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新水浒诗人自由选诗匿名评诗第6号
白癜风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江湖》新水浒卷中国诗人匿名互评诗第6号 (诗人匿名互评诗进行中,限入选诗人自由选评,整体评论或点评每位诗人入选诗数首至十余首作品,呈现差异性多样性可能性的评论风格) A诗人评论14号诗人入选作品 《像与爱情有关》评:这首诗的题目和第一段联系起来的时候,我几乎是吓了一跳——非常大胆的比喻,同时又很贴切。定期从一个地方转两次公交去见另一个人,像与爱情有关。可偏偏去见的,是自己的母亲,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寂寞”的女性诗人的形象,这种“寂寞”和自嘲以及期待有关,是生发于过去的经验——去见母亲的路途里的心境很像去见自己的情人时的心情。第二段就稍显啰嗦,作者的意图可能是详细描摹这种心境,可我个人觉得有点喧宾夺主,毕竟第一段已经够惊艳了,第二段并没有写出太多不一样的东西。 《勿扰》评:第一感觉是非常惊讶,惊讶于这种落后的习俗。给钱让一个陌生的男人帮自己的父亲送终,清明节的时候还要给他发红包让他去祭奠自己的父亲。很荒诞,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男人,不管是不是素不相识、毫无感情,都要去扮演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女儿不够吗?我觉得诗人的选择很好,带着痛感,像一种反抗。这首诗的好在于独特个人生活体验,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 《云的漏洞》评:又是一个惊艳的比喻,看云的人将云看出了漏洞,因为世上不得意的人太多了。有很多诗人很多诗写不得意的人生、不得意的人类,但这首诗写得不落窠臼,仅仅通过看云这一个动作将不同的又共同失意的人联系在一起,并且他们的落寞使得云都被看出了漏洞,多么大胆的想法!作者在看事物的时候似乎有一种主观的感情,这种主观唯心主义让世间万物都随着自己的心意变幻,这是艺术作品里才有的浪漫。 《听雨》评:一首决绝的诗,带一种狠劲,似乎是内心不快的映射。最出彩的就是诗歌的结尾,处理得很成熟,我指的是一个成熟诗人的技法的成熟。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和这首诗的内核一致。艺术作品是包容的,负面的情感也是值得写的且必须不能回避的,因为人的情感就是多样的,把负面的情感写的冷静、克制又到位是非常考验写作手法的,这首诗做到了。 《九月》评:与看病喝药有关的爱情。药是苦涩的,爱情是甜蜜的,这是一首写日常生活的爱情诗。因为爱情,所以这首诗的语气也绕指柔,一个娇气的女人形象跃然纸上。但我以为,这首诗并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比较平稳,不似前几首那样惊艳。 《以貌识菩萨》评:什么是信仰?这首诗给了一个真实的回答。这首诗好就好在它的诚实,尤其是结尾,因为僧人长得丑以及姿态不佳,诗人不愿意往功德箱的扔钱,带着点古灵精怪的气质,在技法上处理得也很好。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值得尊敬的神灵?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信仰,但是,作为信徒的僧人对神灵并无尊敬之意,守着功德箱似乎也是一副看钱的姿态,就让人无论如何也尊敬不起来了。 《深处》评:挺绝的一首诗,模糊了法律和艺术的边界。陌生人入室,女主并不选择抵抗或者报警,只是做更深的梦再挪一挪腰身,这是艺术的处理手法。这样的写法非自由的三观和想象力而不能,暗含一层女性性解放的意味,自然也可以解读成一个梦境,以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它。读者在这首诗里可以读到自我(我相信一定有人不喜欢这么“三观不正”的诗),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映照出各人的性格,值得玩味。 