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一首《送别》,曾被几千名歌手在上万个不同的场合进行传唱。

当代的歌手朴树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唱着唱着就哭了,泪流满面,直接唱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里面赋予了太多的离愁的伤感。

朴树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说这个词是我做的话,我宁愿当场死去,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弘一法师做的一首诗。

这是对弘一法师极高的一种评价,为何《送别》这首歌被传唱了多年还是经久不衰?

《送别》的创作者弘一法师的俗名叫李叔同,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巨富盐商家庭,据传他出生那天,有喜鹊衔松枝至,家里人都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他必是栋梁之才。

因为是官商,家里有是开钱庄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开银行的。所以李叔同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典型富二代。

但可惜的是李叔同五岁时丧父,因为母亲是小妾,自小就没什么朋友,逐渐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按道理来说,这种富家子弟大多都是过着锦衣玉食,灯红酒绿的生活,才华平平,但是李叔同却不一样,他在15岁的时候就做过一首诗: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的富贵就好像草堂的霜一样,很快就会融化。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会像西山要落下去的太阳一样,终归会落下。

隐隐约约当中,李叔同好像已经做好了与凡俗生活告别的准备。

十六七的时候,李叔同迷恋上了京戏名伶杨翠喜,少年的喜欢总是那么的狂热,他和杨翠喜时常互通诗文你侬我侬。

但好景不长,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沉迷于一个戏子,十分着急,便在李叔同18岁的时候,让他娶了茶商之女俞蓉儿为妻,而杨翠喜最后则成为他人妾,两人终归是被现实打败。

婚后第二年,李叔同曾刻章支持过维新变法,后来维新变法失败了,外人谣传李叔同为“康梁”同谋,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和妻子来到上海。

在上海,李叔同依旧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日子过得很是逍遥自在,而他的妻子则恪尽职守,照顾他的母亲,还为他生了三子,只是最大的孩子不幸夭折。

这样看来,李叔同的生活是美满幸福的,但他依旧时常感觉到孤寂,直到她又遇到了另一名女,此人便是当时上海有名的诗妓李萍香。

此时两人正是风华正茂,岁月正好时,他们常常席地而坐,饮酒作诗。在这个女人这里,李叔同感受到了心灵上的一丝丝慰藉,两人相交甚笃,互为知己。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后面发生了一件事,情况才开始转变。

李叔同2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病危,在他母亲重病的时候,为了让母亲能够事后安息,李叔同便出门去挑选最名贵的棺木,但就是在他出门的时候,母亲却与世长辞了,他没有一丝心理准备,更没有机会告别。

《你好,李焕英》里面就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断地放下,但令人难过的就是我没有好好的做一场告别。

当自己的亲人离开自己的时候,这个痛苦其实是难以言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李叔同回天津把母亲安葬后,可能是母亲的去世给他了太大的打击,他决定与前面的26年进行一场告别,随后安顿好妻子和两个孩子后,便与李萍香和平分手,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李叔同改名为李安,并结识了第二位日本妻子成子。

年,李叔同带着成子回国,这时才发现家道已经中落。

为了养家,他兼任数职,闲暇时从事金石研究,诗文创作。在这段时间里,李叔同的艺术生涯进入了全盛阶段。

文学上,他是享誉国际的词作家,一曲《送别》传诵至今。

音乐上,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他是第一个引进西方乐理,并用五线谱编曲的人。

绘画上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是中国油画之鼻祖,是第一个引进西方美术并且是引领中国新的美术征程的人。

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字别出心裁,独具一格,是当时文人皆想要的作品。他的篆刻技艺同样高超,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领风气之先。

他的学生有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等,这些学生后来都在各自领域都成为了大家。

他还被尊为律宗第11代祖师,在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学均有创造性贡献。

他开创了中国无数个第一,所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到了极致。此外,他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时候的李叔同已经算是名利皆收,娇妻在怀,在世人看来定是幸福无比了,可是他依旧内心感到迷茫,这也为他后半生选择青灯伴古佛埋下了伏笔。

