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硬叶槲蕨

Drynariarigidula

硬叶槲蕨,隶属于蕨类植物,水龙骨科、槲蕨属。主要生活于山地天然林中,常附生树上,偶尔也会生长于岩石上。国内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西南部,照片摄于盈江。

当看到这张照片,如果你有“这棵树好美”的感慨,仔细看,我们今天的主角是“怒放”的硬叶槲蕨,就是树上那一串串倒垂的叶状植物。这一片盎然的绿色,增添了雨林的美感。

硬叶槲蕨是附生植物,实际上水龙骨科的很多物种都选择了附生的方式。照片中的硬叶槲蕨选择在一棵粗壮大树的树干上安家,它们很满意这个生态位,可以晒到太阳,加上横走而肉质的根状茎具有储水的功能保障了水分的供应,因此长势很不错,茂密地几乎让人以为它们就是树上的叶子。

它拥有典型的二型叶,简单理解就是形状、分工完全不同的两种叶子。照片中呈现给我们的绿叶是“能育叶”或“孢子叶”,叶片羽状分裂,能生长孢子,从而进行有性繁殖;另一种紧贴根茎的卵形浅裂小叶,不长孢子,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水分和营养,植物学上叫“不育叶”或“营养叶”。

我们知道蕨类植物的孢子相当于种子植物中的种子,承担着物种繁衍生息的重任。硬叶槲蕨的孢子叶长在上面,远比不育叶长,利于孢子的传播。目前已知蕨类植物中,大多数种类的孢子仅能扩散几米,但一些物种的孢子从孢子囊中弹射出后可在大气环流的带动下传播数公里远,让人叹服。而营养叶也很重要,多数蕨类热衷于热带亚热带比较原始的林下以及石灰山上,但这样的地方有时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比如盈江的冬天就有明显的旱季,因此营养叶在基部,可以储存水分和其他养分,让硬叶槲蕨得以安稳度过旱季。

全球已知蕨类约有多种,国内已知蕨类有多种,云南的蕨类种数超过了全球种数的10%,占据了国内种数半数以上,由此可见,“植物王国”非浪得虚名。

既定的思维模式,让人类习惯去寻找蕨类植物存在的意义,它们在某些方面也的确表现不凡。蕨类植物通常拥有更多的染色体数目,比如一种叫作瓶尔小草的蕨类植物有多条染色体,是目前已知植物中拥有最多染色体的物种,人类的染色体仅有23条。不少蕨类植物为多倍体(即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而多倍体物种通常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已知最古老的蕨类祖先,曾与恐龙共舞。但在演化的过程中,它们具备了一项非常奇特的能力——很少被虫吃,这在植物大家庭中非常罕见,因为常识告诉人们,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要作出相应的贡献。它们为什么很少被昆虫和其他动物眷顾呢?一种观点认为,蕨类植物可能没太多营养,不像种子植物,有花有果实。但也有论文对专门取食叶片的昆虫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发现相比取食种子植物叶片的昆虫,少数吃蕨类的昆虫反而摄取了更好的营养。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蕨类植物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可能曾被吃得很厉害,于是为了能够抵抗昆虫或其他动物,适应性进化出一套抗吃的本领。它们自带一些特殊的化学成分,让自己变得不好吃,或使动物过渡取食而中毒,从而保障自己不被取食或过分啃食。

总而言之,想要真正了解蕨类植物的多样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大自然也有太多谜题未解开,因此贸然地评估某一物种在环境中的价值,恐怕并不妥当。

郑山河,云南省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教师,自然影像中国摄影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生态影像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菲氏叶猴最大种群发现者。

策划统筹:赵娟连惠玲

文字整理:连惠玲

海报设计:郑弼尹

特别鸣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良博士

打开生物多样性宝库,让云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云南!

我们也热切期待您的参与,如果您在云南拍摄到了精彩的物种照片,欢迎投稿,一旦录用,稿费从优。

投稿方式:

发送照片至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zz/1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