《乐趣》评:这首诗很“下半身”,也很巫女琴丝,至少我读到的第一感觉就是巫女琴丝回来了。我个人非常喜欢巫女琴丝,自然也很喜欢这首诗的“荡妇”调调。戳穿正派人格的假面具是一个艺术家该做的事,也是重要的艺术母题。回归人性本身是这首诗的主旨,人自然而然生发的情欲是最真实的,也是应该被鼓励的,而那些深受规训的人类,活得小心翼翼、压抑难当,其实是值得同情的。 《他们都是极好的》评:一个女人的边缘爱情生活。有关恋父情结,有关伤痛。但这首诗写得很平静,那些不寻常的爱情关系是否曾在诗人的灵魂里留下伤口我不能知晓,仅从诗本身来看,诗人是很平静的,她似乎并不在意结局。感情来来回回,他们都是极好的,一个男人是否长久地留在自己身边都是一件正常的事,诗中有不少惊艳的句子,都来自于作者个人的与众不同的经历以及对生活凝练的总结。私以为,这首诗虽提到了父亲,但对父亲与自己的关系以及那些男人与父亲之间的联系写得并不深刻,可能作者本人也无法知道父亲到底在自己身上留下了什么东西吧。 《新生活》评:诗最重要的就是结尾。这首诗的结尾就收得较好,这也是一个好诗人的基本素养。但不代表诗的前面不重要,这首诗的前半段写得也不错,语言凝练,展现的意象也很清晰。我的理解是,这支画笔是抽象的,是诗人内心作为一个女人对爱情的向往,但这首诗并没有表现出更多冲突的东西,我的意思是,结尾既然用了一个转折,就应该让着个转折更深刻,或者说更刺痛人,这个遗憾也许是我对诗人的要求比较高吧。 B诗人评论21号诗人入选作品 读《异端的水》和《鱼群》。这两组诗,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和文字技艺的深厚积淀。《异端的水》,看完想起“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诗的视野开阔,但下笔极其精简:面对浩瀚的历史,每个朝代作出了一个与“异端之水”相关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提炼,将浩瀚的历史浓缩到“泡着一具艳肉”、“遍地盛开后庭花”等寥寥的片段、细节或“农民都是米饭主义的炮灰”之类的议论。化繁为简,简洁、犀利,通透有余味。诗是很好的诗,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稍显文人气,手法、技艺和审美趣味有些过时。同样,《鱼群》的思想、情感、语言控制、文本潜空间……都有难以言传的高妙之处。不过,对一个诗人而言,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她)只写某一种模式的“好诗”:一方面,他(她)得通过大量的磨练,积累丰富的技艺和经验;另一面,正如我的理论提倡的“据常以变”,在不断突破自我和现有诗学框架的过程中,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以互相映衬和生发;同时,也有必要地避免了同一模式写作的单调和乏味。 C诗人评论1号诗人入选作品 读了《柯家祠堂》一诗的确想读作者更多作品,当这一组诗拿到手,觉得此首最具备代表性。交替中叙述进行到底,在诗的内部类比。作者总基调是比,简单、直接,总离不开人的命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真理一样存在。没有必要用过多语言去解读,懂的人,已经明白如水。克制、隐忍中不难感受到作者孤独的背影。 D诗人评论5号诗人入选作品 《端午闹腾法》简评 奇异的想象,把端午节的河流闹腾出年的姿势。水永远包裹着屈子,水还在诗行里流动。游了30多年,水,已经是一块皮肤,每年都要过一次敏,皮肤上的印痕是刻舟求剑的记忆。而这次,诗人把自己身上的绑带闹腾开,咬定可以让自己平稳沉沦于江心的青石。诗人的开阔姿态与坚定,在诗句的节奏中从容体现,他是一个把“破碎”咬定成诗形的人! 《田园一瓣》简评 菊花的田园可以这样“旁白”,他把田园剪成自己表达中的“一瓣”,把浩如烟海的词语剪出“一瓣”,把发黄了几千年的菊花淘洗了一次,菊花由此褪去人们着上去的部分颜色。