和拆包装,练得一手好的包装技能,表层的包裹也成了他创作的一条线索。在北京时候媳妇是软装设计师工作比较忙,他做雕塑、做艺考培训两人分多聚少。定居青岛后两人都从事基础教育,两口子尽管工作繁忙,生活却更简单些,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从北京开始几大箱子书一直跟着他,能沉下来阅读思考的时候并不多,现在离开北京少了一些浮躁,尤其像红岛这样灯比人多的地方,更能让人沉下来。 AskYUHAI问问于海 ①你觉得青岛和北京有什么不同? 青岛更生活北京更宽容,在青岛生活和艺术更紧密,可以说更接地气。在北京你更容易找到你的圈子,包容度更高些。对于我来说在青岛跳出我以前生活和工作的圈子,从事的职业也与以前不太一样,接触的人,工作方式都不同,折腾了几年也是适应几年,我现在觉得青岛是蛮有意思的地方,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创作的思路想去探索。 ②作为职业从事艺术的“老父亲”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当下,未来如何与艺术接触? 希望他们能接触得更多元,更多地去看、去体验、去思考(独立的思考),不强求,以前总觉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矛盾,其实是我们过去的输入过于单一,我们的学习是落后于时代的,但他们不一样了,我们觉得是天大的问题,在他们这都应该已经不是问题了。 ③艺术家如何与孩子“相处”? 和天下的父母一样,我们也要辅导作业,经历他们的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欢乐和痛苦,不过我更多地想隐蔽自己,让他们更独立。 ④如实回答,你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的作品吗? 其实我很想了解或者是倾听别人对我的作品的看法,希望能听到更多不同的解读,就像你说的我的作品很有埃及感,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不同的声音和想法,会促使我不自觉去重新审视作品与人内在的联系,能通过感受和体验作品或者是材料本身引发观者思考,发生了新的关联,我觉得。 ⑤你视野中的青岛艺术与美术馆。 画廊是大众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希望青岛未来有更多像墨非墨这样的国际化的画廊。青岛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能看到很多旅游城市接地气的产品。但是能拿出与城市美学高度对话的作品比较不常见。 于海泥塑作品《男青年等大人体》 于海《生长的永恒》?材料:盐?尺寸:*cm于海《不可进入4》*cm?铸铁- 与材料较量·于海 特约评论——文/孔寻(XIMXIMXIM)·岛屿女子·追·艺·逐·潮 把创作回归到本体语言,从行为回归到雕塑语言。就如同羊毛一样,针毡倒刺一针针扎进柔软的表层下面,羊毛自我产生的物质将它团团包住,以便将无足轻重的一缕缕羊毛变成一个坚硬的空间,此时只有材料本身在发挥价值,扎越多羊毛隆起的空间越大,透过不可见的作用力,从无序变为有序。我们的灵魂也是如此,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它将所吸入的感觉材料转化为思想的逻辑,去探索未来,也去否定过去,它超越了形式和语言,最终回归的只是心与心的对话。 真实世界本来就不是人类可以控制的。于海并没有把艺术的创造过程用视频影像手段记录下来,也许这是一位艺术家的健忘,但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是他对于生活表达的自由与平静。 当代艺术特别容易撞车,容易像谁,于海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许是胡同一条,也许绝路逢生。可如果为了不像别人而做自己的独一无二,其实这同样也是在丧失自己的独特性。而于海的选择就很妙了,他隐藏技术,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抛弃具象造型,以艺术本身觉醒生命,融进生活。 “它”可以被我们接受,“它”提供了一些开放式关系让我们选择。共享或独立,毁灭或重生,材质与材质之间进行了一场艺术碰撞,在流动的空间里,我们被赋予了不同的感知氛围。 内蒙古羊毛、中原铁粉、青岛红岛的盐块等物质聚集一起,从无序到有序、像在驯服野马。作品希望不要像什么,但是要呈现一个形状,看者会现场对话会感受材料背后的思考。尽量使用雕塑语言,作品简单再简单,与自己对话,与别人对话,隐藏学术与技术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材料使用的材料以及与材料的较量。 《礼物》 2-15*8cm? 综合材料 《礼物》 1-10*12cm? 综合材料 《临界点-平衡》5*5cm? 综合材料 于海《临界点系列》?尺寸不定?铸铜-于海《什么都没发生过》年作品?一组场景式雕塑,中央美术学院的草坪上展出过。 微博年12月23日,青岛中学,学生们对《蒙娜丽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世界名画的模仿秀网上爆红,老师说摄影的专业术语对学生来说太枯燥,通过这些好玩的项目,在放松的状态下,孩子们的灵感也被挖掘出来了。这位发起老师就是于海先生。end 策划:徐腾 采访:欧赞孔寻 摄影与视频:胡文清 纸版美编:王琛(于海·海报设计)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ry/8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一个苏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