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法 http://pf.39.net/bdfyy

上海人民出版社继《章太炎全集》、“章学研究论丛”陆续出版后,为继续打造“章学研究”出版高地,推动“章学研究”发展,近期推出“章太炎讲述系列”,旨在解读、弘扬太炎精神,将一代国学大师的幽深思想向大众普及。首批6种《章太炎讲国学》《章太炎讲经学》《章太炎讲历史》《章太炎讲文字与文学》《章太炎诗集》《章太炎自述》陆续上市中。

其中,《章太炎讲历史》《章太炎诗集(注释本)》已经面世,现刊发《诗集》前言,以飨读者。

前言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舞台上,浙地政、学、商精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堪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浪潮的中流砥柱。其中,章太炎先生可谓贡献最巨、影响最深者。章氏一生,获得头衔名号甚多,有国学大师、汉学泰斗、朴学宗师、“有学问的革命家”和“一代文豪”等。通过这些称呼、名号,我们不难看出,很长一段时间来,人们多未重视章太炎的“诗人”地位,甚至很多研究章太炎思想、文学的专书大著,仅就文章立论,而对他的诗作,往往只字不提。这与章太炎在晚清民国诗坛的实际地位和巨大影响难以相符。年,胡适评点《申报》诞生“五十年来”从“古文学”到“新文学”转变的诗坛,特辟专节分析章太炎诗歌创作中“革命”与“复古”之间的矛盾,而忽略大量晚清、民初旧体诗人,恰好说明章氏诗作具有一定代表意义。将近百年过去,时至今日,有关章太炎诗作研究的专题论述,仅有区区两三篇论文而已,难说全面解决问题,甚至还有诸多错误认识等待纠正,留有较大可以讨论的空间。章太炎诗作存世数量如何?长于何体?艺术成就如何?与章氏思想观念的关联如何?诸如此类看似基础的问题,自民国时代即已聚讼纷纭,可谓章太炎诗歌研究的“难题”,仍需进一步的解决。为此,本文尝试对章太炎诗歌做一番鸟瞰,希望从三个方面克服部分难题。耳闻目见有限,恳请方家赐教。

传说章太炎七岁时,已展露写诗天赋。今天的仓前故居展览中,称章太炎曾即席赋诗一首:“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盆;笼中鸡闭户,室外犬管门。”从此,章太炎踏上诗歌创作道路,用以传写自己的心志,抒发情性之真。汤国梨女士曾谈到,太炎先生“常作诗”,因而自己多填词。如此,章太炎具有诗人面目,常将心意寄托于诗作艺术天地之中。或许可以说,诗作乃章太炎一生颇为重要的文化活动。那么章太炎一生到底创作有多少首诗作?从文献来看,章太炎诗作大多收入《太炎文录初编》及《太炎文录续编》。两“编”共收录55题诗作凡90首。《太炎文录初编》五卷,年上海右文社编,内有《文录》二卷,“为章太炎早年的诗文结集”,共收录单篇诗文篇。其中,收录《艾如张》《董逃歌》《鳷鹊案户鸣》《山阴徐君歌》和《东夷诗十首》等诗作20题、36首。诗篇排列,大致按照时间先后,最早者为《艾如张》,年作,刊发于年三月版《清议报》第八册,而最晚者为《上留田行》,刊发于年12月5日出版的《雅言》第十一期。年章氏国学讲习会编刊《太炎文录续编》,收录章太炎“手写民国五年出都以后所作诗三十八首”,凡35题,收录“十七年以后诗十六首”,凡14题。集中诗作,远未收录完备。编辑人之一的孙世扬坦言自己“侍于公者十年,每逢公单篇之作,则为缮写,而以草稿藏之,积所得近百首”。这些“手泽”之稿,似乎成为《续编》的主要来源。然而,当时整理人已经发现,“有民国初年之作,既为初编、补编所不收,则不敢续录。更有年代较晚而不知其来历者,亦不敢阑入者”。孙世扬所言,诗文并举,暗示他们收录“卷七下”中的诗作,实有大量遗漏。今检阅章太炎书信、名人回忆录、日记和诗话等部分文献资料,会发现两编均有遗漏。如早年《台北旅馆抒怀寄呈南海先生》《儒冠》《西归留别中东诸子》《赠吾君遂诗》《漫兴》《狱中赠邹容》和《梁元客》等,亦曾传诵一时,堪称名作佳什,散见于《清议报》《浙江潮》等多晚清报刊。步入民国,遗失亦多,如年6月15日章太炎婚礼即席口占两首,端赖当时传媒发达,得以流传至今。又,年9月20日,章太炎先生将《短歌八章》寄汤国梨女士,因家书保存、出版而流传下来。又如,年的《赠丁鼎丞》五律,依靠名人题跋的转录而存世。还有,据说是章太炎最后一首诗作——《口占七绝题赠宋人英》,原载上海《立报》年6月22日《花果山》副刊。除此,从一些书信、日记和诗话数据中,可以发现部分诗作已经亡佚。如给章太炎宋恕的书信中,曾提及年有“和”俞樾《秋怀》四首。又如,致黄侃的书信中,提及尚有两首诗作未见刊行。如年四月初十日书,称“拙作《寒食》一章,旭初来书亦拟作和,未知其风骨如何?”又如年四月二十六日,章太炎“喜见楚金书,以传世者无一字也。因成一章,望与旭初同观”。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曾有收录以上绝大部分诗作。今有马勇编《太炎文录补编》,辑录章太炎佚作多首,合上前述二编,基本网罗殆尽。这些零散的诗作,绝非毫无价值。恰好相反,断篇零什往往能反映章太炎生平事迹、心志情愫和思想观念。比如,上述章太炎先生最后一首诗作,写作缘起如次:当年五月,章太炎身患重病,杜门卧床苏州。上海私立大夏大学艺术科教师宋人英,前往探视。谈话中,太炎先生兴致颇高,床侧依桌铺纸,挥毫写就七绝一首。后太炎先生病情急速恶化,于6月14日阖然长逝。据学者考证,此诗遂成为太炎先生最后一首诗作。诗云:

疏影斜偎水竹丛,东风先吐一枝红;莫跨姑射如冰雪,得妇真怜似潞公。

从诗意来看,主题咏梅。起句化用林逋之句,点出梅花高洁、潇洒与俊秀飘逸之态。次句,言梅花乃春天先开之花,暗用李白诗中典故,紧扣首句,写出颜色明丽。第三句,用消极命令句法,转换写作内容,引领读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ry/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