田园上空,皇菊的贵族气被清泉冲刷,“泥土里的侠气”给采菊者以开阔的天地,醒悟的或者混沌的,都将在菊花的来来回回纹路里发黄、枯干,缓慢散发生命中自源的淡淡药味。诗人独特的想象,筑牢了诗的“篱笆”。 《北京师范大学出品》简评 “北京师范大学出品”几个字,居然成为诗人笔下的诗行。诗人以叙事的方式,从田野、东莞、广州、江西、北京等系列场景的转换,来亮出自己一个又一个的“角色”:书生、扛木头、林场、游民、嫌疑人、鞋厂等等,在局促、逼仄的空间里,抱着头部,怕丢了“北京牌的脸”。诗人如果写小说,绝对是一个好手,他在这26行诗里,把日常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虽然有那么多被挤压、变形,但句子中的温度和活力,打动了我。 《作揖》简评 诗人设置了一个场景,他在这里坐南朝北地冥想,把空间打得更开,引入更远的“时间”,引入“更远的李唐”和故事,急迫的语速,揭开了语言的天灵盖。一个在内心作揖千万遍,与一个大昭寺左边作揖N遍的人,两只手就是一把剪刀,剪掉脚杆一样的树干,剪掉左边的极左,剪掉小罪大罪,最终他反叛了自己,一只大雁从他的身体飞出,钟情于自己认为的方向。 E诗人评论20号诗人入选作品 读这位诗人的几首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魔幻的世界。我们都在其中。比如《从匪兵甲到匪兵乙》,你分不清是生活在横店影视城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又如《隔壁有匹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本来就是很“正能量”很“高大尚”的东西,但是若只是只关心天下兴亡而忘了关心自己的生活,这就很讽刺了。事实上,这种人在我们周围不少,甚至我们自己也是这种人。再如《鸟人鸟语》,饶着弯子说话,不仅仅是一首好诗诞生的基础,更是一首好诗存活的基础。这是悲哀的事!而《去动物园的路上》实际上也是去历史的路上。那段历史的人大部分和动物园的动物差不多。诗人告诉我们,那是一段危险的历史,谁想碰或想走进去,肯定会有危险。诗人写那些标语的存在目的是展现这段历史虽过去几十年了,依然历历在目,一说明这段历史的深刻及伤害之久之大。二也说明产生这段历史的土壤还在,随时都有可能死灰复燃。所以极其危险。 F诗人评论18号诗人入选作品 将诗人的作品进行匿名评论,这是江湖新水浒卷的创举,让评论完全从文本出发,不带任何偏见。 我读这10首诗,基本感觉是含蓄的。诗人对世事的立场,有时是怀着隐忍与抵制,构制了语言表面的平淡与平静;有时是激烈的,甚至是愤怒的场景显示。如果让我重新排序,我会把《我只需要》、《祭坛》这样激烈的诗篇放在最后,这样可以对诗人的人生态度看的更清楚,诗人的想法可能是不愿突出这种强烈的表达。诗作都源于生活,源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假借艺术加工后的现象,这是诗的奇妙之处。通过假设自己是某种动物,比如“有一天我昂起一颗沙丁鱼的//脑袋”、“躲在我的春天里学猫叫”、“即使一只乌鸦是我/一只猫是我,一只螳螂是我”等,来勾画自己处境中的形象,让意境显现;把人与事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比拟,如“有人要我指出/我的影子,我就会告诉他/一只鸵鸟的苦闷”“一个人活着能像一只/松鼠那么快乐,就很不容易了”“放下时钟的时候/天黑下来了。现实也黑下来了”“蜗牛的一天,也是豹子的一天/麻醉师的一天,也是诗人的一天”,如此诗人表示出所思所想。这类似于童话世界的语言,被一个久经风雨、经验丰富的诗人玩的看似有些世故与无奈,但我们仍然体会了一次次美妙。 对于生活,诗人有自己的看法,乃至“抗法”。比如“不,时间在他那儿成为了/一个形式。形式,是容易被忽略的”“她在自然中让我远离了空虚”“当年我为揣测一个喜欢吃桔子的人和一个/不喜欢吃火鸡的人对世界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时差点儿迷失在旋转木马的/空间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管我这么干,那么干,世界还是这鸟样子”“而经验主义者认定了广场上盛开的玫瑰是/白色的,也否定了唯物论,这让我/始料不及。