丰子恺就曾经说过,如果说让李叔同的人生再重新走一遍的话,出家还是他必然的归宿,它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一个状态。

但往往就是因为他做一件事情像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成一件事情,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时候,内心一定是非常孤独的。

当李叔同走到俗世的最高处的时,定是高处不胜寒,最孤独,他不知道自己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应该走向哪里,自己的生命在哪里才是最终的归处。

李叔同39岁的时候,偶然有一次机会,他来到杭州虎跑路的定慧寺区去断食,也叫作辟谷断食养生法。

他在寺院里面住了17天,他受到了香火的熏陶,看到了出家师父的日常生活。此刻,他好像已经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法,找到了与自己内心相处的心法,他决定要出家。

李叔同出家为僧,震惊了当时中国的整个学术界。出家前,他并未告诉任何人,以至于他的好友、学生、妻子听到这个消息时如同晴天霹雳。

李叔同出家之后,他的妻子成子三番五次到寺院里面去求见他,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但是他都是避而不见。

最终成子通过种种的关系,终于在一天早上,薄雾清晨里,西湖湖面之上,两舟相向。

成子站在船头,看着眼前的丈夫,泪眼模糊,开口就说道:叔同,叔同……

叔同说:请叫我弘一。

成子:好吧弘一法师,请问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爱就是慈悲。

当他说出“爱就是慈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感觉这句话听起来很矫情,虚无缥缈的一种感觉。

而他的妻子痛哭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然而回答她的只是西湖缥缈的雾,可是李叔同伤的又岂是成子一人。

李叔同出家后,曾给家中寄去“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劝说家人信佛,嘱咐孩子做事就要从事教育行业,此后再无音信。

家人依旧偶尔会给他寄信,他看都不看就让原路返回。

他不曾想过,他的原配妻子俞蓉儿这个传统的女人,在那样新旧交替的时代,拉扯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小的孩子甚至连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都非常困难。

他当真是铁石心肠,一入佛门,红尘皆抛,自己寻找灵魂的安宁处,而不管不顾亲人的命运。

面对友人和喜欢他作品的人,他也同样是狠心的,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心受到俗世影响,他谁都不见,在自己的禅房贴上“虽存若殁”四个字,以阻止亲朋好友的看访。

李叔同对自己同样狠心,我们都知道,由俭入奢易,而想要由奢入俭是难上加难。

李叔同出家后的生活极其简单,所用的生活用品20多年从未换过,一件衲衣缝缝补补了多处,一年四季穿着补缀的罗汉鞋,一天只吃两餐,白开水煮菜,一顿只吃两个菜。

同时,他对自己每日作息时间也是非常苛刻的,无论在何地,他都坚持过午不食,下午准时打禅,一到黄昏就睡觉。

李叔同抛妻弃子,远离金钱,毅然决然的放弃俗尘生活的种种一切,在那个时代绝对算得上是第一狠人,但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狠,他才能成为一代律宗高僧。

入佛门后,他潜心钻研佛法,并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同时写了许多佛学著作,成为人人尊敬的佛学大家。

试问,如果他不对自己狠,他能有现在的成就吗?假如他不狠心抛离红尘,他能在佛学上有所造诣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形容弘一法师的一生,半世繁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

39岁出家之前,李叔同、李公子风度翩翩走了半生。出家之后,世间再无李叔同,行走在人世间的这个肉体,可能仅仅只是他的一具皮囊。

世间再无李叔同,他把自己的小爱舍去,把自己融入到大爱当中。

15岁的时,他就敏锐地意识到,每个人的富贵繁华终将会离去,我们毫无没有办法。

26岁时,他又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挚爱的亲人也终会离开。这种痛苦是让人痛彻心扉的。

