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燕然山的位置舛误百处举例上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321.html 近来新刊《汉代燕然山的位置》一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2辑,第5-14页),言及燕然山地望、燕然山与阴山关塞里程以及窦宪进军班师路线,但通观全文,没有提出新的、有学术价值的准确观点,有关地名与路线新的考证几乎全部有误。不但漠北军事与地理研究方面乏善可陈,且沿袭前人若干错误观点继续补充论证、引申发挥而错上加错,此很容易误导不明漠北史地读者。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兹就该文舛误之处例举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提要部分 1、P5提要:“燕然山是蒙古国一座山名的古称”。需要指出的是,匈奴语“燕然”异写形式尚有清代“衣尼儿(伊呢尔)”、民国时期“伊里陈”,汉代至近代民国时期,其山实际上一直称燕然,仅译音有轻重缓急。此外,古代汉文文献或舆图中实际有多处燕然山,均得名于勒铭燕然之燕然山。燕然山不能狭隘理解为蒙古国一座山名的古称。《穆天子传》亦载燕然山,虽然此书可能为伪书,且成书年代学界尚有较大争议。 2、P5“学界普遍以为杭爱山就是燕然山”。前人仅是主观推测杭爱山为燕然山,谭图所标注燕然山为杭爱山,仅为比定,示意方位。研究漠北史地者屈指可数,不存在学界普遍以为杭爱山即燕然山之说。 3、4P5“中蒙联合调查发现的汉文摩崖,证实燕然山即今德勒格尔杭爱山南麓摩崖所在山地”。其一,汉文摩崖并非中蒙联合调查发现的,新闻报道最初发现者为两位蒙古国牧民,甚至蒙古与其他国家学者无法识读摩崖汉文,实际上至迟近代测绘德勒格尔杭爱山时,很可能已发现摩崖汉文,但没广泛报道出来,期待学界梳理摩崖铭文发现历程。 其二,笔者已考燕然山泛指今德勒格尔杭爱山全山,“德勒格尔杭爱山南麓摩崖所在山地”之“地”并非燕然山,“山”本义为地面上土石隆起部分,德勒格尔杭爱山东西南北麓均为燕然山。将燕然山狭隘而错误比定为“德勒格尔杭爱山南麓摩崖所在山地”,只是间接反复炒作摩崖发现一事,但《汉代燕然山的位置》一文两位作者迄今未准确有效考证燕然山位置、燕然山铭真伪。国内第一个发现燕然山位置与确定燕然山为真者,当为宝音德力根教授,其对“燕然”音值构拟与词义解释,方为石破天惊般学术发现。 6、P5提要:“(德勒格尔杭爱山南麓摩崖)这一位置紧邻戈壁地区”。病句,且存在歧义。德勒格尔杭爱山摩崖所在之燕然山,所在地区地貌特征属戈壁。但汉代时期,大漠南北界山为浚稽山乃至涿邪山,燕然山位于浚稽山东北约一千里,不能说燕然山紧紧邻戈壁地区。而且燕然山为自涿邪山取道翁金河东岸东北至土兀剌河稽落山、匈奴单于庭沿途,唯一且最显著地标性山脉。此正为燕然山青史留名重要原因。 二、绪论部分 7、P5“燕然山是东汉时期窦宪北征匈奴后登临、刻石之处,是汉匈关系史上的一座名山”。引文与提要“窦宪北征匈奴班师时登临、刻石之处”自相矛盾,刻石勒铭乃下属所为。两汉汉匈关系史上,浚稽山、涿邪山较燕然山更著名或更多见诸史载。《史记》未载燕然山,燕然山窦宪北征后始名声鹤起,主要因附庸风雅、渲染武功。 8、P5“燕然山应是一座山脉的匈奴语古城”。《万山纲目》载“伊呢尔山:在土谢图汗北路右翼右旗东,锡拉鄂伦河出其西北麓,西北流,合哈拉鄂伦河,西北折东北为喀噜哈河,东北入土拉河。又东为巴哈噶札尔山,分一支折东北为阿达察克山”,伊呢尔山即燕然山,其“西北麓”为锡拉鄂伦河源头,伊呢尔山与东部紧邻之巴哈噶札尔山为截然不同两山,巴哈噶札尔山分支为阿达察克山。在此,可以确定燕然山仅仅指伊呢尔山全山,伊呢尔山本身为一东西走向长百余里连山(亦可广义称之山脉)。燕然山自古以来并非一座山峰或孤丘,广义上亦仅指伊呢尔山之今DelgerhangayUul全山。 9、10P6“(德勒格尔杭爱山)此处符合窦宪行军路线,也符合漠北与中原交通路线”。其一,燕然山位置,不符合学界传统上普遍以为的行军路线。笔者曾率先提出、公开推送窦宪可能班师途中登临燕然山,此观点,以及李广利兵败燕然山而不存在窦宪燕然山大捷、刘球《隶韵》所收燕然山铭字体为伪造等多个观点,在某些人若干论文中均存在核心观点一致而具体文字表述有异的现象。此问题,笔者郑重声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zz/7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民间短诗bull长安驿站十二时辰5
- 下一篇文章: 新闻年5月17日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