于是我拿着自己闹钟走进他们的时间”,诗人在说生活的正确与否都在我们执手的事物中,或者迷失,或者看的清晰。 客观与主观是诗的2个方面,客观的东西加上主观的东西就成为思辨;客观的东西堆积在一起,也是主观的东西。这就是诗篇创作对材料进行选择,意象与物象写作构成了艺术性,因为有隐含,有空间。这也是自我自觉的写作。当诗人的情感情绪到了需要爆发的时候,那种主观性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他要宣泄和感召,但绝不是功利性的表达,比如“骨髓里的词,藏在最后一首诗里/暗夜里的大师啊,请原谅/它不能作为灵魂的证词/也不能在祭坛上露出我的原形”“这些都会让我悲伤。为了好好/活着/我必须准备好一个’同志式’的乌托邦”“我只需要我的事物,不需要/你们的。”“在/荒野里一群溃散的/骷髅中,建造一个伟大的深渊”。 这些诗篇中,主客观的时时回光返照,线线相连,带给语言以魅力和光彩。 诗人非常不在真空中,我指他的写作,因为细小的事物在他眼里都不是小事。这种敏锐,只有优秀诗人才具有。 G诗人评论23号诗人入选作品 《庚子年清明记》点评:诗歌容量极大。一个“清明节”贯穿了祖辈、父辈、玄孙辈的命运感。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给定的结论,而是由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史构成。历史之重,重在个体,而不是虚幻的集合性的概念。个人不是为了集合性概念而活着。人民未必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但,必须是历史的构成本身。历史是“去本质化”的,而在晦暗的历史背景里,日益凸显出来的,是我们每个个体的尊严和价值。 《与李某某书》点评:“李某某”已经成为一个人格符号,刻铸在史册。他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上的一个醒目路标。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戴起口罩/封住嘴甚至蒙起眼”,以铭记那一份历史的耻辱:“训诫书”。 《悼眼科医生李某某》点评:读这首诗,我想起了韩瀚写张志新的那首著名的《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到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着/失去了重量。不同的是,面对李某某,觉醒者越来越多,尽管仍有永远叫不醒的人。历史还会有惊人的相似,“某步亭的万家宴”仍在继续,悲剧仍在重复,睁眼瞎还在呼喊口号。但是,李某某“如手术刀/把我们头顶上的/那片天空/划了一个缺口”,我想,更多的人已经从这个缺口里,看到的曙光!《写封信,寄给留在冬天的人》点评:书写的意义!面对灾难,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保持坚定的写作是最倔强最美丽的姿势!方某是从体制里走出来的清醒着,她那些有限度的反思,已经弥足珍贵!方某日记是一面镜子,甚至是写作者反思自我精神立场的试金石。在最本质的意义上,我们的写作即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救出自己”。我们都是幸存者,我们也是见证者,记录者。 H诗人评论31号诗人入选作品 《动物园之歌》点评: 我去过类似的动物园,看过类似的动物,产生过如诗人在诗歌中写下的类似感觉,但我却没有写出诗歌来,所以读这首诗我有强烈的共鸣,立即进行了肯定。这首诗是讽刺的,同时它还是幽默的,是基于当下六觉的,同时也不失文化历史感的,是相当口语的,同时还是充满隐喻的,它具有呈现式意象,并不乏表现式意象之笔,对动物的描写多处采用了拟人,当然最后却狠狠地将我们“拟物”的处境进行了曝光:“它们不知道/我们的笼子比它们的大/要不,肯定会起来造反”——是哦,可怜的同胞,可怜的人类呀,我们的文明到底该是怎样的? 