39岁这一年,他用了一个非常友好的方式与这个盛大的尘世告别,所以按佛理上来说,其实爱就是慈悲。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弘一法师曾经做的那一首《送别》。

那是在年的冬天,大雪纷飞,他的好友许幻园,因为资助民主运动破产了,跑到李叔同的院子外面,对着院子里面大喊了几声。

叔同,叔同,我家破产了,我幻灭了,我要离开了,许幻园连院子都没有进,转身踉跄而去,雪地里只剩下一排深深的脚印。

这个时候走出院子的李叔同看着友人离去的背影,默默流下自己的眼泪。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都是不断的在告别的过程当中与自己告别,与亲人告别,与尘世告别,面对这些缘聚缘散,我们永远是无可奈何的。

我们终将会经历这个世间所有的爱恨繁华,也终将会不留痕迹的离开它。只是弘一法师比我们更早看到了这一步,他将他一生当中最感动最悲伤最繁华的瞬间都留在了这盛大的尘世里,他将自己的心也埋在了这个尘世里,开出花来。

所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弘一法师前半生身有归处,后半生心有归处,而今人大多穷尽一生只求身有归处,皆迷失在这繁华而又泡沫般的尘世里。

人生注定就是在聚散之间得失之间度过,看淡看清别执着别纠结。经历过能得到自是圆满,经历过却未得到也是一次成长。

李叔同说: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对于李叔同出家,很多人都说他狠心抛妻弃子,可是对于李叔同而言,世间一切都已经不值得留恋,他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已经登峰造极,他喜欢追求更高的境界,他选择专心出家,领悟佛道。

有人说他忘恩负义,抛弃孩子和妻子,但你不知道,他把所有财富都给了妻子,够他们生活两辈子。

有人说他悲观,其实懂的人都知道,他一生都在告别,人生也是不断在告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对于众人诸多不解,李叔同在他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书中内容十分精彩,也十分接地气,让你领悟人生的道理,看破人生风景。那么,书中讲述了什么呢?

1、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

2、很多人认为自己心不静,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在干扰。

3、我们总以为得到了某些向往已久的东西,心就会安定了、满足了,从此就可以幸福了。可是,得到之后,却觉得不过如此,更大的欲望立刻接踵而来,目标不断提高,我们也越来越累了。

4、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5、当我们做到“静”的时候,则需要用另外一种东西来填充我们的内心,否则心无一物,必如无根之萍,随波游荡。

6、心浮气躁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克服它们,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的成就。

7、无论身在何处,环境怎么样,都能够感到安定。粗茶淡饭胜过饿肚子,茅草房好过露宿。人生如果能知足,就会消除烦恼,得到快乐。

8、一个心中装满欲望的人,即使身居深山古刹也无法平静;一个内心无欲无求的人,即使住在闹市也不会觉得喧嚣浮躁。

人生的精彩莫过于真诚,善良,大度,从容,淡定,放下,放过,原谅。

有网友说: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读弘一法师的书,能让人清醒,聪明地活着,有些智慧流传多年,依旧直击本质,很多畅销初书籍的核心都来自此。

在他的书《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和《李叔同禅心人生》中,有流传近多年的处世智慧。

就像俞敏洪说的:前半生羡慕弘一法师,后半生佩服他的格局,就像他的书一样,平淡却不平凡,很值迷茫的年轻人读一读。

人活着只是一个过程,真的如弘一法师所言,其实,没有什么不可放下,有些事放下了,也就坦然了。

如果你想懂得更多的人生的道理,欢迎点击下面链接获得此书,一定让你有所领悟!

每次,我读弘一法师的书,都能帮我解惑,让我远离消极和迷茫,真的是大彻大悟的智慧。

人生本来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钱多了还想再多,官做大还想更大,房子宽了还想更宽,出了名还想更出名,欲望过多、过强就成了贪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mazhuia.com/ymzjb/11489.html