《误会》点评: 我说,世界是一首意象诗,言语即意象过程,即有喻性,只不过这意象具有内象(情象理象智象灵象名相)和外象(物象事象身象)之别,而内象、外象具有不同的喻性要求,所以外象时多呈现、直喻及不言(喻)而喻,内象时多表现、隐喻。加之诗人性命所处的言语发生阶段常有不同和差异化的言语态度甚至世界观,竟有了当今的诗歌文本路径之争。而诗人的这首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回答了纷争的那些没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看此诗不是单纯的外象,也不是单纯的内象,而是从外象自然而起,渐渐走入内象之中,再至内外交融,最终又回到外象的世界。开篇外象的呈现为我们切入诗中准备了第一手的共感,而一旦走入进去,触目惊心的内象“等一根刺在胃液里融化……”就把我们紧紧抓住,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直到“整齐的尸体在掩体里/等待最后一场掠食”将震撼升级到顶点,然后惊人的内象在与外象的共振中戛然而止,又悄然回到纯然的外象“我低头切洋葱/终于/眼睛里蓄满了泪水”,这时候我们也似乎对那隐藏深深的“误会”若有所悟、心有所动了。 《皇帝的新装》点评: 一个性情温婉、清雅内敛的人偏偏又具有无计可消除的浩然正气和深刻幽默的讽刺能力,于是在那篇著名的安徒生童话大作之外就有了这样的一首《皇帝的新装》诗。童话是正向叙述的,而诗歌则以“没有”这一反向假设性词语为索引来展开整诗,这样就不会在生成的格调上产生重复,而却又在讽刺意义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加强。并且在最后,诗人还不忘在强力讽刺之余为我们揭示真正人类的希望和价值所在,对原著做出了呼应,形成余音绕梁的互文效果。 《光阴》点评: 这是一首纯然的内象诗。一首唯美凄绝的内视之诗,它令我难过,并且不能认同。是的,哀莫大于心死,可我们为什么人未去心却要先死呢?如果你是善的,就不应该从心里将自我埋葬;假如一颗心是美的,她就应该自我许诺璀璨和永恒。当然,这首诗是好的,它具有细腻、形象、温婉的意境构型,即便绝望也如此温柔。 《以病毒的名义》点评: 大气之诗,并且紧密产生于当下世界进程之中。一首好的现代诗应该是一次现象学的当下发生,是对词语的重新发现,是对“存在者”的身份向“存在”的扭转,是对平面的无根世界的一次性命立体探索,是心的一次自我明证,是灵魂的一次发育。病毒,作为科学的意象表达就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作为世俗的意象,它杀人无算,是暧昧而可怕的。但对于诗人而言病毒却是如此个人化的不同的意象,它甚至就是“我”“你”“他们”“我们”,当它穿过科学与世俗平面的世界向我们走来,成为如此这般不同的一个立体的“病毒”……它甚至敲响了一个醒世喻言:毁灭人类的一定是人类自身。 《城市广场》点评: 如在《以病毒的名义》点评中所言,一首好的现代诗应该是一次现象学发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性命二极内在沟通的契机。“广场”是我们此在命极的遭遇,广场上的事物一如广场毫无保留地向我们敞开,但假如我们是平面的,则一切都会是死的被规定好的物事:“城市有很多广场,模仿高山流水/有从不掩饰的空旷和野心勃勃的名字/横亘着等待消磨的长凳/现实主义的垃圾桶/不说话的喷泉/隐蔽的排水系统永远在最低处泛滥”,然后人呢,自然是“没有音乐/没有爱人/没有鲜花/没有苏格拉底”了。哦,诗人之不同,必首先在于她从充满灵性的性极发现了蕴含于这命极日常现象之下的贫乏、肤浅和人与物的互相扭曲之“事实”,然后,口袋般的生活才会被撕开一个口子,真正的文明才可以持续透露出消息。 《等最后一根稻草》点评: 我不相信流派和主义,但我相信一诗一世界,一诗一主义,我相信每一次诗写都是命极此在偶然与性极存在必然的一次沟通、一次交流、一次回溯、一次生成、一次重构,都最终构成性命发育修行的契机,哪怕是仅仅在情感层次上的,只要它来自你第一手的世界,你的体验与流出,就不是在文字的层面上空转,也不会严格遵循一定的主义,它一定是来自你的性命而作用于你的性命。这首诗在情感上是危险的、暗黑的,在结构上却是自然而精巧的,这危险的心理情绪自然地生成了一个精巧的触目惊心的内外交融的意象:“最后一根稻草”是如此之轻之虚之玄,却如深渊般实实在在覆盖一切动作、空间与时间,而她凝视深渊久了,竟然“亲人”般爱上了这深渊,竟然好像已经在深渊等待着深渊……我该说什么好呢?我要说,既然诗歌的性命发生学让我们得以在写作中清晰地看见了这“稻草”,我相信我们在生活中最终就可以轻轻地接住它,无声地消融它,“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尼采语)。 L诗人评论8号诗人作品 《交叉的河流》:诗从意识开始,而意识又是从诗人生命的大气场里潜生的,从意识落实到景象事件,从远到近,从虚到实,展现的是一个自然自在自我的自由之性灵全视角状态。我喜欢《交叉河流》这样的叙事和句式,喜欢诗中发泄情绪的可爱和任性,任性透出骨子里高贵的禀性。“会跑的没追上,也就瘫在地上”“颤抖不安的小东西,多好啊,抓不美,任它去游”这些句子都闪着灵光。 《一张椅子》:题目就是深度意象,其核心是孤独,洞庭湖波木叶兮,脾气坏的人必定孤独,脾气坏,坏脾气,世俗生活中的一种见惯的怪性格,仿佛一张椅子摆定,你就坐在自己的周遭里,平原与高原的深度背景你都住进去了,而且睡着了。 《身体证上的他》:这背景很深,视角令人捉摸不透,但是意味却很深长,身份证上的他,是怎么一回事?但肯定有故事。他爱上我之后他红得像樱桃。他放弃了我我感觉像再也买不到盐。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都是破天荒的,身份证,高山顶上的白雪,爱上我,又放弃我,这破天荒的句式,来至诡异的身世或命运秘境,诗都是破天荒的言说,破天荒的言语。 《旋转木马》:如果能变成孩子,我将骑上自己的野马,直奔而去,不管快不快乐,放弃所有,得到最终。不羁放纵,不管那么多的稚气与坚毅是很可爱的感觉他在对我会心一笑。 《一张面具下面还有一张面具》:我是我的面具,洋葱是洋葱的面具,一层层剥开剥完,你还是没得到什么?你捉不到它,但你得要剥,一层层剥下去,饶有兴致,永不疲惫,诡异就在这里。 《玫瑰和酢浆草》:这首诗是唱诗班的圣女们唱出来的,甜蜜又神秘,美死了。 《石楠花》:石楠也有小碎花,它的生命运动,它的生命酿作也是神秘而芳菲的,它也是自然之神中的众神,它有它的昂然生机,在自然而又自我的性灵中。 《小树林的风声》:小树林,而不是大森林,自然中的自然很美的,相互对应,相互映现,相互依存,相互媲美;安排有序,错落有致,珠连玉缀,树林,树木,树叶,风声,风情,风韵,轻弹一曲,各各陶醉于我心、真心、真情、真意。 M诗人评论36号诗人入选作品 我读了36号作品,不知其名,不知其年龄,我当初选他的作品点评,是看了“昨晚做梦”这首诗,我想他一定是年轻人,还抱有幻想,也许已经步入中年危机,但仍然保持孩子的天真、质朴,对这个世界还有好奇之心、向往之心,一个人只要不是朽木不可雕也,只要不是太俗、太世故,那么他写的东西就可以拜读,否则充满陈腐之气、装腔作势、咬文嚼字,读之如同嚼蜡。 再读其他作品,总体来说通篇荒诞、戏虐、搞笑又含淡淡的悲凉,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小说,大概是讲把一棵树带回家的过程。他说,二十一世纪的小说应该是“轻的”,有轻盈之风。这首诗读起来也有如沐春风之感,但它是建立在现实不能承受之重上的,我想这就是好小说、好诗歌的标准。现实就摆在哪儿,你改变不了它,但你至少不能被它摧毁,哪你就用幽默、游戏的态度,超现实的写作手法去超越它,给你和读者以精神上的出路。 N诗人评论33号诗人入选作品 点评《聊到古代诗》; 读到这首诗,首先想到何小竹的诗《与石光华在成都谈论李白》,两首诗异曲同工,说的都是一件事:不装逼的诗才是好诗。世人谈诗,往往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jb/5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朱砂掌蜇龙胎息法浑圆桩功夫
- 下一篇文章: 年上半年,我最喜欢的20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